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今日头条推送的新闻里讲赵雷的新歌“仅24小时便刷爆网络,登榜速度999%”(电脑上的链接没有找到)。作为赵雷的粉丝,我赶紧点开一看,居然是早就听过的《成都》。有点吃惊,还是没有想到他会把这首歌收入到新专辑里面,以为这首歌只会在现场演绎。

我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应该是将近一年前的样子,是小酒馆的现场,网上也只有这个版本。录音里有很多歌迷们的背景音,我记得当时前奏一起,就有人一脸懵逼地问旁边,表示自己没有听过。而直到赵雷第一次唱到“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的时候,小酒馆里面的歌迷才反应过来这首歌是特别送给他们送给成都的。那种瞬间爆发出的嘶吼和欢呼让我嫉妒,毕竟我没有能够亲自见证这个场景。后来这首歌又出现了录音棚的版本,声音清楚一些,也没有杂音,伴奏变成了钢琴,但我总觉得没有现场版的味道好,虽然现场版里的间奏的里有女歌迷大吼的“赵雷,我爱你”也被录了进去,有点破坏氛围,显得略有刺耳。而我也一直以为关于这首歌,又会和它的主人一样,经历各种流浪和选秀之后,依旧只属于一小部分幸运的人。

最先听赵雷的歌应该是《南方姑娘》,知晓的渠道我已经忘记了,但肯定跟我学吉他有关系。我把这首歌唱给我打小玩到大的哥们,证明研究生阶段学琴也是来得及的。这首歌实在太经典,惫懒如我,也迫切地去了解赵雷这个小伙。那个时候,大冰的鸡汤还没有流行,去西藏也都是在流浪。这个唱着民谣的小伙子却选择了参加《快乐男声》,抱着吉他去唱略显悲伤的《已是两条路上的人》。无论是人的气质还是歌的情感,都注定不属于那个年代那样的舞台。但他还是走得蛮远,也让人吼出了“赵雷不红,天理难容”那句名言。

第二首深深打动我的歌应该就是《画》了。值得骄傲的是我是在《中国新歌声》之前就知道这首歌,也已经学着不怎么连贯地小声弹唱了。幸运的是我又在电视机旁看了有他的那期《中国新歌声》,看着他穿着一套灰色牛仔衣,袖子帮着红丝带,搂着吉他上台。我一看是他,立刻激动了起来,给女朋友介绍。然后猜测他不会是要唱《画》吧。因为当时个人得最适合舞台的,也就是《画》了,毕竟《姐姐》和《南方姑娘》出得太早了一些。而前奏一响,我更加激动起来,给女朋友说这恰好就是我最近最喜欢的那首歌。依旧是那么孤寂的前奏,间奏清亮的笛声,优雅的歌词,包括后来进入的鼓点,以及最后一句轻轻的嘶叫,让人差点掉下泪来。

我当时在QQ空间里分享他站上《新歌声》的新闻,想让周围的朋友都注意有这么个优秀的歌手。而有一个也喜欢赵雷的朋友回复大概说“雷子小众也挺好的,浮躁的社会和群众配不上他”之类的,让人不太愉快。我不大习惯那种出于自身装逼的目的,而希望一个歌手去更小众一些。毕竟这样只会使得这个歌手越来越赚不到钱,进而影响创作,乃至消失在歌坛。遇到同好的兴奋就被三观迥异的失落代替,我们的友谊也和赵雷的综艺之旅一样,在不合拍中渐行渐远。

吉他谱少年锦时_少年锦时吉他谱_吉他弹唱少年锦时

之后大冰和张嘉佳开始流行,火了韩寒的《一个》和类似的“浅颓废”的故事。初一见,感觉到真挚而单纯的用力情感,看多了就有些莫名的腻歪和厌倦。当然,大冰的流行也给赵雷带来了些曝光度。他似乎还出现过大冰的演讲现场一次,唱了首歌,现场反应和他之前参与的综艺一样,略显平淡和一般。

再后来,赵雷的《南方姑娘》和《少年锦时》都被人在综艺节目上演绎,《三十岁的女人》也被谭维维这类有资源的歌手演唱(他自己还唱了个《三十岁的男人》,哈哈。)。那时我已经逐渐对他的发达见怪不怪了,直到最近这一首《成都》。

