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连奏,断奏怎么弹?

连奏与断奏 连奏与断奏,犹如拉弦乐器演奏中的连弓与断弓,相通吹管乐器演奏中的连音与吐音,是最基本的两种钢琴弹奏方法。其他的诸如半连音,跳音等奏法,均为连奏或断奏的发展变化形式。熟练自如、富有表情地弹好连奏和断奏,是掌握其他弹法与技法的基础。连奏的初始练习可以借助高抬指动作的非连音,以便加大掌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连奏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手指方向以及爆发力较强的快下键指触,心中想到饱满圆润的悦耳声音(先想到后弹出)。断奏的初始练习,可以首先练习手臂断音,着重体会手臂重量自然下落集中到手指尖的感觉,触键手指着力要扎实深透,其余手指和手臂要保持松通。做断奏练习时,音乐速度可以相对地放缓一些,以便体会手指尖肌肉垫与琴键的亲密关系;做连奏练习时,音乐速度可以相对地快一点,以便体会声音紧密相连的顺畅圆滑感。在此阶段的旋律(曲调)连奏或断奏练习中,心中始终要充满激情地歌唱,尤其要注意旋律断奏中的音断意不断的句法特点。 断奏与连奏的比较式练习,可以深化两种基本弹法的演奏概念。具体练习内容可以选择“钢基”第一册第4页《内蒙民歌》、第6页《练习曲》和第7页《嘎达梅林》做断奏与连奏比较。演奏概念与弹奏要领同以上所述。可以采用弹唱形式,也可以发展成双手同时用断奏和连奏分别练习以上旋律。断奏可以用每分钟59拍的速度,连奏可以用每分钟76拍的音乐速度。

关于自学钢琴

嘎达梅林的欣赏

简短的引子过后是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主旋律,以弦乐奏颤音衬托,主题表现辽阔宽广的草原以及牧民生活的和平景象。两遍之后,突然在伴奏中出现了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引出的主题是用原民歌创作的。它具有环境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经多次在不同音区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又出现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复调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题。伴奏不断加强,构成了反抗与奋斗的情绪。副部一开始以小号奏出了反抗的音调。长号和大号奏出了反面形象的主题,表现封建王爷开始镇压。接着,人民的力量开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告诉人们,反抗的怒火烧起来了。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和钢琴琶音的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宽广而灿烂,意味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勇牺牲了。最后是长大的尾声,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以及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斗争的决心。

70年前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我清晰记得那一幕,身负重伤的嘎达梅林,手持长枪,向着河心走去,随着反动军队的一阵枪声,嘎达梅林逐渐被激流吞没,水面一片殷红,天边残阳如血……此等悲壮的画面,反映了蒙古人心中不倒的旗帜――嘎达梅林,他捍卫的不仅仅是尊严,他捍卫的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污浊的浑水溅在他脸上,明亮有神的目光却闪亮着坚毅。他选择了一条布满了荆棘的道路,光明在哪?就是民族的解放,这就是火炬,为他照亮前路。

为人民服务的人,好比一颗珍珠,搁在哪里都闪闪发光。孟子说:“今王与百姓乐,则王”。而我说:“与国家同命运,与百姓同欢乐,则国家可兴,人民可富矣!”嘎达梅林这个英雄的奋起,号召了一个民族的反抗,惊醒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他是一颗种子,把生命注释成反抗!在反抗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夺目。梦乡中,那乍起琴声如泣如诉,那高飞雄鹰盘旋不去,嘎达梅林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草原人民心中,赞颂他的歌声也飘向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辛沪光和她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

你有好大啦呢?可能比较大啦吧,如果是这样:

1.多听钢琴曲,有事无事就听听吧

2.读谱背谱和寻键能力 ——这显然是最基础的技术,练琴的鲜有不识谱,自学的也不例外。一般识谱速度快的水平都很高。识谱能力要靠练,也是一生一直要练的。练音符多变调频繁的曲子能显著提高读谱能力——比方说李斯特的曲子。读谱避免演奏过程中的遗忘。毕竟音乐是时间线性的。

