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埙,这一承载数千年文化,有着人类乐器始祖之称的吹奏乐器,现今并没能像其他古乐器一样留存许多经典曲目而被后世传扬;陶笛,与埙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的外来小乐器,如今作为音乐普及文化在大众、学校迅速流传。雅俗之争,古已有之,而雅俗艺术的融合转化是我们的终极追求,雅文化要借鉴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俗文化要偏向雅文化的美学追求。本文从雅、俗以及雅俗合流几个方面来谈笔者对于古埙与陶笛的理解。

〔关键词〕埙陶笛雅俗文化

一个是数千年来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埙,声音古朴,宛如一位幽婉的女子的如泣如诉,又宛如文人骚客的悲悯壮志;一个是来自西洋的“洋埙”———陶笛(也称奥卡利那),与前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历史已无考证起源,它的声音时而深沉浑厚、时而圆润悠扬、又时而明亮清脆,变化多端。它们都源起泥土,在人们的巧手和演绎中转为动听的乐曲,令人沉醉。不同的是,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装电影电视的背景配乐中偶尔能听到,实际生活中则少有能演奏者,实属曲高和寡。陶笛,这个外来的小玩意儿,如今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中小学课堂以及大学生社团。

古书《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可以模仿鸟兽的叫声,以便作为诱捕禽鸟的工具,这便是所谓的“猎具说”。还有一种说法,即“游戏说”,古书有云:“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为乐”,人们觉得好听而自得其乐。乐器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一样,都存在“劳动产生”和“娱乐产生”的争议。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乐书》记载:“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立秋,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又充满惆怅的季节,埙的音色就如同秋色一般古朴醇厚、委婉动人而又低沉悲壮。立秋之音,简直是绝妙的形容。

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的赵良山多年来专门从事我国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长演奏古埙、竹笛、洞箫、巴乌、葫芦丝、土良等乐器,演奏的各种乐器多为自己亲手制作,并对古埙、巴乌、葫芦丝三种乐器进行了改革。他2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最古老乐器之一的“埙”的探讨,使埙的音量增大,音区由窄变宽,音准趋于准确,因此埙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赵良山感叹:“让埙重返舞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别人对埙这个乐器的不认可,三番五次阻碍着埙的舞台复鸣。”最终,赵良山有了仅仅一分钟的表演时间,而正是1983年10月北京天桥剧场这一分钟的《哀郢》,震动中国乐坛!埙那独一无二的音色,使它的复鸣之声永久刻在了听众心里。此后他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赵良山与埙“牵手”走过25年之久,他告诉自己“要给埙一个好的交代”。

陶笛,有一个更正统的名字,称为“洋埙”。在西洋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长笛类乐器呈管状,而埙是球状或蛋形的。它在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陶笛的外形变化多样,从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单管陶笛及复管陶笛。顾名思义,单管陶笛是指仅含有一个共鸣腔体及一个吹口,又可分为卵形陶笛和枪形陶笛,这两种陶笛最为常见。卵形陶笛即我们常见的6孔陶笛。除此之外,这类陶笛还有4孔、6孔、8孔及9孔陶笛。枪形陶笛及我们常见的12孔陶笛,外形如手枪或吹风机。

除此之外,这类陶笛音孔数量有8孔、10孔等。复管陶笛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共鸣腔体及两个或以上吹口的陶笛,根据其腔体数量可分为双管陶笛、三管陶笛等等。陶笛的音色可以变化多样,最为常见的音调陶笛分为低音陶笛、中音陶笛、和高音陶笛。低音陶笛音色深沉浑厚如埙;中音陶笛音色圆润悠扬如箫;高音陶笛音色明亮清脆如笛。

“洋埙”的起源其实很难界定,因为在世界几个文明发源地,考古学家发现史前人类就曾经以兽骨钻孔发出简单的声音。“洋埙”表面各种彩绘图案表达着人类对物质精神生活的寄托,是人类娱乐和审美的重要工具。今日我们所称的“陶笛”,主要是受到早在西元六世纪起,南美洲玛雅人所做的一种模仿鸟鸣的乐器影响。这种乐器后来传到了欧洲去,由一位叫Giuseppe Donati的意大利人将这种原始的鸟禽状乐器,加上了10个指孔,形状类似现在看到的枪型陶笛,并用意大利文Ocarina (小鹅)为它命名,后来叫Ocarina(奥卡利那)。美国把这个乐器叫“甜番薯”,日本把它叫“土笛”,台湾称它为“陶笛”,为了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也因此称之为“陶笛”。其实赵亮(“中国古埙第一人”赵良山之子)认为陶笛更适合称为“哨埙”,因为它们发声原理相似,只是在埙的基础上带了个哨口,更方面演奏者吹奏,这也是陶笛相比埙更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雅俗之争,古已有之。“俗”最早指风俗,《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俗指的就是风俗或者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而当今的俗更有通俗之意,一是浅显易懂,二是与世俗沟通,三是娱乐消遣,与低俗有别。“雅”原本是指“诸夏”之夏,指周王室所在的地区,所以雅其实也是一种俗,只是由于儒家学派尊王,以雅为正统,才导致了雅俗对立。而现在我们所理解的雅,则有曲高和寡之意,即普通人自感达不到的高度。从雅与俗的角度来看埙与陶笛,实则有高处不胜寒与普及大众之势。

从雅俗艺术的文化特点来看,雅、俗分别对应于知识精英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而存在,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色。

