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见识了什么叫声音的魅力。

作为喜马拉雅老用户,开始听说搞了个视频晚会还不相信。心想毕竟你是搞音频、靠声音吃饭的,怎么也搞起来视频了?

不过刷完明白了,喜马拉雅还是那个喜马拉雅。说是搞视频晚会,但实际却没有主持人,只有音乐的演绎、沉浸式的体验、美轮美奂的视听。虽然有些节目土味十足,比如大张伟的群魔乱舞、以及水泊梁山开头情景剧尴尬的抠脚,跟某些惊艳节目形成鲜明对比,让整体观感没那么舒服。

但相比这些槽点,再结合晚会结构跟形式的创新,还是觉得可以简单聊下这晚会新颖有趣的地方。

好听的二胡独奏_好听的二胡曲有声_二胡很好听

在节目中,其实有一些让我惊艳的地方。

当然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刘宪华跟陈军的“中西合璧”。小提琴跟二胡,看上去并不兼容的两种乐器、同时也代表中西在文化上、审美上的不同趣味跟隔阂。但在共同演绎《刀剑如梦》《梁祝》时,我们会发现这两种声音的磁场在靠近、然后构建出“琴瑟和鸣”的曼妙之音。

在呈现《刀剑如梦》上,两人着装一黑一白影像分明,而音乐骤起、演奏也突然高亢你来我往,两人看似是共同演奏《刀剑如梦》,但站位、调度、旋律、节奏上的突变,音调上的起伏,是让现场形成博弈空间的。

好听的二胡独奏_好听的二胡曲有声_二胡很好听

二胡骤起、小提琴呼应,小提琴高亢、二胡和鸣,两者间剑拔弩张、难分高低,很好呈现了中西音乐的交融碰撞。

在势均力敌间,《刀剑如梦》这种快意恩仇的侠义曲目,也潜意识的成为了“音乐的斗兽场”,让两人通过民族间的不同乐器去释放、碰撞跟影响。

当然了,不同地域的音乐形式从不站在对立两方。如果说刘宪华跟陈军的《刀剑如梦》是不同派别高手的“较量”,那接下来《梁祝》便是高手在较量后,呈现了音乐不分派别、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惺惺相惜。

《梁祝》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故事之一、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曲调所凝结的,正是中国文化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个东方的爱情故事,在其艺术加工上,却始终有西方式的东西。

比如故事内核本身,关于反父权、反封建的主题,以及生死追随、花蝶翩翩的浪漫,本质上就跟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因这种“时代的巧合”,作为中国最经典的爱情曲目《梁祝》,最广为流传的版本也是1959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用小提琴独奏的。所以刘宪华的小提琴跟陈军二胡所合奏的《梁祝》,从呈现跟演变上,也是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基因,小提琴音色凄美哀怨、二胡音色低沉婉转。恰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隔空对话,两人那么近又那么远、相望而不得轻声哀叹。

不过可惜的是,《梁祝》最后两分钟的音乐编排,为了舞台效果、为了视听对比,突然从哀怨迎来到欢快的跳跃,还是从观感上让人感到略微的不适。

二胡很好听_好听的二胡独奏_好听的二胡曲有声

不过整体来看,这晚会还是让我认识到,相比视频声音更是一座无国界的桥梁。因为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审美的障碍,打动不同国域的听众。

当然,喜马拉雅晚会上的惊喜不止于此。比如谭维维演唱《三体》主题曲也很赞。演唱《三体》的主题曲《歌者》,谭维维造型、舞台设计、被黑暗填充的影像空间感,以及白日当空BDO(巨大沉默物体)的设计,都跟《三体》里宇宙无垠、世界浩瀚的科技感、未知感、人类文明的不确定性十分契合。

同时谭维维开头低声吟唱时,被BDO遮盖下、被光影笼罩下,空灵且力量感的嗓音,更是绝美诠释出《三体》中人类在未知文明降临时的无助跟虚妄,而随着音乐递进,背景蔚来海洋的出现、歌声合奏上的辽远,也展现了人类在悲观后鼓足勇气迎接未知挑战的觉醒。

好听的二胡曲有声_好听的二胡独奏_二胡很好听

所以通过谭维维的表演,我才发现原来声音是有“演绎宇宙”能力的,在这个宇宙上已知的、未知的任何介质,其实都能够通过声音去创造。

也正因为这些,晚会真做到的让观众闭着眼享受。

看这场晚会,无需紧盯银幕、无需等待明星,因为晚会篇章式的剧情串连,就已经为你的耳朵做了“铺垫”。而你要做的只需放松身体、用耳朵去倾听,感受这场时而欢脱、时而动荡、时而哀怨的“音乐盛宴”。

说实话,这才会一个音频平台该干的事,虽然由于晚会经验不足喜马拉雅也有粗糙的地方、有尴尬的地方,节目整体水平起伏比较大不在同一水平线。

但喜马拉雅至少清楚,越被视频挤压的年代,越应该在嘈杂中谋求安宁,而只有审美回归本质、重新学会用耳朵去感受世界,才越有可能,在这个烦扰的世界找到真实的自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