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2021年3月27日,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的B站账号“赵越工作室”(注:现已更名为“雅乐传习所”)上传了一条名为《篪没有失传,它还存在于雅乐。很多同志们都在使用》小视频,并同步上传到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谁也没想到,这个21秒的小视频,制作并不费时费力,却成为了工作室播放量最多的一条视频。截止到2021年5月18日,该视频播放量显示为一万。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小视频,下面评论区声音却极不和谐。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你 是 在 替 日 本 人 辩 护 吗?”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工作人员都受不了了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真的失传了吗?您究竟有没有详细了解过呢?

仅仅是一个讨论篪的视频,下面竟然出现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日本人火烧太常寺杀乐官抢乐谱,导致雅乐在中国彻底失传。工作室对这些言论做出了一些回应,但是很快被人说成是“在为日本人辩护”。

在我查找了关于这个言论的起源后,才发现这个谣言流毒不浅,如今在许多中日传统音乐的视频下面都能够看到这类谣言的身影。这使我萌生了一个“为日本人辩护”的念头。没错,这是一个谣言,毫无根据的谣言。而我想要做的,恐怕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有人说,成年人讲立场,只有小孩子才讲对错;更何况如今面对的是一个涉及到国仇家恨、深根多年的谣言。我想,那么我今日就做一个只讲对错的小孩子吧!

一.溯源

关于这类言论的起源,我首先在全网搜索后,发现一条百度贴吧明朝吧2017年发表的的帖子,标题为《太常寺雅乐(所谓感谢日本保存)》,疑似最早产生此类谣言的帖子,内容如下:

中国为何传统雅乐比较少,清朝存放全部传统雅乐的太常寺在八国联军时候被【日本】毁,乐谱被【日本】毁,人员被【日本】杀”

“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人员,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1938年1月攻占曲阜,抢了所有祭孔乐谱!这种系统抢劫还有被日Z说成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现在演奏的雅乐~多考古复原的

之前看兰陵王出阵曲的复原记录片,很清楚说了去日本找资料的过程,记录片说的很婉转,懂的人会懂。现在的和平友好不能掩盖过去发生过的戾行。日本鬼子毁中国文化传承是一直的计划的,比如1932年对商务印书馆的轰炸,商务印书馆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被毁,所属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和古籍化为灰烬。1937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被轰炸,焚烧。幸存图书多为日本掳往东瀛.十万余册中文线装书遂荡然无存。

这段文字与其他的版本相比,文字较为精简,内容含量较少,但是内容相当混乱;后期的版本所接续的内容也大多与文章的第一句“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人员,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无关,无非是说“日本窃取中华文化然后冠名为自己的”“有计划的盗窃移植中华文化”“日本文化输出强于我国”云云,总之是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甚至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事情都会拿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三光政策”。比如下面这一版本:

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乐官,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1938年1月攻占曲阜,抢了所有祭孔乐谱!比如1932年对商务印书馆的轰炸,商务印书馆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被毁,所属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和古籍化为灰烬。1937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被轰炸,焚烧。幸存图书多为日本掳往东瀛.十万余册中文线装书遂荡然无存。我们还能剩一些,不过是因为先人的瑰宝太多,在日本计划性高效率的毁灭和掠夺下依然有剩余。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发扬光大,或者说保存的更好真是悲哀啊。你看现在日本很多配乐比中国都还中国,央视都在用。甚至我们拍个电视剧复原兰陵王入阵曲还可以到日本去“借阅”原谱。

日本入侵实施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可不是玩笑话。日本是有计划的在灭绝,抢夺我们的文化。试想,若是日本没有将吴服,建筑,茶道,刀剑,乐器,书法,玄学等等先人的文化抢走,换个名字打上日本的标签,日本旅游业等产业不会像如今这样。可以说日本现在的经济有不小的部分是用从中国抢走文化和国人的血来支撑的。

以及一个无限套娃的版本:

