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了学琴这条路,才知道一路上的艰难。虽然我对阿米学琴的期望不高,无非是将来可以自娱自乐,可以弹奏自己喜爱的歌曲,哪怕流行歌曲呢。但一路学下来,枯燥的练习和进阶的困难,足以打败开始的那一点点兴趣。所以我们一直在留意着可以提高她学琴兴趣的东西。

爸爸给她找优美的钢琴曲听,前段时间找了《出埃及记》,因为是视频,她听看完的最大结论是演奏者“真帅”!还对伴舞特别感兴趣,每次听时必拉着爸爸一起翩翩起舞。我疑心她是喜欢被爸爸悠起来的感觉。

说远了,说回书。

上周我在武汉图书大世界闲逛,眼中跃入一本书,国际大奖小说系列《钢琴小精灵》。我之前已经对近两年出版的国际大奖小说没什么期待了,不是书不好,而是装帧设计让我倒胃口。本来书有原版插图,可封面上偏偏采用卡通风格,所以我宁可去淘英文原版书。不过我发现书籍插图的卡通化好像是全球趋势,近几年原版书的插图也是越来越卡通,远不如老版本的插图好看。但是,《钢琴小精灵》的封面还保留了原版插图的风格。我拿起来大致翻了翻,主题是有趣的——钢琴里的小精灵,插图是可爱的——黑白的简单线条绘制出稚拙的形象,欣然收了这本书。

周末回北京,候机时我自己先看了一遍,书的翻译不错,除了个别词不太顺口,基本上比较流畅到位。插图很好看,印刷上也没有出现错字。唯一不太喜欢的是书中插了几页国内插画的彩色插图,风格和原插图迥异,感觉挺突兀的,还不如没有呢。

周六去看外公时带上了这本书,从地铁上开始读,到了外公那儿继续读。每次我读到一章结束,阿米必定要求我马上开读下一章。我说妈妈嗓子好干,宝宝亲一下再继续读。她就迅速地在我脸上一啄,命令道:“读!”就这么读完了这本书。

借一段故事简介:小姑娘丹妮尔在自己家的钢琴里发现了一个钢琴小精灵。为了喂饱这个以音乐为食的小家伙,不爱弹钢琴的丹妮尔不得不天天练习弹琴,这可让丹妮尔的父母大吃一惊。后来丹妮尔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人,并且还为小精灵的家人们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这真的是个特别适合给学琴的孩子读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挺抓人的,所以阿米不停地追着要听后面的章节。阿米听完后,神往地说:“要是我的钢琴里也有钢琴小精灵就好了!”我故意说:“他老也吃不够,你怎么办?”“那我就多多地弹琴呗!把他喂得饱饱儿的!”我不禁偷笑,说得怪好听的。

故事发展挺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小姑娘会因为钢琴小精灵的出现而爱上弹钢琴,最终成功什么的,这种想法是很符合中国父母的思路哈,如果是中国作家来写,肯定是这样发展,这才有教育意义嘛!我还想用这本书激励阿米发奋练琴呢。结果,小姑娘丹妮尔认为自己为了照顾钢琴小精灵而疲于练琴、没时间做其它事,于是和钢琴小精灵开诚布公地谈,最终还是忠于自己的兴趣,练起了萨克斯管。

还有丹妮尔的父母,本来是为丹妮尔不爱练琴发愁,可当丹妮尔天天练琴时又觉得太多了。这个这个,和中国的父母多么不一样啊。在中国,多少琴童的父母逼着孩子一天练上好几个小时,也总有钢琴老师指出钢琴就是练出来的,一天练半小时和一天练四个小时的水平能一样吗?让我等琴童父母看着就不寒而栗。但丹妮尔的父母认为一个小时都是挺多的了。后来,丹妮尔的父母也尊重女儿的兴趣,让她学习萨克斯管。这个挺合我意的,我觉得一天练一个小时就挺多的,当然每天练超过半小时阿米就要叫唤了!

虽然我很希望用这样句子来结尾:读了这本书,从此以后阿米就每天好好练琴。

但这本书的作用显然不是这个,其实就是给孩子讲了一个美妙的故事。至于从中得到的,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我看到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另外,像丹妮尔一样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帮助别人不意味着一定要打乱自己的生活。而阿米,只要她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那就是有收获。

另外,关于书中提莫主动要跟卡斯帕学拼读的情节,我觉得实在是“太有教育意义”了。虽然天下的大人们都一个样,变着法子想让孩子听故事时顺便接受教育,就像糖衣炮弹,有包得好的,有包得不好。这段情节就属于没包好糖衣的炮弹吧,感觉很不自然,反正我不喜欢。阿米估计是自动略过了,孩子就有这样的本事。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