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黄桥乐器博览馆,整个建筑呈小提琴形状,这里是目前全国藏品最多的乐器主题博览馆。博览馆设有三大展厅,分别是西洋乐器展厅、中国民族乐器展厅、中外提琴文化及作品展厅。

博览馆一楼是西洋乐器展厅,厅内有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小号、手风琴、口琴等西洋乐器;二楼是中国民族乐器展厅,珍藏了来自河北、天津、新疆、河南、扬州、无锡等地的民族特色乐器,有 " 敦煌 " 系列乐器、各种胡琴类乐器、弹拨类乐器,笙、箫、笛、唢呐、葫芦丝等吹管类乐器。

△ 来自黄桥镇新制作的小提琴

到了三楼,主角小提琴登场,这里是中外提琴文化及作品展厅。从这个展馆中,我们可以一窥为何一个苏中小镇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小提琴出口地。

1963 年,有三名上海提琴厂的工人分流回乡到黄桥镇,在溪桥综合厂内增加了小型乐器配件车间,为上海乐器厂加工琴头和弓杆。1971 年正式成立社办集体企业溪桥公社乐器厂。渐渐地,当地老乡开始跟着琴厂工人学削琴头,做些制琴的基础手工活补贴家用,这也成为黄桥小提琴产业的起步阶段。

1996 年,凤灵集团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成立泰兴凤灵乐器有限公司,中外合作一下子打通了销售渠道,在生产规模巅峰,凤灵有多达 1100 多名员工,年产 30 多万把小提琴,一半的产量销往欧美。

△ 黄桥镇上世纪 80 年代首批出口的小提琴

在馆内,一把 80 年代的小提琴引人注目,这是黄桥镇首批出口的小提琴。江苏工匠、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提琴制作师徐小峰介绍,这把琴有 208 道工序,那个年代都是手工完成,出口到北美地区,价格在 10 美元左右。" 现在我们已经把工序精简到 197 道,一天能生产 600 把小提琴,效率大大提高。"

△ 江苏工匠徐小峰正在查看小提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黄桥镇共有 230 余家制琴,以及提琴配件、包装、印刷、制造油漆和机器模具的相关配套企业。在黄桥镇 20 多万人口中,有 3 万多人从事制琴行业,每年小提琴产量达 95 万,占全国总产量的 70%,全球市场的 30%。

△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守护穿越千年的琴声

胡琴艺术是国之瑰宝,民之骄傲。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胡琴的演奏艺术至今已绵延千年。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位于徐州云龙公园,2011 年开馆,这座占地面积 20 余亩的博物馆,展馆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里面收藏着百余把名家胡琴。博物馆内时不时传来悠扬的胡琴声,琴声穿越千年,时而激越洒脱,时而温柔舒缓,仿佛道尽人生百态。

△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二胡

胡琴源于民间,很容易被民众接受并传播,胡琴名称的正式问世约在宋元间。在明清之际,胡琴广泛应用于戏曲及民间丝竹乐队。而胡琴艺术在现代社会 " 登堂入室 ",是最近一百年。在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你可以了解到胡琴的前世今生。从胡琴的历史发展,到各种形态的 " 胡琴家族 ",再到著名胡琴艺术家们的生平介绍,这座博物馆给了人们永久欣赏和了解胡琴的机会。

△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内的阿炳雕像

阿炳(华彦钧)是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在博物馆中,还可以听到他演奏的二胡曲,感受他的技艺之高超。除了阿炳,谈到中国胡琴,不得不提到刘天华。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馆长权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刘天华是江阴人,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民族乐器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整理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还用五线谱和工尺谱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

馆内还收藏了不少老照片,从敦煌榆林石窟壁画胡琴乐图到明代的《麟堂秋艳图》,再到上海滑稽戏的表演图,从这些老照片中依稀可以辨别出,悠悠的琴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戏曲、民间俗曲的日益繁盛,胡琴作为伴奏乐器也逐步被普遍使用,到了 20 世纪初,不同形制、不同音色的胡琴已达数十种。从那时开始,在刘天华的开拓下,胡琴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百年间,曲目从最初的 " 十大名曲 " 逐渐增加到几十首、几百首乃至上千首。

同样很精彩的展览是馆内的名琴荟萃篇章,现在馆内收藏了百余把胡琴,它们来自胡琴同好,有著名演奏家幼时学习的琴,也有胡琴改革的特制琴等。各种琴整齐排放在玻璃展柜中,有二胡、板胡、雷琴、坠胡、京胡等,种类繁多。为何这座博物馆能落地徐州?权胜表示,多年来,徐州市同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二胡学会组织举办了多届国际胡琴艺术节,带领着胡琴奏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用胡琴与世界对话,增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现在,博物馆已经是徐州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徐州高等院校大学生民乐教学实践基地,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胡琴这门艺术,让琴声传播更远。

通讯员 沈凯 现代快报 + 记者 毛晓华 陈敏 马壮壮 见习记者 郑阳 文 / 摄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