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音乐会_音乐二胡_二胡音乐视频

传承创新,是人类文化绵延不断的基本动力,也是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两个核心主题。古语云:薪火相传,不知其尽。没有了传承,文化的根脉就会中断,而不注重创新,再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将失去活力,变得僵化、窒息。20世纪以来,二胡艺术历经千百年的民间传承之后,在国乐宗师刘天华先生“改进”“革新”精神引领下,由一代又一代的二胡艺术家继承天华先生遗志,走出一条传承创新的发展之路,成为现代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翘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总监周维,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创新意识和特色,不遗余力躬行于二胡艺术实践领域的优秀二胡艺术家。

自幼跟在街头民间艺人身后一路听二胡拉奏《茉莉花》《九连环》《无锡景》等江苏民歌的周维,小小年纪就立下大志,用积攒的早餐费买下一把二胡日夜苦练,最终考上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师从甘涛、瞿安华、马友德三位名师,后来又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随王乙、闵惠芬先生接受本科教育。凭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多年正规的专业训练和南京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两校注重表演与作曲教学互通的教育理念,使得周维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之际以处女作《葡萄熟了》和在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使他开始在二胡界初露头角。留校任教未久又被东方歌舞团团长、歌唱家王昆相中,调至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从此走上国内国际艺术舞台,开启了二胡演创的艺术人生。借助东方歌舞团的国际交流平台、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潮流和二胡艺术的现代语境,周维在二胡音乐表演与创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开拓,为二胡艺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演创空间。

一、面向传统:努力融汇区域性、民族性音乐元素“走进去”

二胡音乐视频_二胡音乐会_音乐二胡

1949年以后,二胡艺术一方面获益于民间传统遗产的千年积淀,另一方面又承接了刘天华先生开创的现代二胡艺术新境域,两相融汇,使二胡艺术在那个年代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勃发时期。这个“勃发期”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一大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曲目问世。早期,多数作品是由演奏家编创移植的,1950年代后期,部分作曲家正式介入,使二胡音乐创作的两支队伍相互补益、互为师友,各具风骚,持续地营造出一次次二胡艺术的繁盛景象,并渐渐成为20世纪民族器乐创作领域的一个优秀传统。

二胡音乐视频_音乐二胡_二胡音乐会

周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二胡音乐世界的。特别幸运的是,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到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十年间他接连受到五位名师的指导,且诸位导师都是中国二胡界名望极高的艺术家,诸师在技艺训练、民间乐种风格熏陶、当代曲目表达、音乐思维扩展等方面,给了周维丰富多样的营养。而当代二胡艺术所蕴含的民间传统、乐种传统、现代传统,周维也同样从老师们的授课和广泛接触各类曲目中获得了自己特有的体会。特别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系,在1956年筹建之际,就将“民器”(器乐演奏)、“民作”(民族音乐作曲)、民理(民族音乐理论)整合为一,以“三合一”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性音乐思维,它使每一位学习者除了本专业外有了更加丰富的音乐素养。周维所入读的1978级,自然也就成为“三合一”建制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周维又正好赶上贺绿汀和丁善德两位老院长提倡“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尝试,被选中进行钢琴、作曲、指挥、音乐史等方面全方位拓展性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于是,春华秋实,水到渠成。就在周维毕业的1982年,他写出第一首二胡独奏曲《葡萄熟了》,同时又荣获全国二胡比赛的一等奖。一首新作,一份大奖,不仅是他献给五位恩师和两位老院长多年辛勤培养的礼物,更成为他此后几十年不断奋进的动力。此后的四十余年,周维一直活跃于国内国际音乐表演舞台,乐风洒脱,展现出自在的技艺自信、文化自信,极富表演代入感、文化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最具表演个性和知名度的当代创作型二胡演奏家之一。

