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乐是是河北省邢台市珍稀的传统宗教音乐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张角作为太平道的创始人,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祈祷一起编成经文,让人诵读。在咏诵经文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咏诵韵律——经乐。经乐曲调一般起伏不大,旋律线条平稳,气氛庄严,便是太平道乐的最初形式。为使咏诵韵律整齐统一,开始先加入了木鱼、碰钟等打击乐,使经乐有了轻重缓急的拍节。后又加入管、笛等吹管乐器,改直诵为乐诵,这便是广宗太平道乐产生的根源。

历经1800年,广宗太平道乐通过吸收佛教音乐、宫廷音乐成分,更是吸收广宗一带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韵律,形成一套由经乐与器乐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乐。

太平道乐韵律独树一帜,是介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场真正的演奏需要20多种乐器的配合。演奏分“静乐”和“动乐”两种,乐器以管、笙、笛、管、萧为主,配以坛鼓、云锣、铙、镲等,曲风韵腔质朴、明亮。“管”声清澈,起领奏作用,“笙”可控制乐曲曲调高低,“铛子”可控制节拍,使音乐有板有眼;萧、鼓等配合主旋律合奏,使音质更加浑厚。

广宗太平道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1800年有余。太平道乐在传承中发生哪些故事,传承人又对其做何修改?本期读邢,听广宗太平道乐第二十代传承人张玉保讲述传承背后的故事。

“太平道乐的传承方式是其一大特色。”谈起太平道乐,张玉保精神头儿十足。他们的传承方式,行话叫“口口递”,即师傅一字一板地吹或唱,徒弟一字一板地学。教的不是简谱,也不是工尺谱,而是用方言单字“咚、浪、里、得、龙、格、当”哼唱的口传谱,俗称“龙格谱”。

“单纯地记忆这些乐谱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张玉保说,一段下来,学的都是这几个字组成的曲调,初学者非常容易混乱。

张玉保自小喜爱音乐,学习了各种乐器,并编写了一部金马句到各村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玉保遇到太平道乐第十九代传人张海潮。张海潮看张玉保资质出众,在爱才之心驱动下,遂将张玉保收为弟子。

张玉保精通道乐乐器,熟读经典,还潜心研究出失传多年的次低音管。“试制了多次,总不满意,在第9次试制时才成功。”这次乐器的制作,在原陕西省群艺馆馆长靳德玉先生指点下完成,前后历经半年时间。

“新的科学技术和乐器材料使管子更新为现代的,但自己制作的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这样才能使太平道乐的演奏更为动听。”作为太平道乐乐团团长,张玉保说自己要把这个传统保持下去。

张玉保介绍,广宗太平道乐源于太平道起义,是在起义的舆论发动和过程中形成的。“北方宫观道乐一般为伴经修道悟性所用,韵律清静超然,唯独太平道乐形成于武装起义,韵律粗犷雄浑。”

张玉保的老师张海潮是第十九代传人,张海潮亲传的徒弟有20余人,弟子发展至第二十二代。目前,全县太平道乐弟子达到100多人。

为了太平道乐的发展,1981年,张玉保成立了太平道乐传承班,收门徒10人,并被评为“广宗太平道乐优秀传承人”“河北省优秀吹歌班队”。随后,在县文化局的努力下,广宗太平道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字号非遗,张玉保开心不已。

1999年以来,为传承和保护这门艺术,张玉保将自己所学所知,根据记忆,将其整理总结为可以传世的艺术经典。9年来,经他整理的典籍有60本,计12万字,涉及乐曲曲目121个,而他可演奏的有60多首。其整理的经典内容全部收录河北省美术出版社编纂的河北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暨燕赵文化精品丛书《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一书。“整理好系统的资料,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使其传承下去。”张玉保说。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