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感觉西方音乐一定程度上是被夸大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追根溯源还要扯到历史上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时期,我们一方面在侵华战争的时候被掳走很多古籍,一方面自己忙于抵抗外敌无暇保护文化,原本传统音乐像在一个舒适圈里,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打破了这个圈子,就使得传统音乐也不得不接受西方“侵略”,音乐性质也发生转变。

所以20世纪左右萧友梅、李叔同等这一批人的出现以及学堂乐歌的出现就为这摊浑水做了“引流”,像是指明了一个中国音乐前进的方向。不管是《送别》这样换词套歌的形式也好或者中国第一部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曲》也好,其实我觉得这批音乐家归国以后第一件事大概首先是重新唤醒人们对音乐的认知,然后才到发展传统音乐。但是由于20世纪的音乐家们大多都是海归,所以他们在努力找到中国音乐语言的时候也许也没办法摆脱西方音乐给予的第一感觉。

好在也有刘天华这样的人,我一直很敬佩他的民族责任感,毕竟能把一件乐器从下九流环境中推向世界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事,刘天华于二胡是这样,刘宝全于京韵大鼓也是这样。

我们学习的是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不假,因为同时期内西方音乐理论发展更超前并且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我们国家其实就缺在高端音乐人才和重视上,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为了证明统治者地位才演奏宫廷音乐,发展最丰富的相反是民间音乐,但是也由于民间艺人大多数半职业艺人,所以没办法专心做研究或者总结归纳。

所以发展到现在我认为西方音乐占比较大是历史遗留问题,要改弦更张并不容易,毕竟我们深处历史洪流,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音乐语言,毕竟世界与中国就像是共性与个性,我要获得世界认同就必须向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踏足,但民族语言是我区别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征。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我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又谈何创作和发展本民族音乐。

其实说中国音乐没有逻辑也是假话,虽然传统音乐不像西方理论在小方向上那么细致缜密,但西方音乐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无法保留贯通。例如中国有【步步娇】、【哭皇天】、【五声圣号】等民间曲牌,唐宋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在江南丝竹、京剧戏曲之类汉族音乐中能听到,在纳西族的洞经古乐等等少数民族音乐中你也能听到,但是你在西方音乐里找不到这样的东西。

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时间,现在有很多作曲家和音乐学者其实都在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的出路,也有越来越多学者在努力挖掘、收集和研究民族音乐。例如作曲家王西麟、金湘、罗忠镕、张朝、赵季平等人,还有为民族音乐研究奠基的杨荫浏先生、到现在的褚历先生、萧梅教授等等。其实有太多人为传统音乐呕心沥血,大众知晓不多。

提高中国音乐的大众认知和教育比重还是很有必要,我大学里其他文化学院的朋友甚至没听过《梁祝》,每次在社交平台看见有人把中国音乐归结为华语流行并长吁短叹命不久矣、说现在中国音乐没有好作品真的让人又气又伤心。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不知道能不能表达一些我的意思和想法,以上都是就严肃音乐来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张朝的钢琴独奏《滇南山谣三首》、《音诗(哈尼情歌)》还有弦乐四重奏《图腾》、乐队作品《七彩之和》。我认为张朝老师是利用西洋乐器表达民族语言的佼佼者,创作质量真的特别高。《七彩之和》一共七个乐章,每个乐章都表现1-2个民族的不同风情,真的会把人听泪目的那种。

【张朝: 七彩之和 / 彭家鹏 ·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哔哩哔哩】 b23.tv/qVvwzZL

上面这个是我目前听到最好的版本。

【交响组曲《云南音诗》香港小交响乐团 叶聪指挥-哔哩哔哩】 b23.tv/a8n8ill

王西麟的《云南音诗》

王西麟先生80年代以后的创作更能体现十二音技术,例如小协奏曲虽然听起来是现代音乐但是其中用了我国苏南十番锣鼓的【鱼合八】这种民间音乐特有的数列节奏。

【【总谱】【王西麟】为钢琴和23件弦乐器而作的小协奏曲-哔哩哔哩】 b23.tv/CwQSyp5

有想起来的再补充吧,讲累了。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也许有学习不充分的地方,别杠我。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