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是革命年代里一把出鞘的利刃,他们披着战袍,上阵杀敌,为穷苦老百姓打下了一片江山。

而今,和平的日子多于战乱,忆红军、念英雄成为了老一辈的人聚在一起时乐意做的事,每每提及红军做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眼底都会泛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的确,在当时,不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亦或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们都与穷老乡们和和气气的,遵守买卖公平的纪律,对待农民兄弟秋毫不犯,这是其他军队比不了的。

红军庇佑一方安定,老百姓们给红军缝被子、纳鞋底,还给他们做饭吃,红军走了,老百姓们挥泪送了一里又一里。

一首《十送红军》的旋律响起,红军战士们与人民群众依依不舍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么,《十送红军》送的是哪一支部队?今日一起来探讨一下。

关于这首歌曲,目前有两个版本的,第一个版本来自于镇巴县,歌曲在1958年4月21日发表在《陕南日报》上,名为《陕南红色山歌·十送》,后改名为《十送红军》。

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

这首歌是在当地民歌歌谣的基础之上作的词,唱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婉转动听,也反映了当时革命之热烈。

第二个版本来自于江西,传唱度和知名度略高于第一个版本。

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词作家张士燮,作曲家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编舞李跃先等人到江西采风之后,加工编创而成。

它保留了原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的相关素材,成为了电视剧连续剧——《长征》的片尾曲,经宋祖英的演唱,逐渐家喻户晓。

这两个版本都不是革命年代原有的,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艺术再造,而衍生出来的红色歌谣。

第一个版本的《十送红军》,毋庸置疑,歌词里提到的部队是红四方面军。

因为红四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在镇巴苏区建立过19支游击队和18支赤卫军,累计作战1000多次,还扩红了1600余人,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十分亲密。

所以,红四方面军转移,老百姓相送,并不稀奇。

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

而这第二个版本的《十送红军》,它略微有些争议。

因为歌里所描写的景色与事物,和许多军队是不完全对得上的。

到底送的是哪支部队?有三支部队是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的。

第一支部队是井冈山上的红四军。

红四军是朱德与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的结合体,一共存在了四年半的时间,1930年6月编入了红一军团,1932年番号被撤销。

毛泽东同志1927年10月已经把革命旗帜插在了井冈山上,一直到1929年1月下山,向着赣南、闽西挺进,期间一共待了1年多。

在这一年内,毛泽东、其他将领以及红军战士们是如何与山上的原住民打好关系的?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撰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提及,毛泽东同志时不时会和老百姓拉家常,对农人也很好。

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

和男性聊天,他往往一开口就是“老俵,你怎么称呼啊?”,和妇女唠嗑,则会问一问“老妹,你叫啥子叻?”。

战士们亦是如此,纪律严明,懂礼貌,没有军官架子,还会和农民们一起下地种田,这一来二去的,井冈山上的老百姓就和红军越发亲近了。

等到红军被迫转移时,军民情谊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

而细观《十送红军》里,可以发现,有一段句子提到了井冈山的几个地名,比如说拿山、望月亭和五斗江。

原歌词如下:“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因此,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证据,可以确定这首歌唱的就是井冈山老百姓送红四军的场景。

只不过,歌曲的前半段提到了秋风细雨缠绵绵,红四军下山时却是寒冬腊月,天上还飘着雪花,歌与亲历者的回忆对不上号。

再就是,以上标注的地名,在当时均被国民党占领,红军并没有走过。

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

毛泽东与朱德兵分两路往赣南方向前进,一路人马经下庄、小行洲、黄坳,另一路人马走荆竹山,进入遂川境内,最后再汇合至一处。

根据气候和下山的路线,这和红四军并不符合。

但是,这个路线在5年之后红六军团转移时,恰好对得上。

红六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前身之一,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先遣队,比红一方面军提早了两个月出发长征。

任弼时、萧克和王震三人带领着第十七、十八师和红军学校的学员,共计9700人,去往湖南中部。

走的时候,这支部队还扩红了1000人,有些本地参军的人难免要和家里人互诉衷肠,好好告别,还有一些与群众关系处的好的战士,也流露出不舍的情绪。

他们从遂川县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沿途确实经过了“拿山”、“望月亭”和“五斗江”。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歌是唱给红六军团的,但问题又来了。

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

红六军团出发时间为8月7日,第二天就是立秋,天气还很炎热。

而歌曲的头一段写到了,有秋风,还下了雨,野鹿哀号,梧桐叶子都落光了,这好像和史料记载的不太一样,甚至说是自相矛盾。

但这一天气现象倒是和红一方面军启程长征时相差无几。

中国共产党1931年年底入驻瑞金,1934年10月离开,短短的三年内,就完善了各个部门,还将宣传、后勤、金融方面的工作越做越好。

因为红军的到来,瑞金及周边地区在当时发展的比较快,货币统一了,经济也上去了。

而且,当地的土地革命很成功,贫雇农都分到了土地,人均两亩地。

老百姓们信任红军,拿他们当自己人,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大部队要转移了,从瑞金出发后,又到了于都整军,老百姓们握着红军战士的手,久久不语。

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

歌词里提到的“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等,和十月的气候吻合。

收获的季节,潺潺的流水,红军踏上了征途。

虽然气候特点对上了,但是歌里提到的老百姓到江边送红军,其实也不太现实,因为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是月夜启程的,长征前期一直是夜里行军,白天休息。

因此,走的时候,估计老百姓还在睡梦中,又怎么会十万百姓泪眼婆娑呢。

再加上,后半段歌词中提到的“拿山”、“望月亭”和“五斗江”,压根就不在赣南,所以,《十送红军》送的应该不是红一方面军。

如此总结下来,这三支部队其实没有一支部队能够完全对应上歌词,都是某个方面对上了,但其他地方又出了问题。

那么,为何这首歌充满了对立,却又火遍了大江南北呢?

主要还是歌曲传递的情感太过于浓厚。

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十送红军独奏曲谱

作词作曲的两位作者,在完成这首曲目前,走遍了井冈山、吉安、永新、安福等地,将当地健在的亲历者的见闻写进了歌里。

因此,整首歌曲里出现的特定的事情、时间、地点,并不是单独指一件事,而是几支部队出发前老百姓送红军故事的总结。

那些平凡朴素的歌词,唱出来了当时革命根据地民众的牵挂,也将他们内心的不安和祝愿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红军本就是一家,送哪支部队不是送呢?都是穷人的子弟兵,都是亲近老百姓的最好的军队啊。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