写作《葡萄熟了》时,周维才20岁。此曲一经问世即大受欢迎,广泛传播于二胡界,至今仍然在舞台上、课堂上久演不衰并入选《华乐大典·二胡卷》,成为公认的20世纪二胡曲目经典。在当时,《葡萄熟了》的诞生至少有三层意义:其一,对于二胡音乐创作而言,它首次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素材,体现了音乐语言十分可贵的开创性。全曲短小简洁、明快流畅,以欢快、优美的旋律和舞蹈性节奏表现了热情、奔放的维族音乐风格。乐曲采用ABC并列三部结构和A-G-A-a既有“达斯坦”式的叙事性抒情B段,也有“麦西热普”式的热烈舞蹈性炫技C段,将文化传统、现代技法、西域风情三者融合,开新疆风格二胡音乐作品之先河,进一步拓展了二胡艺术的情感和文化张力。其意义即如《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草原上》《金珠玛米赞》《湘江乐》《赛马》《江河水》等二胡音乐的区域、民族地标一样,每听赏一次,总给人以新颖、鲜活的特殊感受。其二,对于周维个人而言,《葡萄熟了》虽然是一首本科毕业生的“处女作”,但作品的立意、新意及其美感,却让欣赏者常听常新,被认为是周维个人的代表作,甚至可以说是他几十年来为人们肯定的“立世”之作。其三,《葡萄熟了》的成功,给周维本人以极大的自信和创作兴趣,激励他后来坚持数十年的二胡音乐创作。一首成功的“处女作”给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带来如此久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艺术教育的伟大力量。

如果说二胡曲《葡萄熟了》是周维立足传统推动二胡创演的风格拓展和现代性表达的成功尝试,那么他后来陆续创演的《黄梅戏变奏曲》(2006)、《宁夏川好地方》(2014)等作品,尤其是于2021年创演的《柳浪闻莺》《丝竹》《潇湘随想》等二胡新作则是他经历了国外风格二胡随想曲系列创演和电声化、流行化二胡表演改革(后文详述),目睹炫技性二胡现代作品“满天飞”,二胡创演的传统文化意涵与精神渐行渐远的二胡艺术发展现实之后,在理性反思中回望二胡文化传统的回归之举。《柳浪闻莺》以越剧经典曲牌为素材,配以戏曲伴奏的托腔手法,具有浓郁的传统越剧音韵;《丝竹》则依据江南丝竹曲牌“行街”和“紫竹调”,通过丰富的加花变奏手法发展而成,虽然加入了爵士化变奏的乐段,依然“丝竹味”很足;《潇湘随想》取材于湖南花鼓戏音调和《浏阳河》等湖南民歌,器乐化旋律依然“湘音湘韵”浓烈,湖湘文化风格鲜明。这些作品以民间戏曲、器乐、歌曲的唱腔、曲调及其唱奏方式为创演素材和手法,将具有一定炫技色彩的快速乐段镶嵌其中,不同于以传统音调为动机或元素创演的炫技性二胡作品,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二、面向现代:带动“大众化”二胡音乐文化“走下去”

二胡音乐视频_二胡音乐会_音乐二胡

明清以降,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主要以地方剧种、曲种、乐种的主奏、伴奏、合奏乐器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所熟听与自娱,具有数百年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传统。而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专业二胡艺术逐渐脱离其民间性、草根性,登“大雅之堂”而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精英文化。20世纪20至40年代以刘天华十首二胡独奏曲为代表的二胡音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知识分子深怀忧患意识和情怀的艺术表达。20世纪50至70年代《山村变了样》《三门峡畅想曲》等二胡音乐作品是文化精英对乡村新生活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艺术描绘。自20世纪80年代起,二胡音乐创作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反映重大社会、历史题材和大型结构形式的优秀之作,另一方面因受到西方现代作曲观念影响,不断尝试挖掘二胡乐器性能,挑战高难度演奏技法,以期拓展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此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港台歌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打工潮涌现,电视、卡式收录机、音乐磁带等娱乐媒介广泛普及,音乐文化城乡“一体化”且以城市音乐文化主导,流行音乐文化取代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中国工业化现代社会新的大众化音乐文化。处于社会文化转型和多元开放的时代节点,二胡艺术在坚持守正创新的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是否也需要“放下身段”,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与大众流行音乐文化对接,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呢?这成为二胡艺术家们必须面对、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二胡音乐会_二胡音乐视频_音乐二胡