知识精英文化重俯视性、重主题性,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世界风云、阶级关系、政局动荡的社会大事件去寻找创作的题材。埙,本身已是古老的文化传承载体,作为文化符号,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经历了7000年沧桑巨变后的今天,仍被世人所传承。埙在商周时期被赐予特有的地位,与“巫”文化紧密相连,商人赋予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的精神气质。而埙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宫廷雅乐的灿烂辉煌,到流落民间被当作玩具的尴尬,也曾一度被遗忘在角落,可以说埙的发展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辱兴衰。从现已收入的埙曲中看,大多数是以国、以家为背景主题。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用陶埙演奏埙曲《楚歌》,仿佛回到古代战营里,楚地的战士们听到乡音暮然落泪的场景,动听的旋律在广场内回响;埙曲《苏武牧羊》仿佛看见在贝加尔湖畔放羊的苏武对国家毅然的赤诚之心。古埙浑厚沧桑的音色也是中华大地的象征,象征着它的深沉。另外,知识精英文化重自我表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常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听到的埙乐和看到的场景,一人着裙襦,手持古埙,一首《阳关三叠(埙)》谱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惜别的情调,令听者潸然泪下;埙曲《高山流水》仿佛听到伯牙在子期离世后感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而后琴击祭台,琴破弦绝。而大众通俗文化则满足于“平视性”,贴近生活,贴近人们。陶笛在大陆兴起源于我国宝岛台湾在数十年前兴起了一股“陶笛热”,2003年台湾“陶笛小王子”游学志发表的《陶笛奇遇记》、《陶笛异想乐园》两张专辑创下超过十万张的销售佳绩,大多都是人们熟悉的曲目。陶笛曲《天空之城》改编于动漫电影《天空之城》中主题曲《伴随着你》(通称:天空之城),久石让作曲,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曲目;陶笛曲《女儿情》(《西游记》片曲),《故乡的原风景》(《神雕侠侣》主题曲)更是大家所为熟知;还有更多风格,如爵士风《新世纪D小调》(周子雷)、儿童曲《放学回家的路上》、《叮当猫》……

雅文化崇尚永恒,大众通俗文化祈盼流通。埙,中国古文化的象征,本身已是永恒,而陶笛这个后兴起的乐器,更是贴近大众音乐的载体。但作为艺术文化的本质,它们也有共通之处。它们同属陶土类闭管乐器,发声原理相似;在演奏气息方面,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陶笛也如此,且长音都是两者吹奏的基础;在舌类技巧方面,都有单吐、双吐、气吐、花舌等技巧;在指法上,也都同有滑音、打音、颤音、叠音、倚音等演奏技巧。

从雅俗艺术的美学追求来看,雅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感,在技术上更加精致和成熟,在思想上则更为深刻,它往往指向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追问更深刻乃至终极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是其中重要一环。“气”“韵”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生命、生机,蕴涵深沉的历史感、人生感。埙,幽幽扬扬,深邃而悠远;厚沉凝重,幽静而淳厚,它的一呼一吸包容了多少的世间情怀,哀婉悲戚、幽深致远。如辉煌的《哀郢》,感受屈原魂断泊罗江仰天长啸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短短的几行乐谱,却能吹出非凡的境界,这就是埙的气脉神韵之美。埙所追求的是人们“至高的美”,在给人精神享受的同时,引发人的思索,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诗要以欢乐开始,以智慧结束”。

通俗文化更加追求人们直观感性的快乐需求,因此具有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力量,它可以在大众中迅速流传。陶笛于近些年来在我国大陆地区发展迅速,尤其是像厦门、江浙沿海地区。它小巧灵便,外形多样音色空灵动听,因此受到了各类不同年龄层次人士的喜爱。陶笛简便易学,上手简单,因此学员的年龄跨度较大。下到四、五岁的小朋友,上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陶笛都受到了极力追捧。如今,在湖南省图书馆———湘图百姓课堂课也开展了陶笛课的教学,大部分是三十到六十岁的人,这些通俗的文化活动时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们满足了人们消遣和娱乐的需求,所谓通俗文化就是“从欢乐开始,到欢乐结束”,这也是湘图百姓课堂重要宗旨之一。

雅俗艺术的融合转化,一方面雅文化要借鉴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俗文化要偏向雅文化的美学追求。这也印证了赵亮说得那句“传承埙,可以从陶笛开始”。

对于陶笛,它是大众通俗文化的产物。而中国大陆底蕴深厚的埙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技术上潜藏的力量,可以带动陶笛更好的发展。如《夜深沉》,著名陶笛大师演奏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让人听罢荡气回肠、唏嘘不已,尽显中华民族底蕴。

埙需要较高的演奏入门技巧,埙与生俱来的悲情特质,加之埙作品的稀缺,制约了它的推广与发展。埙不能演奏太流行的音乐,在当今这个多样化的时代,人们无疑喜欢多样新颖的东西,陶笛迎合了大众的心理,起码在普及方面,陶笛比埙少了很多门槛。赵亮认为,埙“悲情”的乐器特质、较高的演奏入门以及缺少作品等原因一直都在限制其发展。一般,大家对埙的了解是从古装电视剧中了解到,但现实中,真正听过埙的现场演奏的少之又少。上文提到,古埙与陶笛在技巧、音色方面有及其相似之处,所以如果陶笛得到普及,对传承埙文化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那么,陶笛正是一个很好的搭线桥。犹如大家对古琴和古筝的看法一样,古埙如古琴,悦己;陶笛如古筝,悦人。

参考文献:

[1]李翠萍.埙文化之审美内涵与审美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2]赵亮.立秋之美—埙之“韵”的现代美学阐释.[J].中国音乐.2008.

[3]李蕴林.埙的研究.[J].乐器.2001:60—61.

[4]韩东.中国埙的文化意义.[J].论坛—民族音乐.2009.

[5]叶子编辑整理.陶笛的前世今生. [J].音乐史话.2013.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