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个问题挺业余的,古典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好听”,而在于它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普适性、原创性……超越几百年来的时间限制而与人们的精神形成共振。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把流行音乐比作软饮料,把古典音乐比作酒,前者能满足人们一时的感官刺激,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而后者则口感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不过对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从“好听”出发而进入古典音乐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与人类听觉感受力的基本需求相关,而人类的听觉感受力就像肌肉力量与思维能力一样,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听觉感知力弱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音乐感知力强的人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因此市面上才有了相关的“古典音乐进阶教程”,这类教程的出发点就是人们听觉感受力,即所谓的从“易”到“难”:

婚礼进行曲钢琴曲_钢琴婚礼进行曲教学视频_钢琴演奏婚礼进行曲曲

第一阶段:

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闲聊波尔卡》、《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等。

各类性格小品:《小夜曲》、《春之歌》、《梦幻曲》、《音乐瞬间》、《喷泉》等等。

歌剧咏叹调:《饮酒歌》、《今夜无人入睡》、《爱情是只自由鸟》、《我亲爱的爸爸》等等。

管弦乐片段:《拉德斯基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欢乐颂》、《四小天鹅》等等。

……

这些音乐要么有着脍炙人口的旋律,要么有着规律的节奏律动,即便是第一次聆听,也能给听众造成一定的印象,所以比较通俗,也正因如此,它们“有幸”成为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

婚礼进行曲钢琴曲_钢琴演奏婚礼进行曲曲_钢琴婚礼进行曲教学视频

第二阶段:

可以依照各个时期,聆听一些代表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例如:

巴洛克时期:维瓦尔弟的《四季》,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C大调前奏”、《无伴奏大提琴曲》第一首“G大调前奏曲”等等……

古典主义时期:海顿的《小夜曲》、《“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云雀”四重奏》,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小调第40交响曲》、《安魂曲》选段“落泪之日”,贝多芬的《“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还有耳熟能详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等……

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的《圣母颂》、《鳟鱼》、《冬之旅》,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华丽大圆舞曲》、《小狗圆舞曲》,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钟”》《钢琴练习曲“叹息”》、《爱之梦》、《匈牙利狂想曲第5号》,勃拉姆斯的《g小调第一匈牙利舞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练声曲》,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自新大陆”交响曲》,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等等……

浪漫主义晚期、印象派: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动物狂欢节》,福雷的《西西里舞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德彪西的《月光》,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等等……

……

写到这里,感觉成了“名曲推荐”……如果仅从“好听”出发不妨尝试一下……上述列举仅仅是调动了自己有限的记忆,完全是以偏概全、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而且后面体裁也写得挺混乱的,各种杂交,当然以钢琴、管弦乐为主了)……如果听乐仅仅停留在“好听”的阶段就像看评价绘画作品以“像不像”为标准一样。

听觉感官的愉悦与否当然可以成为某些人评价音乐的标准,但音乐表现内容的深度——即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深沉的情感体验,才真正是音乐的价值所在。正如马克思曾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听众是需要培养的,人们的听觉感受力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后面几个阶段的音乐推荐,未完待续……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