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浅谈二胡独奏曲《良宵》的演奏及启示【作者】温【关键词】刘天华《良宵》演奏情绪旋律结构【指导老师】徐【专业】音乐学【正文】在国家日益兴旺,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获得了良好机遇,二胡爱好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学习、欣赏、演奏刘天华二胡曲的人也越来越多。几十年来,关于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及他的十首二胡曲不少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二胡界的前辈同仁曾进行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发表过不少有价值、有份量的论文,分析介绍文章和演奏心得札记,这无疑在我们的二胡教学和演奏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学习这些主要的论著是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解决疑难、全面理解和演奏好刘天华二胡曲的重要桥梁与正确途径。在二胡学习者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对刘天华所处的时代,也就是产生这些乐曲的环境比较陌生,对乐曲的产生过程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甚了了,这就使得他们的欣赏和演奏往往只停留在表层,难以触及真髓。就比如《良宵》悠然如歌,音乐形象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但是在如何理解这首曲子上有太多的差异,听了让人不知对错有一种意见认为,音乐是“抽象艺术”,不能作任何解释。这话有点道理,但可能比较片面。诚然,简单生硬的文字“翻译”,或牵强附会的所谓解释,只会束缚想象力,甚至歪曲作者原意。

但我以为,想象的空间虽然广阔,并非漫无边际没有轨迹。对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是必要的,尤其对青少年乐者作些适当的启发引导,使他们的想象和发挥,有一定依据,这样的“琴外功夫”应该会是有益的。刘天华二胡曲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多彩,十个演奏者会有十种奏法,十个欣赏者会有十种感受,在这方面,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和惟一的版本。——这就是艺术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条简介作者及其作品在崔凤远所写的《刘天华在二胡上的卓越贡献》中提到: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有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他这十首二胡曲都是有标题的,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创作的。他的二胡代表作主要有:《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等。这十首二胡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继承古代和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的手法而创作的,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使用中国的传统手法还是借鉴西洋的创作技巧,刘天华都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作品当中,相当真实、充分、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五四”时期不满于现状而又怀抱光明理想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挣扎、探索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

这十首作品,无论是表现忧郁愤懑的情绪还是轻松明快的格调,总的精神没有丝毫的消沉与颓废的因素,是向上的,是激励人们进取的。在王国潼所写的《刘天华二胡曲》和王永德所写的《中国二胡名曲荟萃》中提到:1928月22日,正是农历除夕,当晚,刘天华和一些学生及友人在家共度佳节,心情十分愉快。在这样一种容易令人激动的时刻,文人们会有各自的表达方式:诗人吟诵,画家挥毫,而刘天华则操起他最拿手的弓弦,随兴所至,即席演奏了一首二胡小曲,后来经过整理,正式发表在《音乐杂志》上,题名《除夜小唱》,又名《良宵》。《良宵》这首作品和其它刘天华的创作,在继承传统音乐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对传统的改进:首先以五线谱记谱,并且标明速度及表情记号、力度、演奏方法等;其次,对演奏技法的运用也是明确的,右手的全弓、跳弓、顿弓等不同弓法的运用,左手换把的运用以及双手内外弦运用造成的音色变化,都是整体音乐效果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清楚准确的记谱,为后人演奏提供了依据,使音乐不再仅通过口传心授传播流传,而有了可资借鉴的文本。乐曲的情绪这首乐曲的情绪是轻松、愉快和欢乐的,从重拍上分析曲调进行,其中纯音程、大音程、同度、八度音程占多数,小音程极少,因此,曲调属于明快的性质。

