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钢琴协奏曲的定义

协奏曲(concerto)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体裁。在协奏曲中,有时由独奏乐器主奏,有时则由乐队独当一面,两者好像是在互相竞争,所以协奏曲又称竞奏曲。

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而以钢琴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就是钢琴协奏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2.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 - 1943年3月28日)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俄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自幼开始学习钢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并曾师从于包括尼古拉·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在内的多位钢琴大师。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五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经久不衰的代表作。而拉二、拉三则是其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辉煌的史诗级作品,拉二甚至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

3.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99-1901年之间。彼时,由于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的不成功,拉赫玛尼诺夫正处于人生低谷阶段。而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专政统治下,社会弥漫着失望与不满的气氛。拉赫玛尼诺夫在个人情绪和社会氛围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了富有悲剧性色彩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二、赏析

1.总体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对于旋律的理解,被称为柴可夫斯基后的又一旋律大师。

拉二的旋律极尽优美而又包含深情,“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正是对拉二动人旋律的真实写照。此外,这部作品的魔力在于极高的完整度和极深邃的情感谱域,其情感承载力几乎是无极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听出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其内含感情极其宏大深刻。整部作品的风格弥散着壮阔的孤独和璀璨的悲伤,情感容量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挖掘和体味。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共鸣和联结,每一乐章之间存在自然的过渡和感情上的递进。这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聆听的是许斐平的演奏版本,而第二乐章聆听的是郎朗的版本。

2.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给我的印象是:总体上风格灰暗沉重,但是并不是透着全然的无望,仍然隐隐表达出一丝希望。情感非常细腻繁复,和声变化相当丰富。

引子运用了八个像钟一样的、由钢琴演奏的和弦,由轻到重逐渐展开,最后突然流动了起来。接着管弦乐队的演奏如同升起的一副巨幕一般滑入,在一片沉郁顿挫中慢慢展开了一幅宏大辽远的画卷。引子像是天高云低的萧瑟原野,在沉沉暮色中逐渐显现。拉二第一乐章的开头赫赫有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引入,奠定了全乐章乃至全曲的基调。。有人说表达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然而我认为拉二深邃丰富的感情实际上不局限于一个场景,这段引子可以描述出各种感情。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对人生的理解。

八个和弦由细微到沉重,几乎像是一个人从黑暗中迈出的脚步。人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就注定是不自由、饱经苦难的。私以为,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人生的理解,更甚于对社会的理解和控诉。

引子之后,是一段管弦乐。这段演奏厚重延缓,极富深度和张力,感情丰沛得似乎探不到底,仿若一口幽幽的倒映着月光的深井。这段管弦乐的演奏总体调性偏低,可以说是透弥漫着所谓的“甜蜜的悲伤”。这是一段富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也不愧被称为旋律大师。

很快,舒缓的弦乐过去,主奏钢琴的声音又开始流动起来,与管弦乐队的演奏交织缠绵在一起。

华彩片段较为短暂,展开部在短暂的华彩乐段之后,管弦乐又将乐曲引入了发展部,发展部的主题在管弦乐和双钢之间此起彼伏。这里的主奏钢琴音色更加脆而急,二者的旋律之间逐层地渲染出紧张的气氛。

随后进入了第一乐章的高潮。第一主题由沉重的旋律变为激昂的进行曲风格。接着是钢琴独奏再现主部主题,单簧管继续演奏第二主题,这时的音响灰暗而忧郁,随着钢琴的缓缓进入,发展部主题逐渐突出。

最后的结束部,氛围先是逐渐平和,接着却突然急速拉升,并在在钢琴和管弦乐队的合奏中,音响强烈地结束了乐曲的第一乐章,画上了重重的休止符号。

3.第二乐章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乐章是持续的柔板,三部曲式结构。较第一、第三乐章最为出名,可以说是整部拉二钢奏的明珠。第二乐章极尽所能地柔美舒展,没有任何棱角。仿佛编织了一个柔和烂漫的梦境,用尽浑身解数地让人沉溺其中。

开篇以长笛引入,轻柔又悠扬。浓雾沉郁厚重,仿佛一缕阳光奋力穿透乌云,是久违的光明和温暖,仿佛真的有融融暖意照在身上。

两段旋律反复交织,钢琴反复不断向前延展,管弦乐时而涌现爬升,二者交织在一起。漫长又漫长,这段旋律如同秋阳下粼粼的湖面,仿佛没有尽头。

中间部分,旋律逐渐从悠扬舒展离开,调性不断变化,旋律速度越来越快,情绪逐渐高涨。但是总体仍然是光明和希望的底色。

最后的部分,速度不断加快,钢琴突然活跃起来,短暂沉寂之后是小提琴的主场,钢琴隐入暗处。这一段的主旨或许是纯粹的沉思和宁静的惬意,小提琴的音色干净纯粹而又甜蜜,思绪也仿佛融化进了小提琴的声音里。

