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及KPOP:不够丰满,就加激励,加压缩,过磁带,过硬件,过......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就会得到一个特别肥厚的音色。哪怕是一把原声吉他的扫弦,甚至是一个本来声音很“温柔”的颤音琴音色,也可以变得频段饱满,包含很多高频信息。一轨也可以把整个曲子的频段撑起来。

摇滚乐:把吉他贝斯失真开高,自然频段就丰富了,再把鼓组吉他贝斯写的“花”一些,乐器之间各有各的活动音域,各司其职,相互呼应,三四件乐器再加上人声就足够把曲子撑起来了。

这几年华语流行音乐:从空间感上做文章,设计一些混响比较大的PAD,或者是加了delay的,比较有包裹感的pluck类音色,或者是空间感比较明显的鼓组等等。

以前的华语流行和日本流行:认真写好钢琴和弦乐声部,通过钢琴比较有流动性的,横跨数个音域的织体,以及弦乐的open voicing,来获得比较丰满的听感。毕竟4个提琴拉4个音,听起来是比16个小提琴拉1个音要“丰满”一些的。

美式影视配乐:主要靠音色设计,比如捏一些本身频段就很饱满的Drones,或者很肥厚的Arp等等,或者把一些原声音色,比如弦乐组和铜管组,通过效果器做成很“大”的声场和很高的声音密度的样子。

欧洲以及文艺电影配乐:并不追求“丰满”的听感,但追求“丰富”的听感,通过音乐本身,也就是音乐写作的方式,去制造对比,制造“丰富”。所以,你可以用频段干瘪的乐器去独奏,也可以有些段落的织体和旋律全部写在高音区,可以有些段落全部写在低音区。频段是否均衡饱满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元素之间的对比。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