上个寒假去台湾的时候,正值岛内绿色抬头的情势。我正盼着一个人过去骑骑车,看看那边的风景和人文。其实风景倒是一般,我主要的目的就是怀念自己的童年,给情怀个交代。顺便也直观比对一下两岸文化变迁的感觉。当时,在涉及到大陆可供“情怀”的文化里,我就提到了赵雷。原文如下:

“毕竟我们这一代是听着任贤齐、周杰伦、SHE、五月天,看着康熙来了、锵锵三人行、读着余光中、柏杨,观看《一一》、《恋恋风尘》长大的。我们早年带着对财富、民主自由和人文的渴慕去艳羡香港和湾湾,YY着中国人也是可以富裕起来,也是能搞得起民主的政治制度,中华文化还是有追赶现代的希望的。情绪虽然屡屡被网络事件刺痛,但情结始终,让我借着冬季来看雨、我爱台妹和吹太平洋风的由头来到这里。可还是来晚了一点,忠孝东路踩点都没劲了,因为赵雷刚刚唱了玉林路终点的小酒馆,宋冬野的安河桥和李志那满是煤灰的郑州也都可以担得起另一种情绪的寄托。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连这些牵绊也没有,他们抛掉“统一”的政治理念或许要比湾湾如今抛弃工业化更为轻松。届时或硬起心肠用体量碾压,或修文德以来之。无论如何,打量对岸的眼光肯定没有我们如今那样复杂而柔和。”

当时提到的,也就是这首《成都》,我满怀骄傲。

为什么这个问题下方有很多回答都牵扯到自己对成都这座城市或是对发生在这里的爱情的诸多感想。不也就是因为,赵雷的这首《成都》提供给大家这样一种共鸣的载体和机会么。而所谓艺术的价值不也就在于此类共鸣的升华么?李白的月亮讲的是故乡,苏轼的月亮讲的是家人。千百年来,正是因为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文字,才让某些特殊情景在带给我们充沛的感情的同时,更带给我们一份超越历史的共鸣。我听见赵雷唱到“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时候”,有歌迷吼着“春熙路”和“吃火锅”。虽有共鸣,心里却还是有点难过。倒不是觉得此二者不适合代表成都,只是在那种的情境下,或许更有情感积淀和人文内涵的东西更适合用来呼应情感。可惜目前为止,这个城市在这方面还是稍稍欠缺了一些。

其实从古到今,描写成都的诗词也不少了,但大都湮没无闻。最著名的也就是那首讲武侯祠的吧。但那与其说是为了这个城市,不如说是怀念某个人。于是,情感依托还得是那句“花重锦官城”。虽然这一句暂时在景象上还没有引起过我的共鸣,但却不影响我为之骄傲,也是因为共鸣。之前的某年,范冰冰主演了一部《观音山》。拍摄地就在成都,据说还出现了成都七中。为了一份熟悉的共鸣,我早早买票,全程都在看是否有我熟悉的背景,几乎都忽略了剧情本身。前段时间的电影《全世界路过》,剧情和三观不论,但里面把重庆拍得那叫一个唯美。我想起之前去香港的时候,有人专门去重庆森林打卡,让我都产生了对重庆的嫉妒。是的,哪怕仅仅只是一栋楼的名字,都让我嫉妒——为什么没有我所在的城市出现呢?

我想,或许这个城市暂时刮不起温暖的“太平洋的风”,或许这个城市并没有很多车愿意为了故事而开双闪,也不需要诸如“第十大古都”之类的政策标榜,但一定需要有人去歌唱给大家庭。成都等待了很久,以前也有不少人唱过,但没有被大家所听到。可这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历史,又有那么别致的人文,是值得人们去歌唱的。

成都说要有光、被歌唱,然后出现了赵雷和他的《成都》。而今天,他们都火了。我不禁想着以后定然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赵雷,因为这首歌而对这个城市有特殊的情感,将会怀着某些好奇而憧憬的眼光打量这座城市,到这里来走走玉林路、打卡小酒馆,幻想着牵着某个人的手,再依依不舍地离开。而这座城市有恰好就是我们所在的城市。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让我觉得它将会被一直传颂,直到时间尽头。

感谢雷子、感谢《成都》。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