[摘抄: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乐官,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1938年1月攻占曲阜,抢了所有祭孔乐谱!比如1932年对商务印书馆的轰炸,商务印书馆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被毁,所属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和古籍化为灰烬。1937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被轰炸,焚烧。幸存图书多为日本掳往东瀛.十万余册中文线装书遂荡然无存。我们还能剩一些,不过是因为先人的瑰宝太多,在日本计划性高效率的毁灭和掠夺下依然有剩余。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发扬光大,或者说保存的更好真是悲哀啊。你看现在日本很多配乐比中国都还中国,央视都在用。甚至我们拍个电视剧复原兰陵王入阵曲还可以到日本去“借阅”原谱。

个人想法:

日本入侵实施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可不是玩笑话。日本是有计划的在灭绝,抢夺我们的文化。试想,若是日本没有将吴服,建筑,茶道,刀剑,乐器,书法,玄学等等先人的文化抢走,换个名字打上日本的标签,日本旅游业等产业不会像如今这样。可以说日本现在的经济有不小的部分是用从中国抢走文化和国人的血来支撑的,你会发现日本漫画或宣传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国人形象都是马褂旗袍,目的就是将交领服饰与中国划开界限。你看吴服做点小改动就敢改个名字叫和服,这点在动漫“银魂 m”里就有体现,会有画面给到服饰店然而名字不是和服而是吴服,算是诚于历史,可即便如此但依旧把象征中国的“野兔”全画成马褂,辫子。我非常喜欢银魂,喜欢每一个角色和展现的精神和故事,但一码是一码。再举个例子就是乐器尺八和纳豆都是绝无争议的中国发明,可是国际上叫shakuhachi不叫chiba,叫natou不叫nadou,其含义不言而喻。

——转自某位b站小伙伴]甚至它们连枇杷都不放过,对外宣称“日本山楂”要是没有老教授用一辈子纠正,中国的枇杷却被叫“日本山楂”?他用一辈子为枇杷“正名” 是不是很多人又要信了,然后反过来嘲讽自己人。

这一版本可以看出来,该言论经历了许多不同平台与渠道的套娃,但是还是一样的手法,后续内容与“日本参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人员,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一段无关,或者说根本无法证明这段话的正确性。

让我们回到这些言论的最早版本(或许不是最早版本,但是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糅和版本),也就是2017年明朝吧的帖子《太常寺雅乐(所谓感谢日本保存)》的主帖,其中重要的几个信息点经过提取后如下:

太常寺在八国联军时候被日本毁,乐谱被日本毁,人员被日本杀。(有什么文献证据吗?)兰陵王出阵曲的复原记录片,很清楚说了去日本找资料的过程,记录片说的很婉转,懂的人会懂。(日本人抢去的?而且什么叫《兰陵王出阵曲》?我反正是没听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此人根本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1932年对商务印书馆的轰炸。1937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被轰炸,焚烧。

对以上几条进行查证以后,不难发现,3、4两条则是确实有据可查的,具体的信息可以自行百度。但是1、2两条却是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供支持的证据,甚至能找到不少可以驳倒这些的证据。

二.再次溯源

正当我以为可以对着这些点寻找突破口的时候,这时有一个朋友联系到我,说关于这条言论还有更早的记录,时间在2016年,据说转自微博。此评论出自以下视频: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这条评论一下子将这个谣言的起源往前推了一年……

于是,我将搜索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其他地方。之前都是聚焦在网络平台上,或许这段言论有什么纸质文本的出处呢?于是乎,在辗转多个平台搜索后,答案揭晓:

关于太常寺雅乐被毁的言论,纸质文本最早见于唐博发表的《中国雅乐史》,刊载于《看历史》杂志2016年第十期,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最大的战争破坏是八国联军之祸。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本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全部乐工,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所以章太炎在《讨满洲檄》中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三.漏洞百出的论点

2016年8月,被誉为中国“先王之乐”的“六小舞”(明代朱载堉重构版)在山东曲阜举行了全球复原首演。在当时这条新闻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却成为了唐博先生一系列哀叹的源头。

