吹笛子演奏_吹笛子独奏_吹笛子曲普

已故竹笛大师俞逊发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著名笛艺大师,生前为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笛子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上海笛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月21日在上海浙世,享年61岁。

长留清气满乾坤——深切怀念我的恩师、笛艺大师俞逊发先生

文 /毛云岗

文章原刊发于《乐器》杂志2008年03期

俞逊发老师去世已两年有余了。两年多来,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下胸中郁积的失去慈爱恩师的哀痛之情。几次提笔,几次泪湿稿纸,悲痛使我语言混乱,词不达意,难以成文,只好搁笔,把草稿撕碎扔掉。今天,我又重新坐在书桌前,铺纸提笔,一任思念的清狂在我心中涨满。不管什么语法、逻辑,也不讲什么修辞文法,一路写下去,只要写出心中的情就行。只要能让记忆中恩师的长留清气满人间的形象在纸上浮现即可。

一、有幸投奔俞大师门下学习。

2000年,怀着突破自我进入更高艺术境界的急切,我卖掉了家中的钢琴,凑足路资和学费,从当时任教的河南漯河艺术师范奔投身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门下求教,俞老师热情地接纳了我。从此,我便成为中国民乐界一代大师,著名笛子演奏专家俞逊发先生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一种攀上华山峰顶倚偎苍松,天低群峰云烟的豪迈和飘逸便涌上心头,因而也有一种对未来自我的坚信也在四肢百骸中漫延开去。

谁知上第一堂课,俞老师就泼了我一头冷水。

上课后,他让我把自己最熟练的一首曲子吹给他听。我就把《黄河岸边的故事》和《春到湘江》吹奏了一遍。谁知他听罢,却把眉头一皱,变得严肃起来,说:"如果仅把艺术当做猎取名利的谋生手段,必然气浮心躁,难有大作为,很难进入回归自然,妙然天成的最高境界。只有把艺术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才有可能搞出成绩,给后人留下有益的珍稀。你现在已处于选择艺术品格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必须做出明确的决策!"听了他的话,我好象一丝不挂地暴露在聚光灯下,脸一阵发烧。俞老师双目如炬,一下子看透了我的灵魂,我十分惊恐。我知道老师的话既是教导,更是指引和希望。我呐呐地回答:“你说的很对。但我不知该怎样做,望老师明示。”他说:“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你以前学过错误的东西全忘掉,从练习吹音阶开始,把笛子各个音区的每一个音都要吹准确,吹到位。”听了俞老师的话,我仿佛拨云见天日,面前光亮、空阔起来。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基本功练扎实。”

在俞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上是从头练起。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校园、上海的公园、湖边、黄浦江边、星晨、月夜,凡是可以练习的地方和时段,都留下了我的身影和笛音。课堂上,俞老师对我指导更是尽心。他几乎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吹一个音,吹一个乐句,就让我跟着吹,跟着学。吹对了,他当即予以肯定,吹不准了,当即予以纠正。在我的课堂录音里,他指导我吹笛子的“错了,口风太缓”、“口风太急”、“手指抬错了”、“口形不对“、“角度太低”的话,不知说过多少遍。俞老师在教我笛子演奏技能的同时,也教我有关笛子方面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时刻想着我是一位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笛艺进步很快。2001年春节回河南,同行、同事、老乡们听了我吹的低音大笛《妆台秋思》、《寒江残雪》等几首曲子,都说我进步很大,吹出了曲子的特有韵味,完全是在“吹情”。可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著名笛子演奏大师俞逊发老师指导的功劳啊!

二、在生活、工作上得到俞大师的无比关照。

为了帮我掌握低音大笛的吹奏特色,学好他的绝世佳作《琅琊神韵》,他把自己心爱的、被俞老师称为是“万里挑一”的笛子借给我用。我知道,他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我的开支,减轻我的经济负担。每次同他上街,吃饭时他从不让我掏钱。当我同他争竟付钱时,他总是说:"不要争了,你才挣几个钱?上海消费这么大,你一人在这里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边说着,一边把我拿着钱的手挡了回来,他自己却掏钱给了收银员。

2001年夏季,我从宿舍出来往他家里去加课并准备去取他给我改的曲谱。半路上突降暴雨,电闪雷鸣,风大雨狂,使人艰于行走。由于没带雨具我只好躲在一条弄堂口暂避,以免变成“落汤鸡”,在老师面前显露不雅。不一会儿,雨蒂中一个人披着雨衣,骑一辆自行车,在风雨中歪歪扭扭地走着。近了,才看清是俞老师。原来他怕我淋雨,特意送伞来了!刹那间,热泪从我眼中涌出……

