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别》相关思政知识

《送别》创作于1914年上海,词曲作者是李叔同,是他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表达了李叔同对在上海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浪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材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到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下此歌送别许幻园,这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这首歌曲的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曲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剧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送别》一歌伴随李叔同送别人生,到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而无序的时代,细细聆听,总能从这优美的音乐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其沉沉相思,淡淡哀愁的风格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也不禁让听者深思长亭古道边不知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的悠远韵律。

二、作者简介:

笛子独奏曲送别_笛子谱送别_送别笛谱

词作者:李叔同:又名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qi),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名漱筒。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01年(21岁)入南阳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25岁)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了“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1906年(26岁),在日本与同学曾孝谷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生动秀丽,如《春游》、《送别》等。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妮娜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美术主任教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的主要作品: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中小学取为教材。2、爱国歌曲:《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3、抒情歌曲《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4、哲理性歌曲《落花》、《悲秋》、《晚钟》、《月》。在多声部合唱歌曲方面有首创性。他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也是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早探索。这首歌的和声和曲体非常工整,旋律优美,自然清秀,堪称校园歌曲的典范。

李叔同的主要成就:1、1906年,在日本与同学曾孝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2、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杂志还刊登了李叔同填词编写的三首乐歌《隋堤柳》、《我的国》、《春郊赛跑》。3、李叔同演出了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4、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5、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6、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任,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者之一。

送别笛谱_笛子谱送别_笛子独奏曲送别

曲作者:约翰·P·奥德威Jone Pond Ordway 美国人(1824-1880),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美国著名作曲家、音乐企业家、教育家。代表作品《Dreaming of Home andMother》(汉译:《梦见家和母亲》),后来被日本作曲家犬童球溪改编为日文歌曲《旅愁》,中国著名音乐家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听到《旅愁》后,再度进行改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脍炙人口的名曲《送别》。

三、作品分析

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a+b)+B(c+b)+A(a+b)

《送别》分三段,4\4拍,中速稍慢,忧伤、惆怅,深情,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构相同,其中,b句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从《送别》的旋律构成来看,音乐素材简练,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结构上,全曲共四个乐句,第一乐句落音为2,第二乐句落音为1,第三乐句落音为2,第四乐句落音为1,四句重复第二句,构成abcb结构,符合中国诗词最常见的、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也符合中国古典音乐重复下句的常用手法。从乐句内部来看,音阶是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进行除两次4—7的进行之外,其他均与中国的“三音环绕”式旋律推进如出一辙,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质。

第一段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从词曲结合的角度看,《送别》的音乐起伏与字调抑扬二者配合自然贴切,几乎是天衣无缝,同时,作为艺术歌曲,《送别》的歌词借用了很多意象,很是优美,由此体现出李叔同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国学功底。

离愁别绪的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花子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演唱分析

在演唱《送别》时,演唱者需要通过轻柔的声音唱出人们分别是的惆怅和眷恋之情,并要借助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实现音乐的情绪表达。由于《送别》在表达上具有“沉”、“扬”的特点,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较深的气息控制能力。整体歌词有忧伤,有豁达,有期盼,有祝愿,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尽,再多的话等离人归来,恰如其分地把情感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不矫揉造作。

笛子独奏曲送别_送别笛谱_笛子谱送别

五、 演唱歌曲

1、掌握歌曲的思政知识;

2、试唱歌曲作品,感受歌曲的情绪特征;

3、深入学唱歌词,注意吸气换气、强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术问题,并从中找到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决;

4、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六、结语

该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全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分三段,4\4拍,中速稍慢,忧伤、惆怅,深情,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

从《送别》的旋律构成来看,音乐素材简练,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质。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