这是一首东方式的小夜曲,整首乐曲充满着“即兴曲”的笔触。那开朗明快、活泼轻松的乐绪;那舒展流畅、引人入胜的节奏;那热情如歌、动人心弦的音调;那韵味无穷、回肠荡气的无限表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对事业的抱负和希望,对理想的期待和追求。此乐曲如按《除夜小唱》来解释,乐曲速度在一个八分音符60左右,节奏和音调明快、流畅;如按《良宵》来解释,速度放慢到一个八分音符44左右,把音调、节奏、情绪处理得像“小夜曲”那样温雅、平稳,这就难以表现“除夜”的欢乐气氛。所以一般都是按前一种解释来处理这首乐曲的速度和表现的。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特征《良宵》在结构上类似于古典诗词,分为上、下两厥。作者对此曲没有明显的划分段落,为了便于理解与分析,把它的整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第1小节至45小节构成。这一部分的节奏比较平稳,旋律轻快流畅,极富歌唱性。引子将主旋律巧妙而又自然地牵引了出来。主旋律从第3小节拍一出现,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优美舒畅、轻松愉快的美妙境地:从以上的旋律进行来看,它的主要骨干音是1、6、5、3、2的五声音阶级进下行,而且在大部分的骨干音上都装饰以小的回环,从而使乐绪获得了一定的明快轻松感。

音调当中三次出现了两个音高相同而演奏效果不同的音,前一个5演奏,后一个5音则用内弦演奏,这同音异弦的演奏,不但产生了音色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也表达出了无拘无束、洋洋自得的愉快心情。第12小节一弓多音的演奏手法,加之13、14两小节强弱力度的对比和2音上的颤音应用,使得活泼轻快的气氛更加浓厚。1至14小节的旋律起伏线,除了第3、6、11小节有一个小七度和两个八度音程的跳进以外,一般来说还比较平稳流畅,而且音区的应用多在中音区。第15小节至32小节的旋律进行比前14小节的音程跳动扩大了很多:这18小节的音程跳动,除了有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第18小节竟出现了十度大跳,如果从15小节的第1个最低音1开始,到18小节出现的音为止,音程的应用是十二度。旋律线的拉宽,使情绪更为激动,加上演奏时力度渐强渐弱、渐弱渐强的变化,以及26、27、28三小节轻快、活泼的演奏,给优美如歌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欢快的因素。为情绪的深化起了推泼助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接下来29至32小节的旋律节节盘旋下行,情绪也随着步步低落,好似作者摆脱不了心中压抑,不免有强打精神苦中作乐之感。从33小节开始情绪又回升上来:以上这12小节的音调迂徊曲折,时而上扬、时而下落,节奏平稳,加上演奏速度的拉开和跨小节连弓的运用,使乐曲充满了活力,使情绪不断深化,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在这欢天喜地的除夕美景之夜,对酒当歌,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尽在其中。然而,借着音调的级进下行,也露出作者此时此刻几分空虚、惆怅之感,并以此情绪结束了第一部分。乐曲的第二部分从45小节开始,那轻松活泼、跳跃欢快的音调,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心旷神怡、如醉如痴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一开始音乐就比较欢快,前4 小节明快轻巧、起伏迭起的旋律,加之短促 跳跃、内外弦不同音色的交替运用以及干净、灵活轻巧的演奏,听来好似大大小小 的锣鼓在热闹地敲打着,让人如临其境,陶醉在欢歌笑语的喜庆浪潮之中。此后, 旋律又迅速地推向明朗的高潮,同时情绪也随着旋律起伏的拓宽,进入了更深一层 意境: 好似人们伴随着热闹欢快的锣鼓声,和着刘先生的美妙乐曲,兴致勃然地尽情欢歌,无拘无束地欢舞着。然而音调又迅速地盘旋而下,使情绪又慢慢地抑制下来。特别 是最后所补充的两小节音调异常谐和、恰到好处。最后重复时第1 个音所出现的装 饰音、自由符号以及渐慢速度和渐弱力度得的手法应用,使情绪又进一步得以表达。 尽管优美的旋律结束在谐和、安静之中,但还是让人清醒地感到:在兴奋之余的安 静之中,尾声的空弦1 音包含着面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无可奈何,从而透露出消沉、 彷徨、忧伤的复杂情绪。

