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浏阳河艺术风格赏析《浏阳河》以其深厚的民族元素、简明的曲调及朗朗上口的歌词等特点而传唱于全国各地。20世纪70年代王建中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浏阳河》无论是从专业演奏技法、音色腔调、曲式结构,还是从原作的继承上来看,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钢琴曲《浏阳河》吸收了众多的民族艺术特色元素,成为融西洋技法与民族曲调相结合的成功之作。钢琴曲《浏阳河》虽然是由民歌改编而来,但是却具有一种新的韵味和美学价值,这种价值是特定民歌所不具备的。民歌的歌词限制了歌曲的发展,使得歌曲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民歌很容易被新生事物所替代,成为时代的回忆被人们偶尔翻出来品阅一下,琴曲则摆脱了歌曲所具有的固定形式,它从听觉上给人以艺术熏陶,而并非由歌词从视觉上带给人固定的、明确的思想情感。钢琴曲调随着听者所在环境的不同而对其理解也不相同,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在赏阅钢琴曲《浏阳河》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身所理解的传统和怀旧思想与其产生共鸣,它无论是在曲调结构上还是艺术熏陶上,都是中西结合、感染力极佳的经典之作。一、《浏阳河》创作的时代背景钢琴曲《浏阳河》上演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经久不衰,它跨越了几代人之间的思想隔膜,如今已被收入众多的钢琴教材之中,在一些重要比赛或者场合上更是经常被作为指定的曲目来演奏,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浏阳河》并不属于地道的民歌,它创作的目的在于颂扬领袖。20世纪中期,我国年青音乐家唐壁光根据河北流传的民歌《孟姜女》的曲调将其进行改写,最终才形成了流传甚广的《浏阳河》曲调。《浏阳河》的旋律十分优美,并且其歌词切合时代的颂扬思想,朴素上口,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从歌曲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决定了其必将受到时代的认可和人们的欢迎。《浏阳河》的成功使其被陆续改编成多种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带有深深的民族艺术特性。例如,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改编的琵琶独奏曲《浏阳河》、白诚仁改变的大合唱《浏阳河》,除此之外还有古筝版以及多首钢琴版等。最初的钢琴曲《浏阳河》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2年改编创作而成的,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钢琴的表现手法,将钢琴的演奏技法以及民族感情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也为中西音乐的结合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文革的愈演愈烈,钢琴早已被禁止在国内公开弹奏,各地方文艺社团相继被解散,致使钢琴成为了摆设或者被查封。眼看钢琴已经难以融入国内音乐体系之中的钢琴独奏员殷承宗决心要找到一条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于是公开使用钢琴来弹奏流行的革命歌曲,同时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时下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了独有的演奏套路。

钢琴演奏技法与民粹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了时代束缚,更加焕发了新的美学价值和韵味。其代表作京剧《红灯记》的改编使钢琴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欢迎,音乐人也大力支持这种改编形式,随后民粹《黄河》也被改编成钢琴曲而搬上了舞台,掀起了一阵民粹与革命歌曲改编的潮流。《红灯记》与《黄河》改编曲目的成功使得钢琴改编曲在那个时代生存了下来,成为钢琴在我国延续发展的唯一一种形式,许多音乐家开始将一些民粹歌曲进行改编,并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水平较高的改编作品,尤其是钢琴曲目的重新创作,更是使人们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民乐与世界接轨的雏形,莉花》、《东方红》、《浏阳河》等等。王建中先生是我国音乐界的耆宿,他在钢琴创作、演奏与教育上对我国的音乐事业影响深远,王先生对民乐与西洋乐融合方面的技巧十分擅长,它所改编的众多钢琴曲已成为国内钢琴教育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曲目,《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梅花三弄》等,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钢琴曲《浏阳河》是王先生较为知名的改编作品之一,它以其简明的曲调风格、清晰的复调结构成为民乐与钢琴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赞誉,影响巨大。

