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更新了,翻了一下,回答比较长,手机排版无能,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按序号阅览。

一、《陌上花早》

二、《风起天阑

三、《不见长安》

四、《茶道》

五、《三朝书》

———————————————————

再次更新:补上了《不见长安》,又加上了少司命的《茶道》,虽然都放的五婶地址,不过网易云等APP应该都可以听,另外著名配音演员叶清曾录过《不见长安》的文案念白,非常美,有兴趣可以在叶清老师微博搜索便能听到。

想起来就继续添,谢谢~

————————————————————

谢邀~

我在思考 题主是想问歌曲文案背景还是用典来源?看了一下题主举的例子,大概是想问典故?

「finale.吧」吧友土豆哥(ID醉舞为凌霄)整理过楼姐歌词的典故,有几首不是古风。附链接:【整理】小楼歌曲中诗词典故

wapp.baidu.com/p/3088506848?lp=5028&mo_device=1&is_jingpost=1&pn=0&

土豆哥整理得比较全,但是说不上是背后的故事,不知道符不符合题主问的范围。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陌上花早》《不见长安》《风起天阑》 我最喜欢的古风其三,两个虚构的故事,一个无关风月的情怀。篇幅大概计划是三篇小作文。咩?我有走题没?

——————————————————更新

既然题主说都可以了,我就放心啦。没贴出歌词,放上了五婶地址。另外我发现我真的是读了三年中文系最后不会写故事了,全程都在想人物刻画细节安排甚至在考虑故事里应该是征兵制还是募兵制比较合理......orz

一、陌上花早「收录于专辑《倾尽天下》」

文案/词:finale

曲/编/唱:河图

「歌曲地址」5sing.kugou.com/m/detail/yc-1737687-1.html

【文案】

赵钦去四年,无音讯,偶有同行人归,皆言其殁。徐蕙见赵氏二老无依,以与钦幼有婚约故,不肯他嫁,遂自拒官媒,手持灵位,嫁入赵家,以新妇礼侍二老。县人皆称其贤。又十四年,瘟疫过境,县中时有人亡。蕙力护二老不失,终尽瘁而死。

又二年,钦归乡,见父母尚在,而贤妻已殁,唯抚灵恸哭。时维太业三年,乡亲助钦立贤女碑于县南,以志蕙。

——《青川县志·贤女传》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大致说赵钦参军多年未归,同行一起参军的都回来了,多以为赵钦埋骨沙场了。徐蕙一直以礼侍奉赵钦父母,直至劳累而死。二十年后,赵钦终于回乡,发现父母尚在,而佳人已逝。这首歌在倾尽天下大背景中显得非常独特,以战争背景写思念,没有征战功伐的大场面描写,也没有传统征人与思妇的怨情表述。

楼姐曾经在微博里讲过,这首词表达的是一种对比,当年志愿很大,可是最后挂念是很小的东西。

这首词里面用的最明显的两处典故:

1.「迢迢陌上花,年年颜色好,不见春来迟,但见花开早。」这四句应该是题目由来,非常有乐府民歌的特点,蕴含了陌上花开(注意歌名是陌上花早,有一字之差)的典故,百度百科钱缪的词条下有讲到,据《十国春秋》记载,吴越国钱武肃王遗王妃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是个很温暖的句子,所以我们能想象,徐蕙和赵钦在二十多年前度过的两小无嫌猜的时光,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不是错过了二十年时光,他们二人也许也会有这样温暖而默契的生活。

这段最后一句歌词「明年今日谁会在这里 思远道」,取自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歌词立意瞬间拔高了,身处战乱年代,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生离死别的命运总是相似的。只要战争不停息,总会有无数个徐蕙在艰难的日子里,艰难地生活,也会有无数个赵钦,或不幸埋骨沙场,或有幸归来却已物是人非。

2.「庭树知故事,殷殷记今朝」、「庭树尚青青,故人今安好」。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谓睹物思人,我想,赵钦之思与归有光之思如果说有什么不同,赵钦可能更怀有一份歉疚遗憾,在离开的时光里,军队里也不似现在每月发军饷,徐蕙以一己之力承担本来二人共同的责任,却再也没能见到年少时相恋的未婚夫,赵钦失去了年华,也失去了恋人。

所以以赵钦的视角,最终「荒途失故梦,归路迷尘嚣,见三五孩童,唱儿时歌谣,欢声里垂泪只为别曲绝调」,不知道他在徐蕙灵前恸哭的时候,是否在后悔遗憾,如果当初留在家乡,是否故事会不一样?这是最令人难以释怀的结局。

这首歌在专辑整个故事中有一种以小见大的作用,如果所有的歌都是写改朝换代写战争,未免空泛,所以这首写平民的生活、梦想,爱情、思念,才让人觉得真实而感动。

另外我觉得歌词里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反战,并不是反对周帝白炎起兵,而且对命运的太息。因为前朝敬帝时期,时局已经往不可挽回的境地前进了。

二、风起天阑「收录于专辑《倾尽天下》和同名专辑《风起天阑》」

文案/词:finale

曲/编/唱:河图

女声:流月

「歌曲地址」5sing.kugou.com/m/detail/yc-1705473-1.html

【文案】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王城天岁,鸩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

永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登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曰: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祭拜者众,香火终年不绝。

——《天阑城志·谢婉传》

这篇词其实没有什么典故,是除了倾尽本身最先被放到倾尽背景里的故事,私以为这篇是楼姐叙事词经典之作。

正写着忽然想起楼姐微博转过一篇,楼姐说这篇评论很多地方说对了,不对的也自圆其说了,比较了我写了一半的内容,确实那篇写得更好,可能看这个题主会更了解这个故事,就偷一下懒放个链接「tieba.baidu.com/p/2929747831?pn=0&」