在第一部分,由第一把位演奏的前十四小节的旋律朴实优美、曲调平和而连贯。开头的五个音像一个小小的引子、又像是很自然的调弦和试音3 要演奏得自然而随意,紧接着的旋律在演奏时要注意运弓动作的协调流畅、换弦的效果连贯自如而不露痕迹。尤其第四小节、第八和第九小节的连弓“55”,由外弦 换到内弦时要尽量的使音的衔接连贯自然,音准而严格无误;与此同时,左手的揉 弦动作要均匀(频率和幅度适度),要奏出温馨如歌的声音效果来。在后面的旋律 中,第十七小节的53 要用原位移指(而不是换把)的方式把5 音奏成自然泛音方 能获得曲中的韵味。紧接着换把、原位移指和跳把如:3. 3212 手技巧的控制状态也是演奏效果好坏的关键。此时演奏者要主要换把动作的协调感觉,在换把的同时要保持好按音时的自然手型,手腕和按音手指的关节切勿疲软松 懈。否则,不但音准和音位的控制没有把握,声音的效果和音色的稳定性也会受到 影响。 乐曲的第二部分,随着旋律的展开和音乐情绪的不断升华,这一部分的音域逐渐扩 展至高音区。此时的音乐旋律较前高亢热烈,仿佛在表现人们愉悦而兴奋的情绪, 演奏时应适应较前加大些运弓的力度和幅度。在连续四次的跨拍子和跨小节线的附 点音过后,为了表现兴奋的、手舞足蹈的音乐形象,第四十五至第四十八小节的旋 律最后用类似顿弓的方法奏出短促、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效果。

乐曲的最后部分旋 律由高音至低音变化式地再现下行,情绪也由兴奋激动转为温馨和柔美,继而在恬 静而舒畅的气氛中结束。 演奏《良宵》有几点供参考: 把握好“轻快如歌”的分寸,不可奏得太慢、太粘。要做到弓速平稳、弓分配合理自然,按音力度均匀。 附点音前后的音符时值要严格、准确,尤其是跨小节的较长音符一定要保证衔接自然、时值充分,方能表现好曲中韵味。 换把、原位移指和跳把时要少带或不带滑音,但音的衔接应该自然流畅、不可机械,大音程的跳把要反复多练,以保证按音的准确和有把握。 从《良宵》想到的三个问题《良宵》成为最有影响的二胡传统曲子之一,但是在如何理解这首曲子上有太多的 差异,听了让人不知对错。在此,围绕人们的二胡学习、二胡艺术审美发展意向, 二胡音色分析鉴定三种不同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越简单的曲子越是难拉好事物有两面性,《良宵》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技巧要求,拉二胡的几 乎人人都会 ,许多考级教材把《良宵》列为3 级曲目,大家普遍认同《良宵》就是初级阶段演奏水平的反映,这是一面;同时《良宵》也是很难拉好的曲子。 会拉容易,拉好不易,《良宵》是刘先生随性拉出的曲子,其难处最能显现不同演 奏水平的基本功。

原因在于:一是大家都熟悉它;二是难以通过技巧表现来掩盖基 本功的不足,最开始的35612 几个音就足以反映专业演奏人士与一般爱好者的基本 功差异。就是一些年轻的专业演奏员有足够的自信表现难度技巧,但在演奏《良宵》 这样显示基本功的曲子里反映出他们与演奏大师们之间的实力差距。演奏《良宵》, 好比写“之”字,笔画简单,小学生甚至幼儿也能写得,但是写好书法要求中的 “之”,就是学书法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自信起来。《良宵》考验地是二胡演奏 中最显功夫的慢长弓基础,不信,可下载不同演奏者演奏的《良宵》,能融情其中, 轻松自如拉出纯正音色来人都是哪些人?小结认为,从《良宵》难易的理解,既反 映了演奏者水平层次,也反映了欣赏者的理解水平层次。 长期流传下来的曲子证明了其生命力《良宵》的生命力在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凡学习二胡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一 首乐曲。原因在于《曲子》追求的不是技巧难度,而是超越二胡技法之上的心境。 因为没有技巧难度,各个层次演奏者都能顺利演奏下来;二是因为曲子本身旋律流 露的是一份心境,许多人拉《良宵》自娱自乐,乐在其过程中,这与文化艺术追求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