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瓷母”,然不被世人认识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越窑青瓷

文 | 物道 Center For The Arts, US Asian Cultural Academy

作为一个以瓷器扬名的国度,我们自己却鲜少了解中国瓷器的鼻祖──越窑青瓷。它是最古老的瓷窑,持续了千年,并以青碧透亮的釉色影响后世的审美。巅峰时期的秘色瓷更为它镀上一层传奇色彩。它像陶瓷界的一代宗师,功成身退后,留下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与“千峰翠色”。

苏州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是一个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它光洁如玉,釉色如湖水般清秀透亮。碗壁上是莲花的浮雕纹样,盏托如荷叶般微微翻开。看上去就像一朵绽放的荷花,荡漾在一池春水间。这是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发现的。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➋ 图片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陕西法门寺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一只秘色瓷八棱瓶,釉色如远山青翠,颈直修长,腹部有八条棱形,如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这两个器物的发现,让人们确信,中国瓷器上最神秘的瓷器──秘色瓷是真实存在的,它真如诗人所说“夺得千峰翠色来”。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➋ 图片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

类玉似冰的青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的精品,产于浙江余绍地区。说起瓷窑,人们会想起宋朝的官、哥、汝、定、钧窑等,但越窑比它们年纪更大,也更长寿。从东汉兴起,衰落于南宋,“活”了近千年。越瓷线条流畅简洁,纹样素雅,以花草、人物为主。造型多样,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是动物造型,有鸡头壶、虎子等。到了唐朝多是瘦高的器物,也有荷花边的碗盘。从那时就经“海上陶瓷之路”远销亚非各地。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图片 -越窑青瓷纹胎灵芝纹伏兽枕(唐)(吴大英摄)

➋ 图片 -越窑青瓷蹯龙罂(吴大英摄)

越窑青瓷以釉色取胜。从一开始青中闪黄,渐渐变到唐朝的清纯透明。越瓯是文人雅士的心头爱,诗词里常见它的倩丽身影。如孟郊诗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说它色翠如荷叶。施肩吾则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说它让搅动的茶汤如袅袅绿烟。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描绘出这种层山叠翠的青。“茶圣”陆羽的评论更让人绝倒,他说越瓷 “类冰”、“类玉”,能完美地呈现茶汤的绿与甘。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图片 -越窑青瓷莲叶带托茶盏

➋ 图片 -越窑青瓷划荷叶纹海棠式杯(吴大英摄)

而巅峰之作秘色瓷,直到唐代晚期才出现。据考证,这得益于瓷土和装烧方法。当时人们发明了匣烧工艺,就是将瓷器胎体放在匣钵中烧制,让胎体与火分离。这样能更好地高温还原,保证其色青如初。在上林湖越窑的遗址,还曾发现被釉料密封开口的匣钵,或许这也是秘色瓷特有的装烧工艺。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成于官窑,败于官窑

一直以来关于秘色瓷的名字来源,有各种说法。有人说秘色是指青色之意,或是越窑一个时期的代称,而最常见的说法是秘色瓷为贡品,“臣庶不得用”,所以是神秘的瓷。因为五代后期,越窑属的吴越王国每年要向宋朝廷进贡,也包括了秘色瓷。据记载一次就有10万件秘色瓷。虽也有人说秘色瓷做贡品并非从五代开始,像法门寺的秘色瓷当也是按唐朝统治者的需求生产的。可是,秘色瓷作为贡品的生产方式,却导致了宋代官窑制度的产生。

可是,秘色瓷的烧制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因为从宋开始,各瓷窑都找不到它的痕迹。连乾隆帝也说,“李唐越器人间无”,天子都难睹其芳容,可见其之稀珍。因为宋朝官窑制度的建立和兴起,有了更多同样美得让人心动的青瓷,也让当朝统治者可以就近选择。渐渐地,越窑不像以前那么受重视,技艺也渐渐没落,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衰落,再难复昨日的辉煌。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图片 - 越窑青瓷蟾纹水丞(顶部)(吴大英摄)