另外「倾尽天下的故事我一直都很喜欢,有兴趣十一首歌的文案可以连贯来看。」

三、不见长安「收录于专辑《风起天阑》」

词/文案:finale

曲/编/唱:河图

「歌曲地址」5sing.kugou.com/m/detail/yc-1705474-1.html

【文案】

我一个人走过千万里,从没觉得孤独。开始觉得孤独,那是到长安之后的事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长安城。我花了一辈子,才弄清楚自己其实从没到过那里。

长安承载了很多文人骚客的情怀,和汉唐盛世一样后来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不见长安本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西晋末年长安沦陷,衣冠南渡,然而南朝士族无不在思念故都,北伐却一直不能成功。后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向往帝都而不能至,继而被用来表示希望或理想不能实现。

李白后来有写过怀古诗《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虽然诗里的长安有别指,但至少至此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这首歌可能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最后一句歌词中“怅然”便是。

这首歌词就像是一副画卷,慢慢展现“我”从思量到决定出发,一路历经繁华,历经风尘,到了长安却忽然开始迷茫。慢慢读会觉得词很像是一个人在日记里的独白。我想大多数人在某个时期里都会有同感,当年坐在考场里,想象着自己以后会在某座城市上学、生活,怀着无限憧憬,当终于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所经历的生活其实和当初设想是不一样的了,不一定是失望或遗憾,只是回头想起来,和目标相比,弥足珍贵的是自己曾经可以为梦想努力过,怅然也是如此。

大一的时候,曾经交过一篇作业,基于这首歌的有感而发,只是那时候踌躇满志,所以结尾改写得很理想化。放上来博众人一笑,为了不占篇幅就放链接了。「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52b0b300102ve0t.html?visitDstTime=1」

四、茶道「收录于专辑《以剑之名》」

词:凉子

曲/唱:少司命

编曲:灰原穷

「歌曲地址」5sing.kugou.com/m/detail/yc-1289798-1.html

这个词作很厉害,词也很有意思,是一首回文词,而且是全篇回文。不过也因此显得有些难以捉摸,所以词作凉子写了这个故事来解释歌词:

「我在黄昏下的船上话别自己几十年的官途生涯,并准备辞别官堂,告老还乡。

只怕是我停驻之后,不敢想,上船时对家乡人的想念和感叹自己已经年老如落山的黄昏。

在归途中,翻开故友送的茶经,小诵起来,时而觉得有茶香从书中飘来。

走过老巷,却真的闻见一股茶香在悠悠飘荡着。

来到自己的老宅,百废待兴,待收拾好之后,沏壶清茶,刚要饮下,看到你的出现。

于是,我和你走在廊亭下,那淡淡的风景不及画中一番,那淡淡的老景在我脑海里,就像清风吹动竹林中隐约的旧窗那么恍惚。

然而,旧窗也随着清风摇曳,这一景,几分古朴,几分真实,又如浅浅的笔墨在画作的亭廊。

我和你边饮茶边听你讲述你对茶经的认识与理解。

你的音容笑貌,犹如这盏故乡的茶一样,依旧伴随着老巷。

这时,我又问起你这几十年的生活如何,你又饮下盏茶后便讲述自己。

每日的打渔砍柴为生,周而复始,谁能改变自己这样的生活,就好比谁能调遣山雾的蒙起的时间与月亮的行走方式。

看着山雾与月亮的蒙起与升落,依旧如我整日的砍柴打渔。

你展开这卷带有茶香如灵气的古书,又传给我一些古老的茶具。

淡淡的烟袅袅时升起,又沏一壶茶,茶烟依旧袅袅并升起淡淡的颜色。

我感叹我走之后你的孤单,可怜你在我临行前的花落时节在桥上最后的一面。

断碎的花瓣也随我而去,只是你越渐可怜自己一个人饮茶。

我又感叹官途上终要为贿赂所自责,而又细细品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又感叹自己终究还是为官而活吧。

又是一个黄昏,这一次的黄昏,是惬意,不在是悲凉,能和数年未见的故友喝上一盏茶,在漫长而又老去的岁月里,也倍感温暖!」

这个故事见词作博客:「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68b594301015cdc.html」

五、三朝书「电视剧《美人制造》插曲」

词:大♂古

曲:阿软

唱:流月

歌曲地址「5sing.kugou.com/m/detail/yc-2692609-1.html」

这首歌虽然是电视剧插曲,但貌似和剧情没什么关系,原本歌词里的故事是这样的:

旧时,江永县里两个八字相合、年纪相仿的女孩,年幼时结为老同,在姑婆庙火前焚誓,缔下一生的结交书。在短暂而无忧的日子里,她们一起学写女字、互通心意。

待到其中一人无奈嫁做他人妇,另一人便选择远走他乡去往南方,学着当地缫丝的独身女子自梳起了盘发而立誓终生不嫁。从此,两地金兰,她们在无法往来心意的牵挂中试着遗忘彼此。

经年以后,当自梳不嫁的她终得以白发苍苍回乡之时,那一个她已百年归去,棺椁中唯一的陪葬品,只有生前她命中无二的老同当年写给她的三朝书。

女书字。自梳女。

一朝焚誓习女字。二朝梳嫁歌生离。三朝葬书问死别。

三朝书:是江永女书文本作品中的一种经典形式,是女子出嫁后三天“贺三朝”时由闺中姐妹、老同等娘家女性亲友亲自制作、用女字书写的送给新娘的婚嫁辞书,作为由男家女宾客唱读的“三朝礼”的诗文。三朝书以女字书法为载体,薄册往往装帧精美,常作为女子百年后的陪葬品。

女字: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据说由汉字改造而来。现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年锦时吉他谱_吉它弹唱少年锦时_吉他弹唱少年锦时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