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它那迷人的旋律飘越60年时光,从中国萦绕于巴黎、伦敦、纽约,以及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支歌就是有“东方小夜曲”美誉的《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 ,田歌参与其中,从而与此片的导演张加毅相遇。 张加毅带着包括年轻的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了新疆,他决定要在这部新的名为“绿色的草原”的纪录片中,记录兵团精神,弘扬军垦文化。 张加毅在考虑如何给这部记录片配上一支相宜的主题曲。因为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呢? 在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里,张导演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他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够真正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于是张导演自己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写完之后,张加毅把歌词交给了田歌。年轻的田歌欣喜不已,四十分钟以后,田歌就把这首歌谱好,《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片子的主题歌。1985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教材,并称它为“东方小夜曲”。

《草原之夜》这首作品是以新疆伊犁中哈边境的可克达拉草原为背景,描写了夜色下一位小伙在草原上弹琴,流露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曲声悠扬,意境极美。1959年,词曲作者曾于拍摄国庆献礼纪录影片《绿色的原野》时,同去新疆一个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军垦农场深入生活――位于可克达拉草原的生产建设兵团4师64团。一天傍晚出去散步,听到草原的篝火旁传来维族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看见战士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向往着美丽的爱情和浪漫的精神,深受感染。回到住处立即写成歌词,并根据当地民歌素材编了曲,表现了军垦战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国庆节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盛大宴会,为优秀文艺作品嘉奖。周总理举着酒杯,走到张加毅面前说:“祝贺你,张加毅同志,国庆10周年,《绿色的原野》又为国增了光,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听。”从此这首歌就像一只美丽的夜莺,飞遍了祖国天南地北,被誉为世界名曲――“东方的小夜曲”。

60年来不知唱醉了多少人。其第一段歌词具有一种寂寞、凄凉的感觉;而第二段则抒发了激动兴奋之情,两段歌词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可克达拉改变地区的建设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在歌曲的歌词中,第一段歌词中有两个形象,一是“我”在一天劳动结束后,在美丽的草原上,在沉静的夜色下,借着琴声倾吐着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琴声应是最悠扬的情歌,然而他知道,由于路途的遥远,她是听不着的,于是就想起写信,借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真情,可又因为条件限制,没有邮递员帮助把他这份情感捎走。这应是东方的“夜”的内容,它是传情的夜,更是宁静美好的夜;在这样夜里,星星,月亮,琴声,篝火,都是“情”的眼,“情”的心,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闪烁。

第二段歌词是爱情憧憬的延伸,形象由两个变为三个:一和二,依然是主人公“我”以及远方的姑娘,可三呢,应是“可克达拉”。前两个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第一段歌词演绎下去,而第三个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重点来欣赏的。 “可克达拉”意思就是“绿色的原野”,草地、河流、碱滩、苇子滩、水海子、沙丘、原始森林交错在一起,既是它的景观也是它的需要开垦改变的现状。因此,战士们坚信,眼前的草原透着宁静、旷远、豁达的美,就是它以宽广的心胸迎接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们更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千里的冰雪一定会消融,春风一定会吹绿辽阔的草原,小溪潺潺,牛羊肥壮,马儿嘶鸣,牧歌嘹亮。果园、香草、葡萄,千里飘香,帐篷、琴声、白云,辽阔混一……这应是战士和姑娘心中的家园,人类梦想的家园。这一形象的展示,更具有审美的价值,更富有情感的基调:雄浑,粗犷,醇厚,甜美。在歌词中就这样来展示出美丽的“小夜曲”的旋律,那悠远的思念,那深情的倾吐,那动听的旋律,那甜美的音符,就是对《草原之夜》的最好的诠释。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