➋ 图片 - 越窑青瓷蟾纹水丞(侧部)

有人说越窑青瓷是“母亲瓷”,但我却觉得更像“一代宗师”,它是陶瓷的开端,更承担了引领审美的使命。秘色瓷则是它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功成名就后,它便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留给我们那一弯澄澈绿水,那一抹叠翠山色……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➊ 图片 - 北宋青瓷镂空缠枝纹熏炉(吴大英摄)

➋ 图片 - 越窑青瓷鸳鸯砚滴(五代) (吴大英摄)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好的生活不在远方,在这里!关注“物道”,发现更多中国精致生活之美!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Center For The Arts, US Asian Cultural Academy

浙江越窑与龙泉窑青瓷

浙江是瓷器的起源地,也是古代制瓷业的引领者,浙江制瓷业出现时间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序列之完整、技术之高超、影响之广大,是国内任何一个省份与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输出的最大宗商品,是保留至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古代工艺与对外交流的最理想载体。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的制瓷业从夏商时期开始,延及明清,其主流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先秦时期的原始瓷、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唐宋时期的越窑、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浙江的古代窑业不仅绵长悠久,而且种类亦相当丰富。除了这一主流窑业之外,杭州的南宋官窑、浙北的德清窑、浙中西地区的婺州窑、浙东南地区的瓯窑亦各领风骚。同时受江西、福建地区窑业的影响,亦有相当数量的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窑址的存在。

唐代之前的中国制瓷业,基本集中在浙江地区,浙江的制瓷业几乎等同于世界的制瓷业。进入隋唐以后,由于北方白瓷的发明,从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一直延及明代早期,浙江的制瓷业一直居于时代的顶峰,引领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向以出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名优物产而名动天下。在对外输出的物品中,尤其以瓷器、丝绸与茶叶最为著名,并依海洋之利而多以海路的形式向外输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最大宗物品。丝绸与茶叶因其有机质的属性,保存相当不易,尤其是海上。而作为无机质的瓷器,得到了大量的保存:不管是水下的沉船、还是各地的港口、城址、海防遗址,瓷器都是最为丰富的出土物,更不用说北起韩日、南及东南亚、西至东北非的各个国家博物馆所藏数量庞大的历代浙江青瓷了。

浙江青瓷的输出历史相当地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北方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就是从以浙江为中心的越地输入的,而输入的途径主要是从长江口出海北上至淮河口,再经黄河到中原地区。其中长江口到淮河口沿海航路的开辟,是日后瓷器大规模海外输出的先声,六朝时期浙江青瓷首次正式输往海外的百济地区,就是沿着这条航线再东折向朝鲜半岛的,并由此拉开了浙江瓷器对海外大量输出的序幕。

伴随着越窑与龙泉窑青瓷在唐至明代鼎盛时期的到来,浙江青瓷也迎来了对外输出的一波又一波高潮,其产品广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北非洲的诸港口与城市遗址中,并且占中国对外输出瓷器中的绝对主流。龙泉窑还在元明时期首次出现为了海外市场而单独形成庞大窑场的情况。浙江青瓷由此构成了一带一路中海上对外输出的最大宗商品。

浙江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的输出,不仅将大量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地拓宽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时至今天,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进一步挖掘浙江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文化的内涵,扩大浙江青瓷的学术影响,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浙江古陶瓷研究的关注,提高浙江青瓷知名度。2018年底,来自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日本和韩国等国际机构的陶瓷文化研究学者齐聚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对浙江越窑青瓷的失传复活、学术地位、学术内涵、对外影响以及产品与技术的输出、浙江青瓷与一带一路等学术问题与国内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越窑青瓷艺术大师陈鹏飞和越窑青瓷收藏大家陈国桢珠联璧合的研究实践使失传千年的越窑青瓷历史得以延续深表敬意。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瓷笛谱_瓷笛谱_瓷笛谱

Center For The Arts, US Asian Cultural Academy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