二、《浏阳河》所蕴藏的艺术特色钢琴曲《浏阳河》在民歌优美旋律的基础上,融入了钢琴的专业作曲技法,进一步拓展了其表现形式。在作品中,既不乏轻快、活泼之感,又不缺圆润、连贯之情。我们在欣赏曲调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湘江波光、大好江山、人杰地灵的情境,在编曲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对意境的还原与描写,流畅、优美的旋律配以复调、和声的弹奏技法,使原曲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听众在欣赏此曲时犹如置身于秀美的碧波山色之中,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钢琴曲《浏阳河》全曲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主题、变奏、中部、变奏、尾声,五个部分的弹奏综合了三部曲以及变奏曲特点的混合编曲特征。钢琴曲改变了民歌以调为基调的节奏,采用了E徽调式,节奏较为轻快、自由,对于这首曲子的演奏除了在技法上的娴熟以外,还需要将全部思想灌注在它充满中国韵味的音调上。《浏阳河》本身就是一曲赞美湘江风貌、人杰地灵的颂歌,钢琴曲要想在没有歌词辅助的情况下,保持民族风俗和民族语感,让听众理解作品的内涵,那么就必须将音调特征、意境等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来。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美,且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往往觥筹交错,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格调也主要以山川人文的描写为主,我们在演奏钢琴曲《浏阳河》的时候只要主要融入对秀美山川以及人文环境细腻描写的旋律,那么就能够很轻易地传达出中国风味了。

整首曲子的演奏速度要轻快、明亮,弹奏时不能局促,要从容,注意融入细腻的感觉和思觉,运用轻微的触键技法去演奏。同时处理好和声以及复调的配合,尤其是左右手的配合,右手要注意对曲子原滋原味的旋律的弹奏,这种歌唱性的旋律在现场演奏中十分重要,它那以原曲的基调迅速抓住听众的听觉,使其融入到曲子的意境之中,然后再配以左手的和弦伴奏,从而达到钢琴演奏技法与中国民歌曲调合璧的效果。引子部分(1-9小节)用中速演奏、要求平稳,短短几个小节就为整首曲子定下了基调。在前面1-5节中,作者采用的是原曲旋律,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湘江碧波粼粼的环境中,作者采用的是高低声部前后搭配的方式,高声部以民族和声中的四五度和弦叠置,而低声部则采用了六连音下行的弹奏模式,六连音给听众的感觉就如波浪起伏一样,作者借此来形象地描绘出湘江流水的状况。引子的5-9小节是由较为规则的连接音句构成的,它是前面一个章节的延伸,并且在整个曲子中多次出现,在演奏上虽然属于伴奏,不过它对曲子旋律的承托以及创造性的效果使得它早已超出了伴奏的范畴,成为和主旋律同等作用的相伴性音符,也可以将其归属于固定音型以及对比复调结构。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充满热情,用连贯的触键去描绘浏阳河的风貌,构建一幅由远及近、潺潺流动的河面风光画卷。

主题部分包括10-32小节,在这个部分的曲调与原曲基本保持一致。作者运用四句式叠加句的形式来展示近距离观察浏阳河水面波 光的情境,在整个主题部分基调自然、亲切,在弹奏时可以边弹 边哼,低音弹奏时要有弹性,表现出轻快、灵动之感,而对于和 弦以及长音的弹奏则要尽量柔和, 以触键弹奏为主。 曲调在演奏 时,左右手的配合是关键,右手弹奏力度稍重,以此突出其音色 的明亮以及旋律的清楚, 而左手则更要有良好的控制, 以轻柔跳 弹为主,以达到与右手形成鲜明对比的目的。 而变奏部分为 33-52 小节,在 31-32 小节中,作者使用连续的 16 分音符连续下行作 为变奏的开始, 也使得前后部分的连接更加自然。 变奏部分是整 个曲调的高潮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在欣赏时,给人一种既飘 逸灵动有恢弘大气之感, 仿佛听着都要跟着大声唱出来一样。 晰的旋律、圆润的音色、饱满的情绪使得高低音不断重复构成复 调乐段,让人在一种澎湃的心态下慢慢等待下一个变奏复调的到 来。52-59 为曲子的中部呈现阶段,而 60-88 则为另外一个变奏 复调,作者通过运用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弦进行以跳跃、 流动的方 式弹奏,让人感觉似浏阳河的绵延流长。

在尾声部分( 88-90 节),弹奏慢慢轻柔下来,双手交替、由低到高,仿佛使人在回溯湘江,使全曲首尾呼应,更加完整,并且让整首作品具备了一 种河流下游式的宁静之感, 让人忍不住去回味它的流淌历程。 统民乐中的润腔技法是声乐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琴曲《浏阳河》通过装饰音以及独特的五声音阶来模仿传统民乐中的润腔, 使得 钢琴作品也带有民族器乐的音色效果。 这是中国钢琴与民乐结合 的一种大胆尝试, 更是国人追求民族文化与音乐美学走向统一的 重要实践。 王建中先生在改编《浏阳河》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及音乐素养和技法, 将西方钢琴音域宽广、 表现力强的特点与民 族艺术的韵味充分地糅合在了一起, 使钢琴曲具备了民族韵律和 意境,在美学与气质上做到了内在的统一, 从而使民族音乐得到 了发展和延续。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