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让乐思突然迟滞、藕断丝连不早就是日常操作了么……过去在乐句、乐段乃至乐章之间,尤其是属准备时用得太多了,可看作“半终止”概念的发展。凭记忆在钢琴曲“故纸堆”里随便找了几个例子:

贝多芬《c小调第八奏鸣曲“悲怆”》(1798)

第一乐章呈示部到展开部之间

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月光”》(1801)

第三乐章中段(100-101小节

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钢琴曲和弦编配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

尾声之前(187-189小节,属七后面接单音)

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钢琴曲和弦编配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1802)

第一乐章引子,后面还有类似片段,以及用单音、单声部旋律的“刹车”

钢琴曲和弦编配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1806)

第一乐章引子,可以算算仅仅开始的十六小节就“刹车”多少次。本乐章后面还有许多。

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

还有第二乐章末尾又强又长的减七和弦,后面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

第三乐章有数次减七和弦长琶音制造的“刹车”片段,例如184~205小节,后面接六个小节的属七和弦引入主题。

钢琴曲和弦编配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

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 18 (1833)

中间几处小停顿如神来之笔

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

肖邦《F大调辉煌大圆舞曲》Op 34 No 3 (1838)

尾声之前

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1847)

和弦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钢琴曲和弦编配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1876)

B段结束、A段再现之前的过渡部分,减七和弦连续琶音+单音旋律+属七和弦,还顺带转了个调

钢琴曲和弦编配方法_钢琴曲和弦编配_和弦怎么编钢琴曲

稍微多看点例子不难看出,这种“刹车”是对乐思的一种常见处理,更像是织体、曲式的问题,不单纯与和声有关。虽然以不稳定和弦居多,但理论上各种和弦都应该可以做出来,与其说是“刹车和弦”,不如说是“刹车手法”,限制在某些特定的和弦种类上反而把路子走窄了,可能画地自限、束缚思维,是否有必要呢?除了和弦,还有单音、单声部旋律、各种华彩技法等手段皆可“刹车”,浪漫派以降尤为常见。以上全是大路边的古典钢琴名曲,交响乐亦常有滞留在一个和弦上的情形,其他各种例子肯定还有更多,欢迎补充。

另外有关“刹车和弦”这个提法,能找到的来源貌似是中国“教”流行和声的同一位作者(或是同一民办教学机构的几位“教师”?)在多个平台上发布的内容重复的视频。搜索英文的“brake chord”无符合条目,找到的都是自行车刹车线配件;“ellipsis chord”找到的都是一首叫“Ellipsis”的作品的和弦配置。不禁让人疑惑“刹车和弦”这个词究竟有何根据?貌似在流行圈里也不是很公认吧?Ta只凭几首流行歌就敢如此轻率地发明概念么?梁静茹都没如此勇气吧……

这不是什么“古典的傲慢”或打击创新,而是希望搞“流行和声”的人谦虚严谨一些,不要碰到什么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现象就少见多怪、见猎心喜,迫不及待地造新理论。即使不去读学术论文,至少也多看几本书、多问几个人、多研究一些作品吧?不了解前人都发现发现了什么真的很可惜。“我没见过、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另起名字、自造概念不一定意味着创新,更可能是重复前人而不自知或装糊涂。

现在倒好,“炒概念”大行其道,几乎变成网络营销乃至迷音了,从“万能进行”到“4536251”,从“Negative harmony”到“刹车和弦”。搞流行的重造轮子、盲人摸象的事还少么?已经有人仿照“刹车和弦”提出了“启动和弦”,甚至把“刹车/启动”和弦作为既有和声理论已经过时、应该推翻的论据了,实在可笑。建议互联网论坛、社区、视频中只有单一实质来源的理论最好“孤证不立”,不要轻信,不妨多思考、检验一下,毕竟“愚昧之峰”上自命不凡、无知无畏者太多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