与《中国雅乐史》这段文字类似的表述在唐博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雅乐的来龙去脉》也能够见到(刊载于杂志《高中生·青春励志》2017年第7期),从中也能找到一段相似的文字:

……最大的战争破坏是八国联军之祸。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本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乐工,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所以章太炎在《讨满洲檄》中发出了这样的叹息:“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

两段文字基本相同,手法一样,都是只给例子不给证据,只有干巴巴的一两句话。然而这还不算,最让我吃惊的是最后引用的章太炎先生的话:

“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

乍一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似乎与文章很搭配。但是,如果不是他标注了这句话的真实出处,我还真的发现不了问题所在。《讨满洲檄》明明是1907年章太炎先生以军政府的名义发表于《民报》增刊《天讨》里的文章,用以声讨清王朝的罪恶,号召天下发动反清革命的,唐博先生却说这是讲的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人毁中国雅乐。出于对《讨满洲檄》原文表述内容的好奇,我又继续去寻找《讨满洲檄》,但是《天讨》刊载的版本始终没有找到全文;后来得知章太炎先生在《太炎文录》中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最终得以在《太炎文录初编》第二卷找到了《讨满洲檄》的原文。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太炎文录初编》第二卷收录的《讨满洲檄》第一页

原文中这句话所在的段落,是在陈述满清的第十四条罪行,内容如下:

“……氈笠绛英以为帽,端罩箭衣以为服,索头垂尾以为鬘,鞅靷璎珞以为饰;往时以蓄发死者,徧于天下,至今受其维絷,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其罪十四也。”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原文出处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在陈述满清剃发蓄辫、改易汉人衣冠的罪行,最后的“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明显将重点落在了“衣冠”上,而不是“礼乐”。而且原文说的明明是满清毁灭汉人衣冠的罪行,唐博先生却硬要说是章太炎感叹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人毁我礼乐——敢情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还是说,天下尽属于我大清?还是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明末清初?

简而言之,作者想要硬缝合,可惜唯一的一条论据还是没缝合好,这是存在的第一处漏洞。

还有一处比较大的漏洞,就是雅乐使用的乐谱问题。请看原文:

……日本第一时间攻占太常寺,杀光乐工,抢了所有工尺谱,造成中国雅乐失传。

这句话看得我只想问问这位唐博先生,·您老人家真的见过我国传统的雅乐谱吗?要知道,我国清代雅乐虽然确实使用工尺谱,但是并不是只有工尺谱一种,甚至并不以工尺谱为主流,而是以律吕谱为主。实际上,根据现存的谱例来看,清代雅乐使用工尺谱的只占一部分,一般用于笛、箫、埙、篪、笙等管乐器以及人声诵唱的谱子,而钟、磬的乐谱则是使用更为正式的律吕谱,琴、瑟等弦乐器使用的是标注演奏技法的减字谱。并且常见的器乐合奏谱是各种乐谱的合集,一个乐章内含有各种乐器使用的乐谱;也就是说,工尺谱、律吕谱、减字谱三者是并存的,都用于记录雅乐,可为什么您老人家只说是抢走了所有的“工尺谱”呢?难不成日本人在抢劫的时候只是把工尺谱的页面剪了下来,其他的书页都还给了太常寺?这根本说不通。

接下来,我来给大家展示清朝时的雅乐谱之一《钦定诗经乐谱》中使用的谱例:

下面是《钦定诗经乐谱·国风·周南·关雎》篇使用的乐谱节选,首先出现的是箫、笛谱(一般管乐器的乐谱是通用的,例如这里的箫谱与埙、篪、排箫谱通用,笛谱与笙谱通用),其中每一个字后面都跟着一些小字,红色的宫商角徵羽表示的是音名,前面加一个清字表示为高八度;一旁的黑字,加单人旁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的符号就是工尺谱,加单人旁表示的也是高八度,而若是表示低八度则在谱字右下方加一道小撇。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箫、埙、篪、排箫谱

