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的典型特征是复调声部模仿,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段旋律A在演奏,你把A原封不动复制一份,但是延迟一定的时间同时进行演奏,或者把A复制后整体移动几度(通常还配合时间延迟)来演奏,或者把A复制后高低音镜像反转、甚至前后音镜像翻转来演奏,还可以把他整体速度翻倍、减半来演奏,我们把复制处理后的那个声部称为B,那么只需要曲子是围绕这AB声部来设计的,就是卡农体裁作品。有时候,还可以加入C声部、D声部等,他们也可以按照上述规则来写,或者作为自由声部亦可。总之至少有符合要求的AB,AB的关系符合对位法,并且AB贯穿全曲(允许末尾稍加修改)就行,有N个声部符合规则的话,则通常可以成为N重卡农。说到N重,其实卡农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可能ABC声部之间都模仿,可以称为三重卡农,也可能AB声部相互模仿,CD声部相互模仿,此时通常称为双重卡农。然而,后者继续发展,还可以做成AB一组,CD一组,EF一组相互模仿,此时也叫三重卡农。关于卡农的效果,可以上B站搜索BWV1087视频图解,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这组作品是由哥德堡变奏曲的低音部分提炼作为主体展开创作的,涉及了绝大多数卡农类型,技巧可谓叹为观止。除此以外,卡农以模仿的严格程度作为细分,不严格的卡农可以略微调整声部中的一些音,只需要大致线条听着非常接近即可,不过这样的操作,较少出现在卡农体裁作品中,而经常作为一项作曲技法,出现在非卡农体裁,但是插入了一些卡农段的曲目中。卡农体裁本身几乎可以认为完全是依托于卡农技法创作的“音乐段落”,它可以完全抛弃结构,因此有头无尾,首尾相接都是常规操作,即使是有正经修改出来的终止,也和什么呈示部再现部较难扯上关系,他只是给你个像样的结尾罢了。

赋格则是一个注重主题在各个声部出现的体裁,并且赋格拥有完整的曲式结构。简单来说,赋格就是一小段有特色的主题A演奏完毕后,紧接着演奏剩余的部分BCDEF等等,同时,另一个声部会错开一些时间进入,并且往往在属调重复A这个主题,称之为答题,而在第二个声部呈现出属调的A时,往往第一个声部的B部分也会转入属调,此时AB同时呈现,形成对位关系,此谓对题。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第三个声部,并且通常回到主调,此时可能会出现1声部C,二声部B,三声部A的情况,也有可能二声部并不走B,或者让之前的声部先走会儿再进入新的声部,这些都是允许的,甚至连主题和答题都允许存在微小差异,只要符合听感神似即可,称为守调答题,与之相反的是完全相同的严格答题。上面说到赋格有曲式结构,事实上,所有声部的主题全部进入后,赋格的呈示部完成,接下来则是展开部,如同奏鸣曲式,乐曲会开始通过各种转调和发展来探讨,而赋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探讨方式往往是主题在不同声部的重复、变形、镜像、缩放(这里和卡农差不多,只是赋格的处理对象更短),其中会有一些将主题密集安排在各个声部依次出现,一般称为紧密段,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将主题或答题与自身形成对位,例如主题A只进行到一半,另一个声部就开始重复该主题,此时A的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可以在不同位置形成合适的对位,这项操作还有很多延伸,例如有些主题可以与自己在两个不同的个音级移动下,或者在不同的错位距离下,不同比例的缩放、不同轴的镜像下都能实现合适的对位效果,不仅主题,曲中出现的对题也可以进行探讨,可以展现出高超的作曲技巧和复杂的逻辑趣味。同样,赋格也有再现部,其定义和奏鸣曲式基本类似。并且赋格也和卡农一样不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裁,也同样可以作为创作技法元素加入其它音乐中,可以体现为类似赋格呈示部的片段插入,或者乐思在各个声部明显的轮流出现。

所以,对比卡农和赋格,可以看出作为全曲体裁时,卡农强调的是声部之间的大段落、相对严格的严格模仿,而赋格则强调简短乐思在各声部的轮唱效果。卡农对于“卡农声部”的规则几乎是至始至终的,如果没有自由声部的话,往往只需要一个声部的乐谱,标注其他声部的进入时间、高度等信息(有时甚至可以不标,作为谜语让乐手推测如何模仿)即可还原乐曲所有信息,而赋格则只对整体结构和几个创作要点有要求,整体来说每个声部都是非常自由的。卡农几乎没有整体结构要求,展示的可以只是一个独立片段,也可以简单收个尾,而赋格要求完整的头身尾结构。还有个冷知识,X重卡农指的是有X个或X组卡农声部,而X重赋格指的是有X个主题的赋格,概念完全不同。

至于创意曲,个人不是很了解,代表作似乎只有巴赫那几套,而且定义模糊,看起来比较像有简单的二部结构,并且经常零散用到一些不严格卡农技法的复调小曲?希望大佬指正。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