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4x5)

1、六代乐舞

(概念)六代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音乐,简称“六舞”或“六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内容)主要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主要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所用。表演形式主要是集体性和模仿性,使用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

(代表作)其中《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乐舞,其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它用乐舞的形式再现了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全曲共六段六成”,在音乐上使用了“乱”的手法,曲式结构完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孔子评价其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意义)六代乐舞展现了西周时期乐舞的最高水平,被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十四调

(概念)隋代“八十四调”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衹婆"五旦七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基本原理)“八十四调”理论则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如黄钟宫系统。

(意义)“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一方面说明随着西域音乐的传人,外来宫调理论已被隋代大多数音乐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3、新法密率

(概念)新法密率是明代朱载堉提出的一种新的律学计算方法。最早见于《律历融通》之中。

(背景)最早在先秦时期提出三分损益法,得出五音、十二律,但也由此留下了“黄钟不能还原”和“无法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开启了中古千余年的探索序幕。中古时期的探索由多律和匀律两个方向构成,出现了如京房六十律、荀勖笛律等。

(基本原理)他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即1.059463,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科学地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意义及运用)新法密率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并且运用到异径管律中。异径管律是朱载堉将新法密率应用于吹管乐器时所创的一种管口校正法。体现在管律上包括了管长和内径的两个等比原则,其内径的等比原则实现了管口校正,保证了十二平均律律管发音的准确性。

4、中华美育会(扩充答案的方法!)

(概念)中华美育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侧重教育和学术性的新型音乐社团。

(成员)由吴梦非、丰子恺等在上海发起,欧阳予倩、刘海粟、刘质平、陈仲子等为其责任会员。

(特点)它以向参加者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通过创办音乐刊物向社会进行音乐普及工作,并推进有关学术研究的工作。于1920年出刊《美育》,由吴梦非任总编辑,至1922年停刊。

5、新音乐

(概念)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是清末和近现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清末,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主要是学校歌曲与军歌)逐渐传入,新音乐由此兴起,并首先在学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继而成为社会音乐的一大部类。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前后,新音乐的发展蔚为大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还兴起了一场关于新音乐建设的讨论,主流认识是“中西结合”,代表人物如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王光祈。

简答题(3x10)

1、相和大曲的结构特征

(概念介绍)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相和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即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代表作如《碣石》、《陌上桑》等。

(结构因素)相和大曲的结构因素包括“艳”、“解”、“曲”趋”、“乱”等,可分为三个部分。“艳”分有词、无词二种,一般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曲”和“解”,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之后器乐伴奏的舞蹈部分,速度快,情绪热情奔放。一曲一解,轮流相间。“趋”、“乱”,趋是指舞蹈,乱是歌唱。常用于一曲末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后来“趋”逐渐取代了乱”。

(意义)汉魏相和大曲已具备了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对隋唐歌舞大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坐立部伎的表演特征

(概念介绍)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始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音乐以龟兹乐为主,不少乐舞体现了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薪新风格。

(分析)立部伎于堂下立奏,共有八曲,代表作如《安乐》、《太平乐》、《破阵乐》等,人数少则64人,多达180人,规模宏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坐部伎于堂上坐奏,共有六曲,如《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陈乐》等。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代表作)《秦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创作于初唐时期。加工后的《秦王破阵乐》,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风格特色,是一首在汉族音调基础上又"杂有龟兹之声"的作品。

3、马思聪的小提琴创作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一)生平

1924年赴法国学习音乐,后转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作曲技术理论。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广州、南京等地任教,教授小提琴、作曲理论、钢琴等课程。1936年,在北平旅行演奏,对北方民间音乐(大鼓和民歌)接触较多,促使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民间音调与现代创作技法的结合,创作了《第一回旋曲》和《内蒙组曲》,由此进入他的成名阶段。

(二)创作

马思聪一生写了相当数量的小提琴曲,还写了歌剧、舞剧、交响音乐,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大合唱以及一些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民歌改编曲等。在这些作品中,以小提琴曲的影响最突出,成就最大。他的小提琴作品都较成功地以丰富的民族音调为基础,通过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与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表现出深沉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括淡素雅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如《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等

(三)代表作

《思乡曲》是马思聪在1937年所作的《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这首小提琴曲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河套地区的民歌《墙头上跑马》的曲调,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曲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形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

论述题(1x25)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萧友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萧友梅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付出了几乎所有的才智和心血。如以他为主创办或组建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及1927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等。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管理者与领导者,为保证教学质量,他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中外优秀的音乐家到学校任教,如杨仲子、周淑安、刘天华、青主、黄自、查哈罗夫、华丽丝等,为了加强管乐方面的教学质量,他几乎将当时在上海的工部局管弦乐队中最优秀的木管和铜管演奏员聘请来校兼课。至于文化课的教师如从事国文及诗词教学的易韦斋、龙七等,均是国内著名的研究诗词的学者。

(这里可以直接替换国立音专的教师体制)

(2)确立了较合理、完备的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如设立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科,规定学习理论作曲和器乐演奏的学生必选学一门民族乐器作力副科。同时,他还亲自教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并编写讲义。

(这里可以替换成“四科一班五组”)

(3)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如国立音专从成立到1936年间举办了 49次学生演奏会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演出。几乎所有演出都在校刊上登载其节目单,体现了他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

(这里也可以写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大乐音乐会”)

他除了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以外,还担任了不少课程的教学,并编写了相关教材, 如《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等。同时,他还非常关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亦编写了大量供普通音乐教育用的教材。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