2002年元旦前,我接到漯河艺师的通知,说我以前排练的《云岭舞风》乐舞节目,河南电视台准备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校园之春春节联欢晚会”栏目的演出,要我回校一趟。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俞老师,他非常高兴。一边给我交代应注意事项一边从他的笛盒去找出笛子和笛膜,交给我,说:“你把我这里的精品笛子带上,以壮行色!”他的笛子却是特制的,价值不菲,是他在国内外非演出时必用的心爱之物。捧着老师的笛子,我觉得心跳加快,血往头上涌、喉咙一阵阵发紧,兴奋、激动和受到鼓励的感觉,一齐笼罩了我的每根神经。他象自己演出那样为我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然后送我出了家门。

在俞老师的教励下,我的演出获得成功。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面向全国多次滚动播出,并给我颁发了"特别优秀奖"。手捧证书,我眼前立即浮现出所有那些帮助过我、教育过我,寄希望于我的人物形象。而俞老师的形象最为突出、完整和高大。随后,我在河南漯河艺术师范和我的老家洛阳,认识我的人们奔走报告,我成了当地的名人,成了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关注的小人物。当俞老师接到我的电话,听到我向他致谢,他却说,这主要是你努力的结果,跟他没有关系,并说:“自己不努力,再好的老师也没用。”他的谦虚使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的那首《咏梅》词中的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使我意识到:俞老师在艺术上指导我,经济上体谅我,生活上关心我,他的恩情泽被了我生存的方方面面。而连我一句真诚的道谢也不愿接受,这是品格和心灵进入崇高境界者的无私和灿烂,这是中国儒者超脱私欲和世俗的清雅与旷达。

三、在大师的培养下专业不断长进。

在俞老师的精心辅导下,2002年8月我以专业突出之条件被浙江省湖州师院音乐系破格引进,从此,我便从河南省一个中专学校的老师变成了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位大学老师。到南方上班后的一个星期天,我专程赶到上海去看望我的恩师,俞老师得知我已经调到南方高校工作,无比开心,中午特意带我到他家附近的酒店吃饭,以示祝贺。并嘱托我一定要爱护学生、认真执教,大量培养笛子人才。

我决不辜负俞老师对我的期望,调到湖州之后,面对大学生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尤其是俞老师教给我的笛子演奏技能,通过本人演出、比赛、录制电视专题片、录制出版个人演奏专辑等渠道,向学生广泛宣传民族音乐,尤其是笛子、葫芦丝、排箫、洞箫等乐器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大学生器乐主修、选修、公选等课堂向学生辅导乐器的演奏技能。并在湖州市部分中小学通过艺校的形式进行培训。在两年时间内培养了200多笛子学生,俞老师闻讯大悦道:“你的任务完成的很出色!”

四、恩师身染重嫉,为笛子事业坚持到底。

2004年7月,我还向往常一样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接电话的不是俞老师,而是他的岳母大人,得知他身患恶疾的凶信,闻此消息我们全家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彻夜未眠。次日我们全家迫不及待地赶到上海去看望他,在上海长海医院的病榻上看着身患顽疾、面黄肌瘦的俞老师,我们的心里如同刀割一样难受。此后我多次到上海去看望他,带上钱和营养品,帮他同病魔作都斗争。每次见到他,他总是极力克制着病痛的噬咬,在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他时,俞老师拉着我的手轻声说道:“你们的工作那么忙,何必来来看我呢?我没事的。我坚信我能战胜病魔,我还要重回舞台,为广大观众吹笛子。我正在思考创作出新作品啊!”

我知道俞老师的病根不好,但我以为,他的情绪一直不错,一副坦然,旷达的神情,但没想到他竟然走得如此匆匆。

2006年1月27日(农历腊月28),临近新春的上海,阳光灿烂,和风拂面,街上时时响起清脆的爆竹声,市内熙熙攘攘,人们奔走相跑、走亲访友,又忙于准备年货,迎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繁华的大都市到处呈现出一副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但正在此时的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门前,人流如涌,哀思如潮。一眼望不到边的花圈挽带迎风摇曳,成群结队的中国民乐界的众多朋友手持鲜花、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与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作最后的告别,无不为中国这位德高望重的、当代最具实力的笛子艺术大师的英年早逝而惋惜、伤痛。

