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大提琴作为西洋弓弦乐器,其音域宽广、技法多变、音色浑厚、表现力强,既擅长表现抒情圆润的歌唱性旋律,也擅长凝练浓厚深沉的丰富情感。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大提琴将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法和其自身属性融于一体,把中国乐曲演绎得独具民族韵味。本文对中国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这一作品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中国风格乐曲的独特演奏方式。一、大提琴在中国的发展简述大提琴是一种西方弓弦乐器,于清康熙年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三百多年,它逐渐融入到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由于中国传统弓弦乐器种类中一直缺少低音乐器,因此大提琴无疑弥补了这个缺憾,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传统民族乐队等多种民族器乐演奏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低音部分。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大批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大提琴作品。其中,1930年由我国近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创作的独奏曲《秋思》打开了中国人创作大提琴乐曲之门。此后,又产生了如贺绿汀先生的《摇篮曲》、王强的《嘎达梅林》、丁孚祥的《西北民风舞曲》、赵震霄的《江河水》等作品。其中,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可谓是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首。二、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的乐曲分析(一)乐曲的创作由来乐曲《江河水》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旧社会有一对恩爱勤劳的夫妻,丈夫被官府抓去服苦役,遭到百般折磨和虐待后不幸惨死异乡。

妻子得知噩耗,失魂落魄地跑到江边遥祭亡魂。面对奔腾的江水她哭得肝肠寸断,向江水倾吐了满腔的仇恨和无处伸冤的悲惨境遇,控诉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滔天罪行。上世纪50年代初,王石路、谷新善等把这个故事经过加工整理,改编成了著名的双管独奏曲。1962年的“羊城花会”上,湖北艺术学院黄海怀先生听到谷新善的演奏,随即便产生将其移植为二胡独奏曲的想法。1963年在“上海之春”的比赛中,由黄海怀改编并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一经亮相,便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并迅速传播开来。1965年我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赵振霄先生又将此曲改编为了大提琴独奏曲,可以说这是对大提琴演奏风格中国化的一种成功尝试。(二)乐曲意蕴和情感的表达《江河水》这首感染力极强的作品,曾经被管子、二胡等乐器改编演奏。试听各种版本,凡是能够吸引听众的都是能将曲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生动地予以刻画,将曲中深沉、丰富的感情完整表达出来的。用大提琴诠释的《江河水》保留了乐器自身演奏特点,同时创作者又结合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将浓郁的北方民间音乐特色融入其中,给受众带来了独具韵味的情感体验。这首乐曲将一个凄凉哀婉的故事作为内容支撑,描述了底层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统治阶级的控诉和反抗,象征着人的命运如同滔滔江水长流不绝。

大提琴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苦难生活。乐曲从辽南鼓乐中吸取创作素材,使旋律本身就具有一种悲剧色彩。《江河水》这一辽南鼓吹乐同名曲牌最初源于当地的《小寡妇上坟》,是作为民间办丧事、“出殡”时的哀乐来使用的,其旋律哀怨断肠。因此,这首乐曲的感情基调也是深沉、哀怨、愤怒的,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曲子运用了对比手段来突出矛盾、增强反差、表达感情,如调式对比(第一、三部使用g羽调,第二部使用g徵调)、音色对比(第一、三段旋律起伏较大,使用音区较宽,演奏技巧使用较多,音色沉重、激愤;第二部分音色平直,麻木暗淡)、演奏速度对比、力度对比等,从而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情冲击。三、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的演奏技法分析 《江河水》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引子和三个乐段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的演奏技法分析陈 玥摘要:在传入中国的三百年间,大提琴以其高贵优雅的气质、饱满丰富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而深受中国人喜爱。本文针对大提琴作品中带有典型民族风格的独奏曲《江河水》,从创作由来、感情基调、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此窥探出大提琴中国风格乐曲的演奏实践及审美体验。关键词: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中国风格;演奏实践音乐舞蹈DOI:10.15947/j.cnki.dwt.2014.05.016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