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发过文章了……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一篇可能会研究研究发一些复调有关的演奏常识吧,这一篇先拿论文里的东西水一篇啦,主要是演奏时候的一些细节和少许的视频版本分析,如果有正在练习或者想要练习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如果觉得我说的还对的话,给个赞啊!!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也渐渐地表现在了各种艺术形式上,其中波兰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也深深的影响了肖邦。1830年3月,肖邦在信中告诉友人他已经开始创作这只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那时的肖邦尚在华沙,这首曲子前两个乐章的写作速度却是超乎寻常的顺利,到了5月份就已经完成了两个乐章。但第三乐章却让肖邦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在他的信里他写到“一弹这首乐曲,就会使我禁不住陷入象从前对钢琴一窍不通的时候那样恐慌,我深觉得这是非常特殊的演奏。因此,我担心我也许会弹不好它。”直到9月份肖邦才彻底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要早于第一钢琴协奏曲,甚至连在舞台上首演也要早过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是却晚于第一钢琴协奏曲出版。在两首协奏曲里都是以钢琴为主要核心,乐队仅仅作为补充与伴奏存在。最终肖邦在离开华沙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首日后的经典名曲。

对于演奏这首曲子的心得

关于我对演奏这首乐曲当中有几点感受。

整体来讲第一是作为一首协奏曲,演奏者的心态不能再和表演独奏的时候一样,一定要随时注意与乐队之间的配合,所有的轻重音量音色控制都要重新斟酌,就算是再纤细的乐句也要让人听的清楚,尤其是这首曲子当中的华彩,他们都是旋律延伸的一部分,每一个都要通过rubato的方式演奏出来,但又不能过慢,要控制在一个大致的节奏之内。

二、在演奏时一定要考虑民族风格,波兰的民族特色,也是斯拉夫民族所共有的特点,它的幅度更宽,旋律线条更加悠长,需要演奏者拥有饱满的情绪。在本曲第三乐章的时候肖邦就借鉴了一些波兰民族舞蹈的材料,在演奏时不可过于追求技术和速度,而是控制好里面的韵律,让整个音乐形象生动起来。

三、肖邦的所有上行乐句多有一个特殊的特点,那就是在乐句马上要到达最高点的时候,突然的进行弱处理。这在肖邦的华彩以及很多旋律性强的乐句中都有体现,这些地方总是在一股作气走向辉煌的时候突然转弯走了下来,这也是由肖邦个人性格优柔寡断所导致的一种“犹豫”的演奏方法。

第一乐章采用了双呈示部奏鸣曲式,这是一种在协奏曲中经常出现的曲式结构,起始于莫扎特,他以奏鸣曲的一种变体作为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之后便广泛传播了下来。一开始的引子是充满了号角的感觉的,展现了一个雄伟的开篇。而主旋律则是很富有旋律性的,这里需要很注意左手的行进感,如何做到既能平稳的把控节奏又能随时跟着右手旋律声部的情绪,同时右手应尽量做出饱满而清澈的音色。在从179小节到193小节这一段需要注意左右手旋律的衔接,好使右手不会无理由的突然走起来。从203到210小节是钢琴与乐队的齐奏,要逐层的向上推进,注意不同的和声,最后到达呈示部的第一个高潮。副部的主题是很不寻常的,我们都知道这首曲子肖邦基本是按照古典主义的写法来完成的,但是这里的调式却用了e小调的同主音大小调,而不是它的关系大调,这种做法我们可以考虑是由于E大调比G大调带给人们的感觉更加温暖,而在再现部的副部中肖邦却用了G大调,这里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两次相似主题的对比,即再现部要比呈示部的副部更加明亮,演奏者要细心的观察到这一点并给予诠释。在进入结束部之后不要太过冲动,整体的声音是轻巧灵动的,不要演奏成生硬的技术乐段。进入展开部之后主题转为大调,带来了情绪上的变化。416小节之后一定要注意乐句中的内声部,这一段技术难度较大,旋律不明显,常常会使人忽略到重要的部分。再现部605小节肖邦在旋律声部添加了大量的华彩,这里不可拖沓节奏,旋律声部拉伸的那一些要尽快的从后面的小节里找回来,不然就会让整个尾段的拍子彻底散掉。最后的结束部一开始要很轻巧的演奏,肖邦音乐中的力量从来都不依靠“强壮”来体现,反而这种强壮会毁掉他纤细的音乐线条,我们需要轻巧且紧密的乐句来慢慢铺垫气氛,左手的颤音不停的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紧张感,直到645小节才开始得以释放,右手的分解和弦与左手的和声来回拉扯,最终将曲子带到最后的高潮——结尾。

