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一、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弗朗兹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不仅是初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19世纪奥地利德国艺术歌曲的开拓人。被称为“艺术歌曲大师”的舒伯特不仅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也颇有成就,共21首,另外还有9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等。他的奏鸣曲不仅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还兼具着浪漫派的幻想性和诗意性特点,充满热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浪漫派极为重要的奏鸣曲经典作品。如果说莫扎特钢琴作品具有“歌剧性”、贝多芬作品具有“交响性”,那么舒伯特将钢琴作品进行“声乐化”改变,则具有“旋律性”的特点。由于这个时期政治与文化上的高压状态,许多艺术家开始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于是将情感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舒伯特在奥地利北部旅行时被美妙的风景所震撼而突发灵感,创作了《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曲调优美富有抒情性,又被称为“可爱的A大调奏鸣曲”。二、和声与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在和声上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创作特征,也融入了浪漫主义新的和声色彩,大量使用正三和弦展现了古典主义的创作风格,副三和弦的使用则体现出浪漫主义的创作技法,非常具有特点,两种和弦的交替使用使音乐色彩更加鲜明,段落之间的对比也更加强烈。

作品的曲式结构仍以古典奏鸣曲式为基础,下面以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来进行分析:呈示部被称为“抒情女高音的歌唱”部分,主旋律突出在高声部,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特征,更有一种想要随着伴奏哼唱出来的的感觉,其余声部则起到了渲染气氛和类似于艺术歌曲伴奏的作用。主副部连接处的小节将节奏型直接转换成副部的三连音动机,演奏时需要做到音符时值的均匀和逐步渐强,才能形成应有的情绪对比。作品的第34小节是一连串的左手三连音下行,很自然地将旋律转移到左手并以右手作为伴奏声部。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均为歌唱性旋律,体现了舒伯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的展开部并没有像贝多芬的作品那样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且篇幅短小,严格遵守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要求,由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引入,不断重复、模进变化,而这种“碎片”式的动机不仅出现在右手声部,左手也采用了八度音型进行模进和模仿,加之连续的上行八度音阶级进,不断将作者压抑的情绪进行释放并推至顶峰,八度音阶的弹奏需要将手臂和手腕进行相应的放松才能更好的将音乐的情绪带动起来。再之后出现了极为弱小的副部主题展开,同样由两个动机不断重复慢慢将音量降下来,顺利接上乐曲的再现部。

再现部依旧体现了古典主义创作风格,副部调性进行回归,属于典型的完整再现。不同的是在主部主题再现时,右手旋律声部增加了高八度的音符,从而营造出一种更加优美、空灵的音响效果,也给沉闷的再现部增添了一丝清新感,情绪上在经历过展开部的宣泄而之后,似乎更加轻松、自在,作曲家也如愿地体会了一把自然景色的美好。在最后,一个小的结束部对整个乐章乐思和情绪进行了总结,也将听众的情绪慢慢地平复了下来,以便更好地迎接第二乐章的小行板段落,使段落与情绪上完美对接不突兀。三、演奏技巧分析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对钢琴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连接了作曲家-演奏家-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更好地表现作品、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该部分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布局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在结合内心听觉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帮助演奏者完美地呈现一首作品,并真实无误地将作曲家的意图诠释给听众。拥有能够驾驭钢琴键盘的技巧和对乐曲创作的理解能力,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与底蕴,使乐曲创造出各种可能的音响效果和段落之间的层次感,更好地帮助听众去理解音乐作品。(一)多种节奏型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干,只有真正地把握好乐曲的节奏,才能将音乐流动起来,才能完美地去呈现一首作品。

作品的第一乐章运用了多种节奏型,如附点节奏型和三连音等。多次出现的三连音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与流动性,并由此出现了“三对二”的演奏技巧,因此在演奏时手指需贴键,将触键处理好从而产生细腻的音色,两只手分开练习之后,再进行合手练习会帮助在演奏时颗粒清晰富有弹性,并且节奏需均匀流畅,将手指之间的力量得以流畅传递,避免因肌肉僵硬而造成的音色变化。乐曲中还有琶音和三连音跑动片段,演奏时指法的转换要灵活流畅,以拇指为中心进行转指时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手指的距离感也十分重要,应提前进行相应的专项练习。作品还采用了很多弱起附点音符,进行不断地变化模进,因此贯穿了整个乐曲,使乐曲旋律更加灵动、活泼。(二)踏板的运用及触键处理钢琴的三个踏板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不仅可以让演奏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还可以给作品增添更多的艺术气息,渲染气氛、营造气势。这首作品多使用“延音踏板”对音色进行润饰,以便更好地产生观众的共鸣和声音上的混响效果。由于作品仍旧以传统和声为基础来进行的创作,因此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根据乐句中和声的变化来转换踏板,采用“快踩快抬”的形式以免产生音响的嘈杂和混乱。演奏中有多种不同的触键方式,对于这首作品中广泛使用的分解和弦,在演奏时需要积极主动地活动手指第一关节,用手腕来上下带动,做到音色的明亮和流畅。

伴奏声部的指尖尽量贴键弹奏以增大触键面积,让肩部到指尖连成一个整体,重点突出最低声部的低音,才能与旋律声部相结合,使乐曲流动起来。在演奏音阶进行时,需要手臂和掌关节予以坚定的支撑力和瞬间的爆发力,这就要求手指必须快速、准确、有力地进行触键,并使用颗粒性的触键方式。(三)同音反复及情绪的变化同音反复属于动机式的音乐创作手法,作品中的同音反复营造了一种低沉、无奈的音乐情绪,体现了作曲家内心似“叹息”的情绪变化,在演奏时需注意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来贴合作曲家情绪的变化。这首作品虽然主副部在情绪上没有过大的对比,但主部多采用弱处理,旋律更加细腻柔和,副部则在力度上有所加强,并有多处八度和弦部分,因此情绪更加激动,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情绪和力度才使乐曲更加具有层次感,因此在演奏中需要稍做对比,但不能太过强硬。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十分具有演奏价值和聆听价值,作品赋予极度的诗意和浪漫,让人似乎深处浪漫主义时期,在认真聆听的同时也经历了与作曲家一样的心里路历程。作品中有多层对比,突出体现了乐曲的明暗色调,也表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优美的旋律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增加了听众的记忆,达到了思想和情感上的完美统一。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