紧接着出现在管乐器谱后面的是钟、磬谱,钟、磬使用的乐谱为律吕谱。所谓律吕,就是中国古代的十二律吕,即:黄钟(huáng zhōng)、 大吕(dà lǚ)、太簇(tài cù) 、夹钟(jiā zhōng)、姑洗(gū xiǎn)、中(仲)吕(zhōng lǚ)、蕤宾(ruí bīn)、林钟(lín zhōng)、夷则(yí zé)、南吕(nán lǚ)、无射(wú yì)、 应钟(yìng zhōng);古人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音,即为如上所述的十二个音名,在乐谱上则常常取第一个字来代表这个音,即为:黄、大、太 、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并在旁边加一个倍字来表示高八度;也有仿照工尺谱的方式,用单人旁表示高八度的,这里没有运用。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笛、笙谱、钟磬谱、琴谱

紧跟在钟磬谱后的是琴谱和瑟谱,其使用的是名为减字谱的记谱符号,具体来讲就是将一个个的技法简化为一个笔画或偏旁部首,并按照要求构成一个形似汉字的符号,比如在这些乐谱中的“艹”表示的是散音(左手松开,不按弦),“勹”表示的是古琴右手八法里的“勾”,即为右手中指向内拨弦,而“乚”表示的是古琴右手八法里的“挑”,即为右手食指向外拨弦;中间的数字表示的是弦名,即此时要弹奏这一根弦。古琴有七根琴弦,所以这个数字最大只有七;而瑟有二十五根琴弦,所以可以看到瑟谱的弦名有“廿四”“十九”等字样(廿表示二十)。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瑟谱、续《关雎》第二段箫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续《关雎》第二段笛谱、钟磬谱

由此可见,所谓的“雅乐工尺谱”说法根本不成立,因为雅乐主流是律吕谱,并非工尺谱。如果说刚才说的只是一些漏洞的话,那么接下来才是对谣言的正式反击。

那么,太常寺的雅乐究竟有没有失传,日本人究竟有没有抢去中国雅乐呢?这里其实还涉及到一个误区,那就是日本雅乐与中国雅乐究竟是不是同一类型的雅乐,以及,雅乐的定义是什么。当然,这些问题我会在以后慢慢解释,这里重点还是论述“太常寺雅乐”的问题。既然能够有这种说法,那就意味着大家默认的太常寺是古代制定、管理、传习礼乐祭祀的机构,自然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只需将目光聚焦在太常寺的存废即可。

根据《清史稿·本纪二十四·德宗本纪》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秋七月:

己未,德、奥、美、法、英、义(意)、日、俄八国联兵陷京师。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行在贯市。壬戌,次怀来……

这里讲的是八国联军攻入京师,光绪帝协同慈禧太后出逃,该段落与其他资料也能够相互印证,按道理,这就是某些人所谓的日本人火烧太常寺杀人抢谱的日子。

然而,紧接着在同一年闰八月又出现了一条记录:

己未,诏以西幸,陵寝坛庙久疏对越,命奕劻遴近支王贝勒代享太庙及祭东西陵,太常寺派员祭坛庙。寻令今岁除夕、来岁元旦祀典,并遣代行。

类似的记载在《德宗实录·卷四七一》中对此事有更详细的记载:

己未,谕内阁:“朕恭奉慈与西幸,忽忽已两阅月,陵寝坛庙,久疏对越,每念及此,惄马难安。着庆亲王奕劻于在京近支王贝勒等,敬谨派员前往东陵、西陵、太庙恭代致祭。其坛庙各处,着太常寺将应派各员,照例分派前往行礼,用表朕尊祖敬宗、昭告神祇之至意。”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德宗实录·卷四七一》记载的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己未恢复太常寺祭祀的诏书内容,中华书局出版

从中可以看出,《清史稿》记录的这段史料的内容就是将《德宗实录》概括了一遍,基本尊重原意,是一段可靠的记载。其实,至今有人质疑《清史稿》的可靠性,但是《清史稿》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经过严格的修订,至于资料来源真实性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所以基本上可信。

