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我们先搞懂一个概念,什么是“标题”?

古典乐不一定都有标题,但都有编号,古典音乐作品曲目有四种编号,分别是 作品号,系列号 ,组曲号,乐章号。有些比较详细的作品名里可能还含有调性、作曲家信息,作品信息,演绎者信息等等。

比如

贝多芬 d小调第9交响曲, op.125

关于编号规则,这里建议大家看一下这个比较详细的回答:

古典音乐是如何命名编排的? - Devymex Wang的回答 - 知乎

但是,大部分听众们对于古典乐,更熟悉的是他的“别名”,比如以上举例的这首“贝多芬第9交响曲”,别名是《合唱》。这个“别名”,才是题主问的“标题”。

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摘自维基百科)2、那么,“标题(别名)”通常由谁来取呢?

可能是作曲家本人,可能是媒体,甚至可能只是听众……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文章《教育居然成为人生只能有半生幸福的“罪魁祸首”?》中曾写道: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最出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标题就不是贝多芬起的。很多作曲家写作的时候,作品都写完了,还没有标题,现想一个。《命运交响乐》换一个演奏家,可能会变成“命运在踹门”。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普通听众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作曲家的表现初衷。

3、为什么给古典乐取标题(别名)这件事不受重视呢?

我很赞成这个题目下 @FatDuan 的回答里说到的一句话——“起名”这件事在古典作曲家眼里没那么重要。

但是我想要补充的是,不应该是只在作曲家眼里没有那么重要,其实,在任何人眼里,都不应该重要。

取标题重不重要这一件事情,其实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听懂”音乐重不重要?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能理解一首乐曲,或是干脆直接表示自己听不懂音乐。殊不知,欣赏音乐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过多地用文学化和语言性的内容解说听觉感受。

比如使用过国内某大型音乐APP看过它每首歌下面的评论区就知道了,讨论音乐本身的非常少。我曾经在这个平台听到过某独立音乐人发的原创作品,鼓的节奏都没打准,但是翻完评论没看到一个人说这个事,全在这个曲子下说自己的故事,跟QQ空间留言板似的。在认知与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误区效应。意思是人们对较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错误做法并未感到是错误的,甚至认为是正确的,从而不知不觉地步入了失败陷阱的现象。

我认为这个词在当下这种环境下很适用,我们欣赏音乐的方式,让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了很大障碍,又因为这个障碍,把很多人都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

目前世界认可的八大艺术,包含了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八大类别, 现在也把电子游戏加入了进去。艺术反映的不仅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文,也是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所有的艺术类别里,唯独音乐是看不到、是单由声音构成的。事实上,我们都有耳朵和理解能力,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听不懂音乐,每个人其实单凭自己的日常经验和情感差异,完全能够参悟到如何听懂音乐。

4、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听懂”才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觉得该知道“作者写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欣赏音乐误区?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国家多年来的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工作,基本上全是乐曲解说这一个套路。让你感到更无奈的是,往往关于这些乐曲的解说,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会说:“这首曲子你首先要去了解创作时代背景、创作过程、作者生平,然后这首曲子肯定是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喔! ”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

不管是各个阶段层次的教材,还是和音乐有关的平台、媒体都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是不仅让大脑形成了音乐审美观念的误区,并且还强化了这个误区。

可以一起来看下人教版音乐书(六年级上册),也就是11-12周岁的小小少年们,在学校音乐课上都学习些什么: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

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

要知道,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需要学习,音乐也是。你在学校里上音乐课,你以为你在学音乐,结果你是在学一个标准答案。然后不知不觉经过多少年,这些标准答案或者说是欣赏、感受音乐的“观念”,就在你脑子里根深蒂固了。

同样,当古典乐取了标题,就仿佛给听众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

音乐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是啥样,理解音乐需要的是“联觉”。联觉人人都具备,简单解释,就是因为一种感觉而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比如音乐,因为人类联觉机制的天然存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听一首歌就能产生回忆、幻想、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

但是问题来了:音乐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一首歌带给你和我的联觉都不同,那谁才是对的?

如果我们要纠结谁才是对的,就依然没能逃过音乐欣赏的“误区”,原因很简单,因为音乐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所以对于音乐的理解并没有标准答案。

每一代的每一位欣赏者,他们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投射到音乐当中去,再一次赋予这首歌新的表现内涵,这才是欣赏音乐的标准答案。

所以,不必追求要知道作曲家写了什么,也不用追求“听懂音乐”,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听不懂古典音乐、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就自怨自艾。

每一个人都能听懂音乐,你需要找到你自己的答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