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时代信息的文化密码

——浅析歌曲《茉莉花》及其含义

摘要 闻名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扬州,是一首曲调优美流传久远的中国民歌,又被称为 《双叠翠》或《鲜花调》。这首歌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含蓄的表达出中国民间劳动人民之间质朴真诚的美好感情,悠扬的旋律徐徐道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本文将从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历史由来、歌词深意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综合分析《茉莉花》成为一则传递时代信息的文化密码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中国民歌 茉莉花 文化传播

一、历史由来——经久不衰的江南小调

《茉莉花》起源于中国江浙一带,“早在200多年前,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清乾隆年间(1736-1759)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花鼓》中就记下了这首民歌的唱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1838年贮香主人编的《小慧集》出版,该集收入民歌十余首,其中《鲜花调》的唱词与之相近,曲调则与现在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轮廓大体一致”( 乔建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3日 第 06 版)。《鲜花调》歌词内容大多以花拟人,借赞美花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而后《茉莉花》在国内汉族地区广泛传唱,经两百多年的不断演化和改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出许多相近似,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版本,南方委婉清秀,北方热情活泼。由于《茉莉花》的旋律朗朗上口,节奏不疾不徐,很多后期改编的版本颇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与最初流行的谱本形成一个成体系的“同主题民歌”家族。江苏的茉莉花可以说是最富盛名的代表,因此通常情况下,此曲由吴语演唱最有韵味,曲调婉转清丽、含蓄隽永,有着江南水乡典型的文化烙印。

二、歌词深意——劳动人民的情感结晶

经过坊间对最初版本《鲜花调》的修改和整理,最终歌曲的歌词集中在“茉莉花”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花卉上,因此命名为《茉莉花》。

茉莉花的歌词虽质朴但真切,流露出传唱者的真情实感。“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儿的人将我骂”一句歌词言简意赅又颇富剧情,“我”喜欢茉莉花的芬芳,又怕被看花的人骂,表达出采花人的矛盾心理,又侧面烘托出茉莉花的广受喜爱;“满园花开,白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一句即表达出“我”对茉莉花的偏爱,又传达出少女般的娇羞;“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则是整首歌的升华,采花人即想将茉莉花留在身边,又对茉莉花无限热爱。

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一唱三叹,营造出少女热爱大自然,向往新生活的美好形象。

三、文化影响——中国新时代的文化名片

《茉莉花》也是最早传唱到国外的中国民歌之一,乾隆年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返国后,于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旅行》,书中特别提到《茉莉花》这首歌曲,由于《中国旅行》的巨大影响,很多国外出版的东方歌曲选本里都引述了《茉莉花》。上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的旋律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它浓郁的中国民间风格,使得全世界亿万听众迷恋不已,茉莉花也因此更具影响力地走出国门。

尽管各地对于歌曲《茉莉花》有着不同形态的演绎,但是他们所要传达的美妙情感却是不约而同的。《茉莉花》传唱至今,凝聚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两百年来的时代印记,不仅是民歌保护中的一笔珍贵遗产,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