从七月到闰八月,中间仅仅相隔了两个月,太常寺就被重新启用于祭祀,而祭祀就是需要使用雅乐的,雅乐又哪里失传了呢?这样一来,“雅乐因日本人烧杀抢掠而失传”一说首先不攻自破。另外,如果日本人杀人抢谱一事确实存在,那么这两个月的时间则是用在了重建雅乐上面。大家可能对于重建雅乐的困难不是很了解,那么我就详细给大家列举一下:

1.制定律制,也就是根据三分损益法等方式确定出合适的音律,这是一项十分要求精密性的工作。

图中展示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律管,通过三分损益法确定十二种音律代表的管长,吹动管口即可发出对应的音高。清代雅乐自从康熙以来则有使用过一种康熙十四律,与十二律有所区别。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马王堆汉墓十二律管

2.按律制制作雅乐使用的乐器,例如编钟、编磬、琴、瑟、笙、竽、箫(排箫)、篪、埙、管(编管)、篴、籥、柷、敔、建鼓、搏拊、鼗鼓等乐器,其中尤以编钟、编磬的制作最为繁杂精细。

以下为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部分乐器。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龙头笛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排箫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编磬(大吕)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编钟(倍南吕)

3.制作礼服、道具、祭器,例如旌旗、干戚、翟籥等道具,鼎、彝、簋、爵等祭祀礼器。

以下图片为清代雅乐中的礼服、乐舞配置,虽然有些人对于这种长袍马褂、翎顶补服的清朝服饰因为不是汉人服饰觉得丑陋,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清朝在衣冠上毁禁汉人传统,但是从礼乐制度上与前朝还是一脉相承的,现如今的天坛神乐署表演的还是清朝的《中和韶乐》;而且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不要说什么清代的雅乐不是中国传统雅乐之类的话啦。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清代乐舞生在各种场合穿的礼服图样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清代乐舞生的帽、腰带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清代乐舞生使用的翟(五彩羽)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中和韶乐使用的麾,用以指挥乐起、止。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4.编写乐章、舞蹈,并规定每种乐章与舞蹈使用的场合、乐器、搭配的道具、编制、流程等。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歌词、乐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清代雅乐舞谱(文舞)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清代雅乐舞蹈图谱(武舞,手执干戚)

5.招募、选拔与排练乐舞生。

(以上古籍图片均选自《坛庙祭祀节次》,感谢雅乐传习所的赵越老师提供的资料)

至此,才能够算是建立起来一个基本的雅乐框架。

这些工作若是在现代进行的话,两个月时间也是捉襟见肘的,更何况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皇帝出逃的情况下,要想在两个月内完成这些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至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常寺在这场战争中并未遭受那样全面的损失,至少乐官没有被日本人杀光,乐谱没有被日本人抢走,雅乐更没有失传;后来太常寺一直都在保留使用,并且参与了历年的西太后万寿节、元旦祭祀庆典,1908年慈禧太后出殡时,太常寺也有参与。反倒是有记载1900年英军抢占太常寺神乐署,并设为兵站,这才是太常寺最大的损失。民国时期,原太常寺废除,神乐署还先后被林艺试验场、传染病医院等占用,建国后又屡遭拆除,直到200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才开始组织对残存建筑实行了修复建设,历时三年才修缮完成。2003年,神乐署重新组建,以此来研究复原、表演清制中和韶乐,如今每年在天坛公园有定期演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而且,四库全书中刊载了许多关于雅乐的古籍,如今尚能在各大图书馆找到,诸如清代《钦定诗经乐谱》《坛庙祭祀节考》《钦定各郊坛庙乐章》、明代《乐律全书》《頖宫礼乐疏》、宋代《中兴礼书》等等,在许多史籍里也有《乐书》一类的记录当朝礼乐制度的文献,甚至在一些地方县志中(例如《咸宁县志》)也有关于祭孔使用的大成乐章的记载;可以说我国雅乐的典籍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再加上历代学者的竭力保护,这些典籍更不是日本人能抢光的。所谓“因日本人抢雅乐致中国雅乐失传”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咸宁县志》收录的祭孔大成乐章舞谱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咸宁县志》收录的祭孔大成乐章乐谱,从中可以看出是律吕谱与工尺谱合用的