先向老师或者朋友学习认识最基本的谱子,自己有那个自学能力就自己学认谱,当然,谱子是很好认的,只是说,要特别熟悉五线谱,这样在弹琴的时候,会节约很多时间,认谱的快慢能力也是体现弹琴技艺的重要标准,”钢琴少儿教程“比较适合练习识谱

3.学会了认谱后,要一步一步的开始弹琴,最开始的时候要高抬指,每个手指要独立高抬,控制手的力量,手腕不要用力,指尖触键,指尖用力,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钢琴是十分重视基本功的。“哈农练指法”这本书十分适合这个阶段,当然,在弹哈农前,也应该练练“钢琴少儿教程”,那里面的音符很大,五线谱很清晰,每条练习曲也只有十来个音符,且重复简单,这本书虽然很简单,但却是比较重要的,练习识谱的同时也练习指尖的独立性,建议你先弹弹这本书之后,再练习哈农,哈农是每天都要练的,在练 的过程中,不要心急,慢速,先分手练,多练几遍,然后再合手练,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十分十分十分重要

4.当你觉得识谱能力有提升,哈农前面几条也能够稍微熟练掌握后,买本“钢琴基本教程1”(有分为钢教1.2.3.4),开始弹比较简单且有旋律的曲子(我记得我最开先弹的时候谈的是“嘎达梅林”,很简单的),当然弹曲子的时候,最开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识谱能力还需要提升,这都是要慢慢来的,建议你左右手先分开练,分别练好后再合手,练琴十六字诀——1.分合分合:要先单手/后双手/再单手/再双手的练习;2.零整零整:从部分/整体/再部分/再整体地多次练习;3.慢快慢快:按照慢速/快速/再慢速/再快速这一规律/反复练习;4.看背看背:即看谱/背谱/再看谱/再背谱这样反复练习。

5.钢教一能够掌握后,就可以弹弹简单的你自己喜欢的曲子咯,钢教1后可以再弹2、3、4,逐渐逐渐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技巧,一般来说,弹到2后就达到了考4、5级的能力了

6.最后,弹琴初期,建议你天天练,每天大约在3至4小时,有点累,要坚持,到啦后头,就会感觉轻松多了,如果你只想弹弹琴放松自己,只是喜好弹琴,并不在意考级或有更大的发展的话,自学就够了,如不是,就还是需要找老师认真学习,因为很多技巧,都是要老师来指点的

加油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沪光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的毕业作品。

1956年,年仅22岁的辛沪光,以气势磅礴的交响诗《嘎达梅林》震动了整个乐坛,几十年来长演不衰,唱片一版再版,并被东欧许多国家誉为可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媲美的“二珍”,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交响乐作品。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

data-filtered="filtered" 辛沪光

辛沪光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辛沪光在上海念完小学,接受了比较正规的音乐启蒙教育。1948年,来到南昌进入当时的一个教会中学(南昌一中的前身)读书。在这个教会中学,辛沪光接触到了钢琴,聆听老师弹奏的琴声,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辛沪光跟着江西师范大学的钟立民学钢琴,接受了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

1951年,辛沪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解放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的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期间,她开始接触并深深爱上了蒙古族音乐。

当时班上只有两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美丽其格和包玉山。当时包玉山是管弦乐系学习黑管的学生,他经常和美丽其格到作曲系的自修室与辛沪光等人聊天,一来二去双方就熟悉了。在与包玉山的交往中,辛沪光获得了一些关于内蒙古音乐方面的资料,她渐渐对内蒙古生发了浓厚的兴趣,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后来就成为辛沪光的终身伴侣。

因此,辛沪光对蒙古文化的接触也就更多了,也了解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和动听的蒙文民歌。1956年,23岁的辛沪光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写成了《嘎达梅林》。一个小女孩写出了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作品,令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

1956年毕业时,辛沪光与包玉山一同回到内蒙古学蒙古族音乐。对于当年的决定,辛沪光坦言,“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喜欢那里的音乐,一心就想真正到草原上去”。听说辛沪光要到内蒙古去,她的家人也没有特别反对,而是尊重她的选择,“既然选了蒙古族对象,那就过去吧。”