最后,钢琴和弦乐大合奏,在一片如同夜曲般的梦幻和光辉中结束了第二乐章,像是冲破了重重云层,洒下万丈霞光。

拉二第二乐章想要表达的或许是,生活中琐碎平凡的美好,以及星星点点的希望。生活是沉重、悲伤、无望的,然而希望也布满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得不到某种一劳永逸的救赎,我们也无法挣脱泥潭和黑暗。但是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而在于生活自己。希望永远存在,黑暗与光明交织。我们要欣然接受这样的真相,继续坚持在人世寻找美好。

我认为第二乐章勾连了第一乐章的灰暗沉重与第三乐章的绚烂激昂。

4.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层次段落相当清晰。

引子是一段俏皮活泼的弦乐演奏,生动而富有激情。紧接着是一小段钢琴如同暴风雨的刮奏,然后便是密集跳动的钢琴音。这段钢琴音透露着狡黠的轻快,几乎像是在舞蹈。

接下来的呈示部,由钢琴主导并推动,双簧管与中提琴相继出现。主题片段不断重复。弦乐部分极尽厚重柔美,像是低调光华的绸缎,富有忧郁与幻想的气息。时而上行的弦乐配合着钢琴的牵引,打造了梦幻的气氛,又很快回归宁静。

在钢琴渐进的低缓潜行之后,节奏突然不断拉紧,钢琴的节奏也突然加快。很快从低缓的情绪中挣脱出来,行进到严肃激昂的多声部合奏部分,钢琴不断推进,力度不断加强上行,达到乐曲的高潮。这应当是在达到最后的彼岸之前最后一道暴风雨,清脆密集的钢琴与紧促的弦乐相互交织,像是雨水和疾风。

最后,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从风雨里挣脱出来。整个乐章在连绵的弦乐中进入一种升华,层层拔高进入了某种开朗壮阔的境界,把第一乐章的沉灰暗忧郁全部抛在脑后。仿佛像是驾着心灵的航船,达到了心之所向的彼岸,内心满是光明、欣喜、开阔。没有任何忧郁和悲伤。作者的强烈感情中,以钢琴和乐队的合奏结束了全篇。

第三乐章像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和对抗。相对应第一乐章沉重压抑的灰暗,第三乐章描述的是一片光明灿烂。在富有幻想、希望和快乐的画面中,在宏伟的大音阶中灿烂的结束。较过渡性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表达的思想似乎更加宏大深邃。

三、总结

拉二在旋律上登峰造极的成就向来为人称道。拉赫玛尼诺夫擅长缔造无比深情动人的旋律。拉二并不是单条旋律线,而是常以两条或多条旋律线相编织,把交响化旋律,高低声部与钢琴主音完美结合,这对表达拉赫本身的复杂思想感情大有脾益。这也是三个乐章中反复表现出的特点。

而拉二到底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璀璨夺目的孤独。克制细腻的悲伤。

这是对拉二所呈现的风格的评价。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一生颠沛流离。在家庭上没有归属和温暖,在信仰上缺乏皈依。他是一个异常孤独而敏感的人。在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遭遇滑铁卢后,拉赫陷入抑郁症的泥潭。拉二正是创作于其即将走出抑郁症的边缘,因此第一乐章包含的感情尤其细腻深邃,其中的忧伤也是如此凝重,以至于似乎要凝结成水珠或化为实体的雾气。

后来,拉赫玛尼诺夫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在治疗过程中他逐渐好转,灵感迸发,以极快的速度写完了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的光明灿烂正是来源于此。但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始终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

拉二对于感情的承载力,几乎是无极限的。其中凝结的丰富感情,是我们一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穷尽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意识与情感在这首曲子中体现得最为饱满,最为完整,隽永于世。

有人说,拉二是排遣孤独的曲子。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对于拉二的理解终究还是浅了。有人说,拉二是救命的曲子,我更加认同这个说法。拉二是凤凰涅槃,向死而生。拉赫玛尼诺夫尽力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我难以描述完全,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和体现。

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中,描述的是肮脏的生活突然变得美好的瞬间。生活并没有改变,可是人们却看见了希望。

罗曼·罗兰先生在《米开朗琪罗传》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我想,拉二第二乐章或许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一段话也表达了同样的主旨:“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污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的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 竭尽所能。”

我猜,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想要告诉我们的。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