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刚来知乎,首答:

写下了这句:

“希望有一天,能用丁元英对《流浪者之歌》三个版本,那样贴切到位的眼光,去洞察毫厘⋯”

丁元英是怎样评价此曲?摘录一段台词:

丁元英说:“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淡了一丝虔诚。

以他们3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05年,第一次看到这评论,心头一震⋯

反复推敲,佩服不已。

用我所能及,去试图理解一下丁元英所说:

要对比这三个版本,如果只在网上音乐平台听,很难听出丁元英所说的含义,当时剧中的他,听的是原版CD⋯

恰好,我也有三个版本的头版CD。

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_二胡很好听

这版录音,某次和一位朋友对比,首乐章乐队的横空出世,一股悲壮之声扑面而来,朋友一下被震住。弗里德曼悲怆的琴声,乘着乐队破风之势,缓缓拉开吉普赛人的流浪故事序幕⋯转入第三乐章,诉说的悲愤不屈之情令人动容⋯快速流动的末乐章,在洒脱不羁的表面下,隐隐流露不甘的表情⋯

弗里德曼恰到好处的演绎,与乐队强大火力互争锋芒,适时又彼此配合⋯难怪这头版CD现值三千多元。

穆特要与上面版本的价格抗衡,一张不行,恰好我有四个不同地区压碟的无ifpi头版CD:

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_二胡很好听

法版:音场虚肥、小提琴结像大,像加了混响的感觉。

美版:干净了,层次感有了,但琴声稍紧硬。

日版:更干净,线条幼细,密度稍欠。

德版:比上面的三版高一个层次,乐队气势壮阔,层次分明,表情丰富⋯从这版更能听出丁元英所说的,"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后期环球压碟的,或各种"高格式"版本,比起这些头版,讯息量和平衡度差了一大截。

各大音乐下载平台,那是什么版本,就说不清了⋯

没有能充分记录演奏者原貌的头版唱片,没有一套能尽量还原录音细节、调整到位的音响,对比何从谈起?

LEO冯前辈在《春风风人》书中作序,引述作者郑延益一套貌不起眼的音响,重播小提琴声音的准确度,令人惊叹⋯音乐修养可以激发调音能力,而音响调整到位,能接触更多好录音⋯

那,丁元英说穆特在此曲中是“心到手不到”,

怎样理解?

在郑老《春风风人》,可见一斑:

二胡很好听_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

书中444页有:

最近慕特的一卷录像带上的所讲,似乎给予了答案,她说:“柴科夫斯基第二乐章的主题出现了大概4次,可是在第三次出现时,如果你不“作”些什么(Do Something),听起来就无味了!

我实在奇怪,以她的地位、修养,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可见她的老师没教过她。任何一首成功的曲子,如主题多次重复出现,它必然是由于曲子内在逻辑的需要;如果你真正感受到曲子的内容,每次出现的意义必然有所不同,演绎也就随之不同。切里比达赫说得好,音乐一定要“自然地发生”,“作”或发挥一下就是理智上想出来的造作。

近代小提琴家可以比较完整地演奏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却演绎不了一首《纪念》,原因就在此;一位独奏家真正的修养高低也就在此。难怪慕特拉舒伯特的《幻想曲》失败了,真可惜!因为其实我相当喜欢慕特演绎舒伯特的朝气。因此我想,这和她喜欢"现代派”音乐有关,因为要演好这种音乐仍是需要想的、“作”的。

看完上面这段话,再想起丁元英说: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汇。咱们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

“心到手到”,在切利比达克口中是“自然地发生”,而穆特,是她的"文化、阅历”指引她去“作”,令她“手不到”⋯

丁元英用“心到手没到”五个字,就高度总结了上面郑老百多字的含蓄解说,可以入选知乎的“一句话 快狠准”收藏夹了⋯

海菲兹的此曲录音,网上一般是这个封面:

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很好听_二胡好玩的曲子

其实上图是二版封面,首版是88年1月压碟,比二版早了5、6年,首版CD见下图:

