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43青年文学家艺术研究要:刘天华先生作为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驱,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洋音乐的优点,对二胡的形制、演奏技巧和曲目创新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他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其中《光明行》这首二胡曲从题材、曲式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以其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风格,表达了刘天华先生乐观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胡的演奏与表现能力。关键词:刘天华;《光明行》;创新性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43-01一、刘天华的生平及创作历刘天华(1895-193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名族音乐作曲家及演奏家。刘天华受父亲新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民主、进步、变革。1909年,他在常州中学求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乐队、昆曲、国乐等小组,从学习小号、均笛等乐器起步,开始正式学习音乐。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他考入了上海开明剧社,剧社附设的乐队主要是以演奏西洋乐器为主,在这里刘天华除了继续深造自己的铜管乐演奏水平之外,还开始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1915年,刘天华又回到了常州中学教音乐,在这期间,由于一直在基层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上的坎坷遭遇,使刘天华得以接触江南一带的民间艺人和民族音乐,并把他的学习生活转到民间音乐当中,奋力学习民间音乐。

通过自己学习到的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对比,刘天华产生了自己改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最初想法。1917年和1918年的暑假期间,他又先后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和于南京大学任教的崇明派琵琶大师沈肇洲先生学习二胡、琵琶等民间传统乐曲和传统演奏技法。1922年,应北京大学蔡元培之聘,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又先后任教于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专音乐系教授二胡和琵琶。在此期间,刘天华除了想音乐家专门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等知识以外,还继续想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锣鼓、琵琶其他流派名曲等民间艺术。1932年,在收集民间乐曲时感染上了猩红热,不幸逝世。在短暂的37年中,刘天华刻苦顽强的学习、奋发的教学,并先后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等十首二胡独奏曲以及《歌舞引》、《虚籁》等琵琶曲,并创作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他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册的光辉的一页。二、关于二胡曲《光明行》《光明行》创作于1931年,这首曲子情绪激昂、振奋,表达了人们虽然屡次失败,仍然满怀希望的探索出路,渴望社会进步的决心,是刘天华先生为反驳一些外国音乐家说“中国音乐多萎靡不振”而创作的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作品。

这首乐曲虽然借鉴了许多西洋乐器的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但欣赏起来还是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风格,是将中国民乐风格与西洋乐器技法相融合的典型作品。这首曲子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曲子,全曲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洋作曲技巧建立在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基础之上,并且旋律在技法上采用上下四五度交替转调的创作手法。好像是军号吹响、威武雄壮,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采用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加上中国传统的循环变奏,结构比较严整。乐曲的引子是第一到第四小节,用里弦顿弓的空弦音来模拟军鼓的声音,演奏时候的声音要由弱渐强,表现了人们列着方队,伴着军鼓声,由远及近,奋发向上,向着光明前进的情景,具有强烈的进行曲风格。乐曲的第二段采用的进行曲的演奏风格,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如歌,情绪激昂,满怀信心。前半部分是1=G,均用内弦演奏出来,乐曲表达出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后半部分是1=D重复主题,均用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音色的特性,使乐曲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音乐形象,好像是人们手挽着手,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向前挺进的场面,音乐中内含着一种志同道合人之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感情。第三段将一个富有特性的音型在主—属之间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表现了取得胜利后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尾声是最长的颤弓乐段,利用颤弓这种特殊的效果再现了乐曲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对此加以扩展;当全曲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又采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语言更加热烈;最后采用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来模拟军号的声音,在高潮中结束全曲,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三、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曲式结构的创新性民间音乐的演奏习惯是从快到慢,乐曲的高潮往往是处于最后一个段落和尾部之间,结尾也一般都是在热烈中结束全曲,这与民间音乐的传统演奏习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光明行》是刘天华十首二胡作品中唯一一首带有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根据整首曲子的结构特点有可以具体分为:引子,段再现和尾声。整首曲子的速度在段与段之间始终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乐曲的节奏却始终贯穿着节奏性与动力性。从而形成快速的D大调的引子和第一段、慢速的G与D大调变换的第二段、快速的G与D大调变化的第三段、慢速的G与D调变化的第四段、快速再现D大调的第一段、慢速再现G与D大调变化的第二段、快速的D大调的尾声的结构特点,尾声的旋律虽然变化的重复的第二段的旋律,但是它是用颤弓这种具有密而快的技巧来演奏的,它已经不同于第二段抒情的特点了。

所以,曲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对比实质上是在音乐的情绪和旋律线条速度上形成的一中循环体。除此之外,在乐曲的整体发展上,乐曲作曲曲式上并没有模仿西方的采用A部a段的主题来贯穿全曲,而是采用A旋律上的创新在乐曲创作旋律方面,刘天华先生在传统的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之上,不仅仅应用大调和小调的关系特点,还特别注意到民间音乐中的移调手法的运用,即变宫为角和以凡代宫,例如在《光明行》中,刘天华把传统调式中变宫音“si”解决到“la”或者“sol”,这种与七声音节中导音解决到主音的防范是不同的。除了这些,在乐曲的旋律线的进行上,刘天华先生除了应用传统民族民间乐曲中比较常见的四五度、小七度和九度的跳进以外,还采用了大六度的进行,使乐曲表现更加新颖。尤其乐曲中大三和弦分解进行的使用,更是使乐曲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更加强烈。技法的创新在二胡的演奏技巧上,刘天华先生在二胡传统的演奏技巧上,借鉴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增加了二胡的表现力,在乐曲《光明行》中主要体现在打断的二胡颤弓技巧的使用,这样大大的渲染了该曲的情绪和气氛。在传统的乐队中用二胡来演奏颤弓也是曾经使用过的,但刘天华在植根传统技法、借鉴西方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上,在该乐曲中大胆的用颤弓来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这种创作也成为训练右手放松的方法,因为右手处于紧张状态时是不能演奏这么一整段颤弓的。刘天华颤弓技巧的运用不仅仅推动的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也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乐曲《光明行》的创作,是刘天华先生中国传统与西方结合的创作手法上运用自如的表现,不仅仅显示了刘天华先生在乐曲创作中蕴含的才华和巨大的潜力,也是二胡曲的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浅析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浅析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 作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YouthWriters 2013(1)引用本文格式:汤巧文 浅析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的创新性[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3(1)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