观望恩师安然慈祥、神态自若的遗容,,聆听恩师洒脱飘逸、婉若梦幻的遗音《妆台秋思》《远方的思念》、《音韵》……,拜读恩师感人肺腑、令人心酸的遗书“新枝吐芽、枯木逢春,在我的生命里四季都是美好的……”令我无限地伤感和惆怅,我难以表达心中的无限悲痛……

五、盖世功高的笛坛精英,流芳百代的笛子艺术。

俞逊发老师是中国民乐界最具实力的笛艺大师。他的笛子演奏兼中国笛子南北二派之长,堪称一流。他的笛子演奏音色恬静圆润、浑厚淳朴,重于“吹情”,可谓是“诗意盎然、淡雅委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1]他的功底深厚,炉火纯青、余音绕梁,成为世人公认的“当代笛艺大师”。他先后到世界几十个国家访问演出,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高超的演奏技艺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他以中国儒者的风雅和旷达,以神指仙气催魔笛的功力,成就自己回归自然,妙然天成的艺术风格,确定了他在中国和世界笛艺界登峰造极,无可替代,坚忍不拔的崇高艺术地位。

他创新研制了20余种笛子吹奏技巧,创作改编了20余首笛子音乐作品。其中低音大笛协奏曲《秋湖月夜》(与彭正元合作)在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大赛中获金奖,此经典之作于1993年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低音笛子音乐作品《琅琊神韵》在1984年上海音乐之春音乐节中获优秀创作奖;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低音笛子作品《赤日》在1986年上海音乐之春中分别获创作、演奏二等奖(其中一等奖是空缺的);笛子曲《音韵》在1987年“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获创作二等奖。俞逊发老师的笛子独奏专辑《妆台秋思》于1992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并名列榜首。更值得提出的是由他演奏的《朱践耳先第四交响乐》(由一支笛子和22件弦乐一起协奏)在1990年秋参加“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荣获金奖,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获该项大奖。在1971年他研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乐器——“口笛”,并于1973年5月1日在上海体育馆首次演奏引起巨大轰动。1974俞逊发老师代表中国艺术团带着高超的笛子演奏技艺访美演出,他演奏的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笛子独奏《牧民新歌》、《收割》和《歌儿献给解放军》等曲目而风靡海内外,时人遂送俞老师“魔笛”、“神笛”之美称。

结语:恩师俞逊发的辞世确是中国民乐界一个巨大的损失,令人悲痛欲绝,一年多来笔者每想起公元2006年1月27日这一天哀思如潮的的场面,都会使我构起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恩师身为中国笛子演奏艺术“里程碑式”的大师,同时更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也是有恩于我的伟人,作为学生更应该撰文来永远缅怀恩师的丰功伟绩,追忆他,怀念他,学习他。

“莲花污泥而不染,留得残荷听雨声”——老师的谆谆教导,学生永生难忘!

注释:[1]戴晓东 《精美绝伦 永恒辉煌》, “远方的思念——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内部交流资料, 2006年12月17日 上海。

吹笛子曲普_吹笛子独奏_吹笛子演奏

作者简介:毛云岗,现任湖州师范学院笛子教授、研究生导师 、“音乐舞蹈”学科带头人。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1993年入河南大学音乐系,随马殿泉教授学习笛子,2000年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笛箫专业,师从中国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学习期间也多次蒙受笛子大师赵松庭、陆春龄和詹永明老师的指点。

2002年8月通过人才引进至湖州师范学院。曾编创节目《边寨欢歌》、《云岭舞风》和《中华大家园》连续赴中国中央电视台表演,由CCTV面向全国多次播出,并获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特等节目奖。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香溢杯”民乐比赛获个人专业A组奖(笛子);出版发行个人演奏专辑《太湖之州》、《竹楼情歌》和《云岭舞风》;出版发行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戏曲鉴赏》、著作《葫芦丝巴乌名曲诠释与演奏要点》、《俞逊发笛子名曲演奏艺术研究》。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音乐创作》、《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沈阳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笛子教学和演奏方面的学术论文近40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浙派笛子艺术生态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浙江丝竹音乐活态遗存与发展研究》、《环太湖区域传统蚕丝音乐研究》和市厅级科研项《太湖流域民间音乐形态与民俗关系研究》近10项。主持完成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1项、主持完成《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获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的“器乐演奏(笛子)”课程获湖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十佳教师”、“课堂教学优胜奖”和艺术学院“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8年9月,被评为“第五届陆增镛教师奖”。负责主持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音乐鉴赏》的建设,参与浙江省重点专业(音乐学)、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音乐教育学)和湖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校特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等学科与专业的建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