辛沪光追忆:“我的老家在江西,生在上海,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很多媒体常常在采访后用一句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做标题,更多人还认为我当初选择到内蒙古大草原深造蒙古族音乐是受了爱人包玉山的影响,实际上根本不是这种情况。”

在内蒙古的26年

从1956年来到内蒙古,到1982年因工作调动前往北京,辛沪光在内蒙古整整待了26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都留在了草原上。

26年来,辛沪光所走的道路可谓一言难尽。

当文革开始后,由辛沪光完成的草原史诗作品《嘎达梅林》被定性为大毒草,且禁止公开演出,更让她忧虑的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马头琴艺术也少人问津,她在痛心的同时,尽己所能地对其进行保护。在那样特殊的时期,辛沪光还偷偷记录和搜集了很多与马头琴相关的资料。

从1973年开始,辛沪光开始做另外一件事,为马头琴谱写一首作品,并于1980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的初稿,后又经精心修改,于1983年9月在第二届华北音乐节“晋阳之秋”音乐会上首次公演。《草原音诗》一经公演后,好评如潮。

1987年,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辛沪光创作完成了四幕舞剧《蒙古源流》。这是一部追述蒙古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之根的鸿篇。

母子首次同台合作《嘎达梅林》

在辛沪光在艺术上不断追寻时,她的3个孩子相继降临人世。辛沪光对三个儿子采取的教育是“各取所长、因材施教”的方针——大宝作曲(已故)、二宝拉小提琴、三宝指挥兼作曲。

二儿子二宝在美国。1991年,辛沪光在美国住了近一年,除了探亲,她还有一个目的是为自己挣够开作品音乐会的钱。她给一个华人家庭当管家,教孩子弹钢琴学习音乐,给婴儿喂饭,做家务。闲暇时间,给教会弹钢琴。当她挣了近5000美元,满怀欣喜地憧憬音乐会时,接到儿子三宝的电话:“大哥失踪很长时间了。”

紧急回国后,公安局通知她,大宝被人害死了。“这是个谜案,直到现在都没有破。”辛沪光垂下了眼帘,“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大宝很有才,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很有功底和内涵。”

在巨大的丧子悲痛中,筹办作品音乐会的计划被搁置下来。

三宝

著名音乐人三宝,原名那日松,是辛沪光的小儿子。

辛沪光说:“三宝自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当时收音机里播放歌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三宝就能够想象出节奏和动作,诸多音乐曲调,他基本都能记住。更有趣的事,我的很多唱片竟会不知不觉的丢失,日后一打听才知道是三宝偷偷拿去听了。现在三宝的名气很大,但他的压力也很大,他很清醒,他说要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

2001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拍摄《嘎达梅林》,特别邀请了三宝为影片作曲。命运在此时向三宝显现了惊人的力量,可以说“嘎达梅林”为三宝开启了一扇在音乐里向着故乡的回归之门。为电影作曲的《嘎达梅林》经过美国加州 *** 一年的考评,还获得了加州 *** 杰出贡献奖,以表彰这部能让他们听得懂的民族音乐力作。这是该项奖设立以来第一次颁授给华人作曲家。

有人认为重写三宝的《嘎达梅林》太过抒情、柔情,没了当年母亲那种豪放与强悍,刚烈变成了阴柔。辛沪光似乎有些“护犊”,她认为儿子的版本是既有抒情,也有壮烈,他把民歌的弦法、特点感性地融在自己的音乐感觉里。

2007年6月24日,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在京演出,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此后传为一时佳话。音乐会上,随着三宝扬手挥棒,交响诗《嘎达梅林》再次奏响,充满深情的这对母子首次同台合作《嘎达梅林》。

在50年创作生涯中,辛沪光完成了近千部(首)作品。将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完美融合,是她最大的艺术成就。

谈到《嘎达梅林》她说:“我当初看到嘎达梅林民间叙事长诗以后特别感动,所以就写了部交响乐。”言语间不乏自豪,不过随即话锋一转,“现在一提《嘎达梅林》,我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写了那么多作品,只有这部被人们记住了,很惭愧啊!”

2011年10月17日,辛沪光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非常历史)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