周维任职的东方歌舞团(现更名为“东方演艺集团”)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倡导关怀下,于1962年成立的文化部直属团体,是执行国家文化外交策略的艺术团体,长期扮演着“文化使节”的角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活跃于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可以说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社会流行音乐文化冲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艺术团体。如何与世界各国音乐互文、互美,从而表达尊重与包容的文化态度,获得情感和文化认同,是东方歌舞团的政治任务和演创焦点。因此,1982年,周维奉王昆团长之命参与组建东方歌舞团电声乐队,并打破二胡用扬琴、民乐队、钢琴伴奏的常规配置和表演形式,与电声乐队相结合进行配器与表演的大胆尝试。1986年,周维将二胡曲《牧羊女》用电声乐队重新编配,加上四部女声合唱,在加拿大世界交通博览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受此激励,他又将《二泉映月》《光明行》《良宵》《赛马》等传统乐曲重新编配,并用电声乐队模仿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和演奏手法,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广受欢迎,①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家面向现代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艺术雅量。

所谓“墙外开花墙内香”,周维的这一大胆尝试也获得了国内大众认可。2005年周维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在成都体育馆(演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我前面的是成方圆,后面是程琳。当时她们两个是最红火的,我在他们俩中间拉二胡,你说我是种什么感觉?等我上场的时候,下面的观众一起喊:下去!不要听!但是当我和电声乐队一演奏《赛马》,全场气氛马上变了,那些开始起哄的人改说:再来一个。这是多大的转变!那是在80年代初。从那以后,我上台,没人哄我。我在这个舞台上二十多年,没人看不起我。能真正拿出艺术精品的,观众只会欢迎,承认和接受你。”② 周维带着他的创新之作随东方歌舞团出访三十多个国家,走遍了国内31个省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他的二胡独奏节目亦成为东方歌舞团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③

周维把握时代潮流,大胆尝试与创新,带动精英化二胡艺术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大众化演创道路。此后,二胡与各种流行音乐文化不断融合,从20世纪末开始,二胡成为流行歌曲伴奏常用特色乐器,以二胡等民族乐器的重奏组合与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的女子十二乐坊风靡全球,二胡演奏进入民族风游戏音乐和抖音视频等自媒体,等等。至今,二胡艺术不仅在精英音乐文化视域中“成为各类中国民族乐器及其表演艺术的排头兵”④,也成为大众音乐文化进行文化寻根、赓续文化传统、寻求民族审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艺术途径。

二胡音乐会_二胡音乐视频_音乐二胡

迫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大众音乐文化初兴时二胡艺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窘境,作为一个自觉肩负二胡艺术发展时代责任的青年艺术家,周维在不断自我反思与拷问中敢为人先,借鉴自身将二胡与电声乐队相结合在国外演出的成功经验,带动二胡艺术走向大众,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演创理念。在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年轻人心中用二胡的民族性音色和音乐语言种下“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和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历史节点上,无疑具有推动二胡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三、面向世界:推动“对话型”二胡音乐文化“走出去”

二胡音乐视频_二胡音乐会_音乐二胡

东方歌舞团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明确提出其演出方针是“学习和演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的、优秀的、健康的、革命的歌舞节目,同时学习和演出亚非拉各国民族民间的优秀的、健康的、进步的歌舞节目,以促进我国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和亚非拉人民及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东方歌舞团通过表演中国和出(来)访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以乐舞“对话”表达文化尊重,通过艺术审美的情感认同,促进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因而,学习和创演亚非拉国家(随着中美建交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后不局限于亚非拉国家)的传统乐舞成为东方歌舞团的工作任务和基本演创使命。