第二乐章是一个浪漫曲。在给伏伊切霍夫斯基的信中肖邦写道:“这不该是强有力的,它更该是浪漫的,平静的,忧郁的,它应造成一种印象,对能唤起成百上千个温馨回忆的地方亲切顾盼的印象.是在美丽的春天,然而是月光下的某种思索,所以我伴之以弱音器。”

从以上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乐章大部分的力度都是以弱为主,在较长的时间一直持续在弱的力度上,那么要在这个基础上要能够做出丰富的音色与层次就是这个乐章的难点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要求来调整我们手指的触键位置,控制自己手臂的自然重量以分出层次。同时这个乐章中充满了较长的华彩,这些地方可以适当拖慢,但是不可以做的太过,还是要在一个适当的节奏拉伸当中进行。还有一点是在这里面肖邦布置了很多的音量对比,如第29小节的五连音,就需要快速从fz下落到pp,这代表了肖邦在这首曲子中倾诉的柔和与情意,而演奏者则必须在这之中快速转换情绪,相同的地方还有45小节,64,65小节,95小节等等。从101小节到104小节是从结束段到尾声的过渡,这里我们要把倚音的每一个音都弹清楚,掌握好不同和声之间的层次关系,冲突到解决的过程,之后全曲进入尾声,作曲家在这里加入了长笛,圆号和巴松管,由它们吹出了二乐章的主题,在一段中钢琴的声音要清澈的如溪水一般,流畅清楚的处理好每一条连线,不要把这一段完全当作乐队的衬托,更不能弹成练习曲的感觉,要在情感充沛的演奏中与乐队合作,好使这一段听起来更加和谐,最后的四小节肖邦留给了钢琴声部,给人一种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不见的效果,第二乐章在一片寂静中结束。

第三乐章是双主题回旋曲式,带有很强的舞蹈性,也是整首曲子中最具有技术性的一个乐章,值得一提的是,在肖邦的乐曲中绝大多数的技术问题都可以在他的练习曲中得到解决,作曲家这样的安排就使得人们在演奏他的乐曲时能对技术问题感到轻松从而专注于音乐本身。从乐曲的开始到九十九小节中,进行了回旋曲主部的大量重复,这些重复要层层堆叠,分出不同层次,最忌讳弹成千篇一律的样子。连接部(从120小节加弱起拍至168小节)可划分为几个不同模式的音型,钢琴的织体也很多样性,从145小节开始到151小节,连接部声音逐渐扩大,丰富,右手加入了两个声部,左手从148小节开始,分句上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断奏变为连线,并且在150小节除低声部外,另外加入中声部。在弹奏时应当注意在注重技术的同时更要把握好声音的层次感,这种左右手多声部织体使得声音更加丰富,旋律更为突出。进入副部之后钢琴声部的织体变得极为简单,这时候要掌握好舞蹈性与柔和的搭配,乐队的节奏则如同进行曲的鼓点一般,这种反差的搭配会带给听众很有趣的观感。212小节到280小节算是把这个乐章诙谐的性质发挥的淋漓尽致,这里充满了长乐句与短乐句的碰撞,有时候是不同的连线组合,有时候是隐藏在内声部的旋律,这一段里的我们不仅仅是在演奏钢琴,而是如万花筒一样的不断绽放出新的色彩。这个展开部可以说是积极灿烂的,但里面并没有太多的f,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mp到mf之间转换,这也代表了肖邦不喜浮夸的性格特点。从472小节开始,我们应该感觉到肖邦在酝酿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在内部源源不断地积聚能量,从472小节到477小节的多次连续级进上行模进,488小节到495小节的两个小高潮,最终在强力度的双手同步分解琶音中到达高潮,并在E大调上行音阶中结束全曲。从496小节到结束,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左右手同步进行,但在标记上,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有连线,并且在长短句的划分上有细致的区分,而左手则没有连线的标记,只有到最后,才有一小节的连线。那么在演奏时,右手应该更加连贯、歌唱;左手则跟随右手的走向清晰地跑动,这种细致的处理更加体现出肖邦的细腻情感。最后作曲家安排了四个八度的双手上行音阶来结束钢琴声部,这也可以说是全曲唯一一处可以没有顾虑去演奏ff的地方,肖邦最终用一个气势恢宏的手法结束了自己的协奏曲,伴随着交响乐队磅礴的和弦,留给听众无限的感动与震撼。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版本介绍

历史上有无数钢琴家都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如Argerich,Zimerman,Barenboim,Cziffra等等,这里我们只举几个本人很喜欢的钢琴家来简单讨论。