以上《咸宁县志》收录的祭孔大成乐章内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律吕谱与工尺谱并列出现,并非单独使用,原谣言中的“雅乐工尺谱”的说法更是不成立;这证明这位唐博先生根本没有查阅过相关的雅乐文献,甚至连最基础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

其实,致使中国雅乐失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清朝灭亡以后,国民政府采用西式军乐队作为各个正式场合的仪式性配乐,传统的雅乐丧失了生存土壤,从而不再为人所耳闻。1910年体制改革后,太常寺被废除,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宫廷内的乐队一直都保留了下来,最后在冯玉祥进入故宫以后,解散了宫内的各个机构,宫廷乐队也随之解散。如今,不仅有活态传承清代《中和韶乐》的天坛神乐署,还有研究复原宋代明代雅乐的中国民族音乐学院的雅乐传习所,以及山东大学雅乐传承基地、台湾的台北市孔庙雅乐舞团等,可以说如今中国的雅乐火种并没有熄灭,依旧旺盛。只是囿于雅乐的使用场合局限,如今的雅乐表演对于一般人依然不常见,但是绝不可说是全部失传的。

到此,这一谣言不攻自破。

后 记

其实,每逢侵略就必然会丢失一些东西,这是现实,也是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就可以随意夸大甚至是虚构事实,用各种添油加醋的强调来满足所谓的正义心理,这样对挽回损失无益,也不可能真正打击到敌人,反而会引发无限的质疑;直到最后夸大到没边了,连自己人都会怀疑是否确有此事,甚至会成为被敌人利用的武器,让我们在舆论战上陷入不义的一方,其后果不堪设想。

我想,即使我已经论证了这个言论是个伪论,依然很难制止某些人的刷屏操作,因为这个言论演化至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混杂着谣言、暴论与史实的集合体,并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或许引用这条谣言的人并不是想要证明雅乐失传(或者根本不关心雅乐的存在与否),而是在于论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与破坏、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所作所为。

找笛谱_找笛谱_找笛谱

“不 是 重 点”

但是正是这条夹杂在各种史实中的谣言,很容易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以至于如今在许多中日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的视频下都能见到类似的刷屏言论,不久前的微博“文化输出超话”下面也见到了类似的记载。在深入了解到其中以后,我发现不仅仅是这个谣言本身,就连大众对于雅乐这个古老的概念也是十分混淆的,以至于衍生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言论,比如“昆曲、南音等民间音乐是雅乐”“日本人抢走中国雅乐后变成了自己的日本雅乐”“日本人抢走了唐宋以来所有的中国雅乐乐谱”“日本人抢走了儒家的《乐经》导致《乐经》失传”等,不一而足。

我相信在这个谣言出现后的数年时间里,不止一个人对这个谣言提出过质疑,而且要想驳倒这条谣言并不费力,但是像这样专门写成文章来反驳的却从来没有见到。大概是惮于这个谣言涉及的范围之广、辟谣难度之大;抑或是这个谣言本身影响力并不大,最开始因为了解的人少所以并没有出圈,因为近几年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而死灰复燃,尤其是在前段时间韩国偷窃中华文化风波中,很多十几年前就开始有的谣言又重新开始流传;甚至还有人会因为立场问题被人质疑,背上“精日”“卖国求荣”“为日本人的罪行辩护”之类的罪名,所以迟迟不见辟谣。

对此,我只想说:真正的罪恶是洗不掉的,而被冤的罪并非罪恶;但是在真相大白之前,谁也无权为他人定罪。

现在的我,确实是在“为日本人辩护”了呢,确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呢。但是,我也说过,成年人讲立场,只有小孩子才讲对错,而我今日就是要做一个只讲对错的小孩子。

毕竟,只有小孩子才有勇气去揭穿皇帝身上不存在的新衣。

不是吗?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