基于这种工作性质,周维正好发挥他演创结合的专长,利用出国交流表演的机会,学习和吸纳出访国家的传统音乐,创编出一系列具有各出(来)访国浓郁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如《印巴随想曲》(1987)、《锦绣江山随想曲》(1990,朝鲜音乐风格)、《莫斯科随想曲》(2001)、《澳大利亚随想曲》(2002)、《泰塔尼克随想曲》(2004,与王猛合作)、《美国往事随想曲》(2005)、《红枫叶随想曲》(2006,加拿大音乐风格)等等。周维选择适于表现异国风光,不拘泥于传统曲式的随想曲这一音乐体裁,多以各国经典民歌或流行歌曲为素材,将不同情绪风格的几首歌曲通过配器统筹、调式整合、间奏间呼应等手法糅合成组曲式结构,并通过器乐化展衍手法发展出快板段落,从而创编出音乐风格统一、情感层次丰富、可听性强而又具有一定演奏技术难度的二胡独奏曲。如《莫斯科随想曲》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联曲并发展而成,《美国往事随想曲》由美国经典流行歌曲《幸福的黄丝带》《世界之巅》《昨日》《回忆》《哆来咪》联曲发展而成,《红枫叶随想曲》由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和《晒牧草》联曲并发展而成。周维将创演视域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拓展至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传统,再一次拓展了二胡音乐的情感和文化张力,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赓续了刘天华“在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创新意涵。

由于随想曲在音乐结构、创作手法等方面表现出的高度自由性,适于彰显创作个性,近现代以来颇受中外作曲家青睐。周维的随想曲系列多为文化外交而创演于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受众群体基本上都是从事外交事务的国家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作品需要“美人之美”,让出(来)访国的非音乐专业人士听到、听懂自己国家、民族的音乐,感受到本国文化受到尊重,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审美认同。周维的二胡随想曲系列不仅因此而形成了自身的创作特色,也达到了文化外交的表演目的。2001年,在莫斯科的申奥演出中,周维演奏完《俄罗斯随想曲》,俄罗斯观众高呼“乌拉”,报以长时间掌声;2002年,随团访澳的周维演奏完《澳大利亚随想曲》时,澳大利亚总督竟在台下兴奋地跳了起来;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中国,在欢迎国宴上听完周维演奏的《美国往事随想曲》,上台握着周维的手说:“这些音乐都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你可去我的牧场玩一玩,我认识美国最著名的乡村音乐家,⋯⋯你的音乐里有很多美国乡村音乐的元素,你可以与他们合作。”⑤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周维通过展示二胡创演的“国际范儿”,使二胡这一乐器在国际社会开始产生从中国乐器向世界性乐器的认知转向,是二胡完成从江南民间乐器到中国民族乐器的认知转向后的又一次升级与跨越。

二胡音乐会_二胡音乐视频_音乐二胡

作为东方歌舞团的一员“虎将”,肩负文化交流使命,周维用一把二胡与世界音乐“对话”,乃刘天华“在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创演理念的当代践行。如果说,刘天华的二胡音乐创演是在当时民族音乐被西方乃至国人歧视的历史语境下谋求民族音乐的自立、自强,周维的二胡随想曲系列创演则是在国际交流平等对话语境中表达民族音乐自信、包容和走向世界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自觉实践,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提供了互文、互美的创演路径。

结 语

才华横溢的二胡演奏家周维始终坚持演创合一,至今已经在二胡表演舞台辛勤耕耘了四十余年,数十载自由穿行于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多重音乐风格当中,展现出兼收并蓄、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和厚实、丰富的音乐修养。他将二胡艺术通过自身演创立足中国,推向世界,紧跟时代,走向大众,理性思索,赓续传统,体现了一位二胡艺术家面对二胡艺术的勃发之际,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可贵精神。如今,刚逾花甲的周维精力充沛,为二胡艺术的创新发展持续思索,不仅依然躬行于二胡表演舞台,而且以授课、讲座等形式不断将他丰富的舞台演创经验和理念传授给全国各地高校、演艺团体和二胡学会的青少年学生与二胡习奏者,始终如一地自觉履行他作为二胡艺术家传承传播二胡艺术的社会责任。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