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并不擅长录音技术混音技术,所以只从创作,也就是作曲编曲上来谈一谈自己的一家之言。尽可能不提专业术语,多举例子,谈谈什么叫做创作上的“制作精良”。

1. 和声行进有创造性,不模板化。对于非专业爱好者来说,可以推荐几个不同风格,有知名度但是和声行进模板化的流行乐,《越长大越孤单》《有点甜》《老鼠爱大米》《演员》《菊花台》(注:并非说这些歌都不好!只是说和声行进已经太老套了)

这些歌曲和声行进模板化,听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朗朗上口,好听。当然,有些时候为了让歌曲好听,创作者在歌曲某一段套用模板很正常,比如《可惜没如果》的副歌部分。并且毕竟这些和声模板是百分之百正确并且百分之百好听的,用这些并没有错。

不过对于一些音乐发烧友来说,经常听到这种歌曲,就好像读文章,只要写到景色就是“蔚蓝的天空上几朵洁白的云在游荡,鲜花盛开,几只鸟儿在树上唧唧喳喳地歌唱”。这么写当然没任何不对的地方,并且一读就很美,不过读的多了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觉得这些太简单,太小儿科,更希望看到“海上明月共潮生”“大漠孤烟直”“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不一样的东西。

2. 配器丰富。注意不是复杂,而是丰富。

同一首歌,编曲上要达到丰富,你要么在四大件加管弦乐的基础上,中间忽然来两个小节二胡,过一会儿忽然来两个小节陶笛,间奏忽然来一段口哨,再配上口琴,等等,这种不单一的配器。并且,这几年的音乐,大家很明显感觉到世界上已有的乐器已经不是很够用了,无论什么风格,都纷纷加入各种电子合成器音色,甚至还有中间演奏着演奏着换了一套鼓的操作,目的就是让音乐不再单调。

要么,你就是简简单单,流行摇滚那就是四大件,在么想要追求点东方审美的意境(民谣),就是一两把吉他,或者写个爵士乐,从头到尾一架钢琴(流传度最高的可能是李泉的《我要和你在一起》),但是演奏技法上,充分开发这些个乐器的上限,一两件乐器,起到了十几件乐器的功能,听着也很丰富,甚至对于乐器专业的演奏者来说,一首流行歌的伴奏都有为之付出时间练习的必要(大多数的流行歌,让乐手来排练,自己跟着谱子弹一遍就能演奏了,没有任何难度和技巧而言)。

同样举几个反例,比如《儿时》《玫瑰花的葬礼》《倔强》(同样不是说他们制作不精良——《玫瑰花》确实粗糙不过当时vae经济能力有限。这些歌只不过是就配器上而言比较简单而已,都是不错的歌)

3. 旋律创作的技法丰富,别太简单。嗯,简单来说,如果你听一首歌,一遍下来基本就能跟着唱下来了,那可以认定这首歌的旋律很简单。旋律创作技法最常用的无外乎是重复与模进,这两种技法都会让一首歌变得稍微好记一些。用多了,就会让你听几遍就记住,甚至一遍洗脑。

之所以不提倡这么写歌,是因为现在流行乐的趋势是整体艺术高度在往上走,大家都在追求一首歌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就好像看电影,大家普遍希望电影冲突多一些,有张力一些,而像那种整个电影一两件事的电影则希望情节和人物细腻一些。这就像密度与体积,大家都在追求质量更大,要么你提高密度,要么你增大体积。音乐同理,一首歌旋律走向变化丰富一些,和声走向多变一些,就会承载更多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是变化着的。

而同一首歌,如果旋律大量的重复和模进,就会导致,整首歌讲的心情都是一个心情,没什么变化。有的歌是疗伤的歌,你只有难过时听才好听,很兴奋的时候听就会觉得“没劲儿”,有的歌是high歌,你难过时听就会觉得吵闹。而一首好歌,而是你难过的时候你也能听的进去,产生共鸣,你兴奋的时候你也愿意听,越听越兴奋。

反例的话……基本各种神曲吧,《小苹果》《最炫》《普通disco》等等。当然还有一些不属于神曲的歌,《南山南》《两只蝴蝶》《成都》《七月上》《童年》《同桌的你》(当然都是好歌,只不过在创作技法上大量的重复与模进)

好了,是不是感觉到很奇怪,我举的反例中有一些又好听,又制作精良的优秀歌曲?

因为以上三点,其实都是属于商业流行乐的加分项,没做到这些并不是缺陷,而属于正常的创作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更方便的将音乐量产。

但是,当一首歌同时不满足以上三点时,它就基本上属于“粗糙”“不走心”的流行乐了。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以上任意一点,其他不满足的别做的太偷懒太过分,其实都可以说的上是“做的不赖”的一首歌。

而如果满足了以上两点,那就可以说“制作精良”了。

如果同时满足以上三点,那这首歌虽然是流行乐,但就已经有讨论它艺术高度的价值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