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不能光批评你没有感情啊,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做。否则感情从哪里来?它又不是空中楼阁。

表达感情建立在一些基础之上:

首先,是断句。

演奏古筝的那些乐曲,感觉就像是读文言文一样,而且是没有标点的文言文。那么怎么读懂它,最基本的一步就是断句。

有的曲子比较好断句,就像是五言诗七言诗,句子比较规则。比如像《采蘑菇的小姑娘》啊,还有一些舞曲类。

有的就比较难断句,像散文一样不规则,比如《梅花三弄》啊,《汉宫秋月》之类的古曲。在你没有经验的时候需要老师带着你去断句,有经验之后可以自己断句。

其次,吟唱。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古筝,和汉语还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语感是相似的。

在断句之后,可以把句子一句一句地去吟唱出来,就像吟诗一样。体会一下,哪些音节是重要的,哪些只是类似于助词可以带过去的,哪些音节是紧挨在一起的,哪些是要分散一点的。

你会发现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不同的关系。有些就像是对偶句,上下呼应。有些是押韵的,结尾都一样。有些是递进,大体差不多,但是第二次会比第一次多加一点东西,被添加装饰的就是他想要强调的部分。有些像排比句,句型都一样,但是一次一次不断推进。

然后,气息

前面既然说到吟唱了,那么在吟唱中的气息,就是你用来呼吸的那个气息。在句子开头深吸一口气,吟唱过程中缓缓吐出,直推到句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把断句的地方称为“换气”。

如果是演奏,那么气息就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音乐不断前进的方向感。有气息,听众会被你的演奏吸引,注意力被牵着走;没有气息,听几个音就走神了。

每个句子都有气息积累的阶段和气息释放的阶段。在积累阶段,奏出来的音符应该一个一个叠加到前面的音符上面,释放阶段,要用耳朵追踪琴弦振动的消失,顺着消失的趋势逐步把音弱下来。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菊花台》里面的这一句: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这句话里面的三个重音:残、伤、笑。都是拍点上的音。三个字是叠加关系,一个比一个强。到了笑字,是整个句子的转折点,笑字之后气息由积累转为释放,最后几个字就要把气吐掉。

最后,联想

古筝音乐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它会反映出我们文化当中的很多东西。

比如说戏曲。有些是很直接的对应,《蝶恋花》是评弹,《林冲夜奔》是昆曲,《打虎上山》《夜深沉》是京剧。如果你对这些剧种有一定的了解,演奏的时候就可以让你联想到戏曲中人物的唱腔、表演,你的演奏就生动了。

还有一些间接相关的,比如陕西曲子与秦腔、浙江曲子与越剧、河南曲子和豫剧等等。都需要你对地方特色有一定的了解。

还有文学。《孔雀东南飞》就直接是根据叙事诗改编的,虽然乐曲和剧情没有一一对应,但你也需要了解它是汉朝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所以旋律风格比较古朴和悲凉,里面还有左右手轮唱对位的段落,好像男女主角在诀别。

《汉宫秋月》,是不是就让你联想到唐诗里面无数的宫怨诗、闺怨诗,比如“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比如“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梅花三弄》,完全是士大夫精神,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梅花词“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想起《红楼梦》里访妙玉乞红梅,清冷、高洁的感觉。

其实古筝曲一般还是有很鲜明的形象的,大部分曲子都有一个具象的标题,你可以大胆地根据标题和乐曲进行合理的联想。比如像山东《高山流水》里面的几段,风摆翠竹啊、夜静銮铃啊,都可以去联想一下那个画面、声音,特别那个书韵,每次一弹我就想起古代读书人吟诵时摇头晃脑的那个感觉。

联想,就需要你生活中的积累,见得多、经历得多、学习得多,你在演奏中的表现就越丰富。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