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_二胡很好听

《春风风人》16页,也有提到:

从16岁卡内基厅登台开始,实际上海菲兹就成了小提琴界的霸主(除克莱斯勒外),至今整整70年,仍然无人与之争。他追求完美( Perfectionism),不但演奏,录唱片几乎从来不出丝毫差错,已经近乎“超人”( inhuman),而且也不允许别人出差错,因而导致一生,没听见过他有一个真正亲近的人(包括他的两位妻子和儿女)。

连好好先生,他的法兰克奏鸣曲合奏者鲁宾斯坦,谈及他的为人时,也大摇其头;他另一拍档,也是他的崇拜者,当世最杰出的中提琴家普里姆罗斯,也因被他指责音拉不准,及另一小事,被迫和他散伙。在台上,不管听众如何热烈鼓掌,他一次又一次地谢幕,却始终冷冰冰地一张脸孔,不肯显露一丝笑容,说:“听众是来听我演奏音乐的,不是来看我笑的。他要求最高的报酬,最优越的条件,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阿克赛罗德博士( Axelrod)为了给他写传记,反而搞到几乎打官司,后来总算和解了。他对人对事,是如此苛求,以致他的经理人蔡平( Chapin)说“他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高处不胜寒”,海菲茨就是这样孤独寂寞,终其一生。大概他唯一真正亲近的伴侣、知音,就是他的琴了。

有一次,在满意地演奏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拥抱在等候着的妻子,而是亲吻他的琴!

蔡平在旁边,看了为之目瞪口呆!也就是说,对海菲茨而言,除了他自己,就是琴、就是音乐,琴和音乐,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对这样的一个人,不能以常理衡量。因为他不但对人对事如此苛求,对他自己更是苛求。

各位看完上面这段,如果没有看过原书,不要以为郑老是在黑海菲兹,这只是如实观照,书中其他文章处处可见,郑老是海菲兹"粉"⋯

海菲兹的“手”,郑老所说是“超人”之手,“手到”易如反掌,海菲兹16岁开始到录音时的50岁,几十年霸主的心,要表达吉普赛人,那漂泊、屈辱的生活,那悲愤、悲壮、悲怆之情,有点难度⋯丁元英口中,海菲兹在此曲中“手到心不到”,内涵于此。

上图录音时间1951年,50岁的海菲兹,声音工整无可挑剔,但“匠气”的气息越发明显⋯反而是下图1937年在EMI的同曲录音,36岁的他声音更自然,我更喜欢这版的演绎⋯可惜早期炒豆单声道录音,录音质量没法和弗雷德曼的对比:

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很好听_二胡好玩的曲子

Biddulph 公司发行过不少,海飞兹二、三十岁时的录音,弓弦细节清晰可辨,噪音在可以接受的水平。是海飞兹单声道录音里,我的至爱。

在立体声录音里,海菲兹有两曲,无论录音质量和演绎,都占非常重要的份量,分别是苏格兰幻想曲和西贝柳丝小协,值得珍藏:

二胡很好听_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

至于帕尔曼,书中也有提及⋯在世的小提琴家里,帕尔曼占重要的地位,但要与一众离世的前辈相提并论,每曲仍有差距⋯不,有一曲是属于他的,下面这CD《辛德勒的名单》的首曲:

二胡好玩的曲子_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很好听

下面这版CD,帕尔曼《流浪者之歌》的演绎,

我认真听过一次,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二胡很好听_在哪能买到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好玩的曲子

丁元英深知"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要不是被冯世杰所迫,小丹看着⋯不会有开头的这翻说法。若有人从他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没有看透原著,断章取义地拆解丁元英的话,必然会引起误会⋯

而郑老精深的艺术见地,情趣似谈心的文笔,从多角度有理有据分析,为更好地理解丁元英的说法打下基础,读后令人困惑渐解、疑虑尽消⋯

(本文图片出自 @一叶 收藏实拍)

本文收录于:

及: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