①Kissin与Zubin Mehta 2011年版

Kissin是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他对此曲的演绎也带有了深深的俄罗斯演奏风格,旋律声部的时候十分富有感情,手指仿佛是在深情的与琴键沟通,他的第一乐章主题并不是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而是能够听出一种深沉的苦痛,音色深沉却不拖沓,伴奏声部如同平静的湖面一样波澜不惊,而需要力量的地方则是干脆利落,落落大方,绝不拖泥带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第一乐章副部的时候的音色,十分的自然清新,就像是沐浴在阳光的树丛中的感觉一样,这样的演奏让人身临其境,不得不说是印象深刻的。第二乐章则是温柔而又充满了对旋律上的考虑,他仿佛是在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在表达着最天真的情感,这种演奏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kissin用他的演奏把我们带入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三乐章他则是十足的展示了他作为俄罗斯钢琴家精湛的技术,人尽皆知,俄罗斯钢琴家每一个都有着极强的技术,这才让他们能够无论在什么技术问题面前都能毫无压力的表达音乐思想。他在这个乐章中的演奏可以说是很清新的,这种干净的音色和灵巧的跑动让人听起来是非常过瘾的,让人们的感官一直被刺激着,直到曲子结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②Zimerman 指挥不详

Zimerman是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以演奏肖邦闻名于世,他演奏的此曲给人感觉非常“正宗”,对于谱面上的信息表达的非常透彻,然而又不会拘泥于此,他的旋律演奏的非常踏实,充满感情但不会过于饱满,伴奏声部时常会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停顿,让我们耳目一新。节奏的把控也是张弛有度。但他处理第一乐章结尾的coda的时候是很有趣的,大多数钢琴家会在那里柔和下来,一点点的向上铺垫,而Zimerman则是没有预兆的直接以mf开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另类的演奏方式,更加富有力量的同时却缺少了一些婉转的线条,这其中孰好孰劣,就要给广大的听众去评判了。他的第二乐章相交kissin的而言更加缓慢,但也更加平和,他并没有在这其中参杂过多的个人情感,而是忠实的表达着肖邦的意图。他的第三乐章——不必说,也是极其技艺高超的。但他对于每个乐句线条,以及乐句结尾的处理我个人以为要比kissin更加细致,他很巧妙的把握了“缓与急”当中的艺术,让整个乐章听起来更加有线条感。

③Pollini 与Paul Kletzki

这一版是我个人最喜爱的版本,Pollini是意大利著名的钢琴家,也是公认肖邦的最佳演绎者之一,他的版本充满朝气,里面的节奏控制十分完美,每个rubato都恰到其份的落在自己的位置,他的踏板使用的并不是很多,可以说是以上几个版本中最少的一个,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完美的音乐线条,相反他能够得出更多的空间去欣赏那些埋藏在伴奏声部当中的惊喜,这也是这一版中的精妙所在,由于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织体当中(比如跑动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Pollini更加的依靠手指去保持旋律线条,他就可以通过改变一些伴奏声部当中某个音的力度或音色来丰富,衬托旋律,这让我们本已经十分熟悉的旋律突然出现了新意,而且又不破坏作曲家原本的意图,我认为这是作为钢琴家对二次创作最好的诠释。他的第二乐章是非常浪漫主义的,里面的节奏非常自由,情感浓烈,每一句话都如歌唱一样,有时乐句结尾的rit.会做的比大部分钢琴家更加明显,这也许那个年代演奏风格的一种体现。第三乐章他对于节奏重音的把握成了最大的特色,这让他的第三乐章比以上两位的都更具有舞蹈性,这是一种非常活泼的表达方法,我个人来讲非常喜欢这种充满了青春感的演奏,让人想起20多岁还依然朝气蓬勃的肖邦本人。

④Seong-jin cho与Jacek Kaspszyk 2015年

Seong-jin cho是一名年轻的韩国钢琴家,他的音乐我认为代表了现在国际乐坛上面大多数年轻人的演奏风格,他的诠释充满朝气,且自然清新,非常的富有青春感,音色也是以干净清脆为主,到了柔和的地方会变得更加纯净,技巧举重若轻,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的演奏比起前面的大师来说还是显得青涩,总体下来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对于音乐处理方面的技术,而非是深沉的思考,但是这也许也是青年人对于这种需要人生经历的作品演奏时候的通病,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参考性,所以特此写在这里。

水文章的内容到此结束,肖邦的演奏是非常具有个性的,与同时代人相比,他比李斯特多些柔情,比勃拉姆斯多些浪漫,比舒曼多些单纯。他的乐曲通常听起来非常悦耳仿佛只有一条旋律线需要关注,但是实际演奏起来却有一种复调的复杂感。他是既古典又浪漫,这种特殊的存在是非常考验钢琴家功底的,通过不同维度的考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终点,所以弹肖邦最难的就是在绝美的控制之下展现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个性。这篇文章说的仅仅是这首协奏曲的一点点细节,也许还有很多同学不会同意,但是这没关系,毕竟,大家都在学习。

最后日常广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大五钢琴系留学生,周六下午一点之后网络授课,价格是真的……美丽……有意者私信管我要微信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