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看到这个问题我很感动,这可能是知乎唯一一篇谈论和我本人有关话题的问题,作为我存在过的证据,意义非凡。

一个“声乐”和“唱功”话题下的过气争议性人物,如果不能成为传说(事实上在声音技术这个领域,向来是谁也不服谁的,成为传说几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那么努力变成Loved or hated是一条性价比非常高的路。很幸运我顺利而又意外地走上了这条路。

首先选择性地cue一下最高赞回答。最高赞回答作为一个业余音乐剧爱好者,表示想要打死本人。

我问了下认识的法律顾问,他告诉我杀人倾向不能作为判罪依据,我失望而归。

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大致探讨下这问题。

什么是百老汇唱法?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应该是这种:

【【2012全英经典音乐奖】歌剧魅影选段 - Sierra Boggess & Ramin Karimloo-哔哩哔哩】 b23.tv/TKbuOmT

像拉面这样唱腔规整、端庄而厚重,极度注重表现力和感染力,听起来和陈奕迅似乎直接关系不大。OK,那么来听一下最近我比较喜欢的一位Broadway歌手Jeremy Jordan:

【【七幕人生】Jeremy Jordan在Miscast 2018演唱音乐剧《Waitress》中歌曲《She Used to Be Mine》-哔哩哔哩】 b23.tv/qzDOm0H

有些同学可能会比较纳闷,这不就是流行歌手吗?你确定这是百老汇歌手?

事实上,前两年我在欧洲出差有幸聆听了《冰雪奇缘》的音乐剧现场,惊讶地发现以前遍地开花的“印象型”音乐剧唱腔在演出中变得非常稀少。后来在油管上被大数据照顾后又见识了很多近些年大火的音乐剧片段,也逐渐印证了音乐剧越来越趋于流行化这个猜测。

我问过一位很爱看各种演出的外国友人:“Anything different between today's theatre music and the olddays'?”

他的回答是“Yes but why?”

“Broadway is known as Jazz like music form somewhat,but actually not true. If true,It could die before it changes.”

换句话说,百老汇唱法如果存在,那么一定不是一种固定的演唱形式,不然现在当红的很多百老汇歌手都应该被打死。

那么,如果一定要定义百老汇唱法,该怎么办呢?

更年少之时,我出国留学,有幸选择了J.A Estill大神的前同事E教授(由于E教授名字实在是太长了,难以拼出来,索性就省略了)的“Voice Science”作为选修课,E教授极其推崇已经过世的Estill。他认为Estill在声乐系统上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剧场音乐在演唱技术上的发展方向。

不同于大家都在学习的SLS(通过混声的等级将声音分为M0-M3,M0作为说话时的近乎全真声状态,M3作为类似哨音一类比较极端的音域),Estill J将演唱时声音的状态分为六种形态,我现在还记得的有说话、假声、咽音(twang,不是pharyngeal)和Belt四种。事实上,发明Belt的人正是J老师,这也是我尤其钟爱Belt技术强悍的歌手的出发点。

剧院出身的J老师并没有剧院派常见的目中无人,她将Belt技术连带打包自己的多个训练结构(她称自己的训练方式为structure)推广到了Classical和Pop等多个领域,针对Belt的声音形态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并创立了著名的EVT训练系统(似乎中国是有这个声乐机构的相关宣传的,欢迎有钱人给我科普下教学质量如何)。

Estill无愧为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声乐教练之一(甚至我认为可以去掉之一)。

E教授私下里告诉我们,他认为只有经历过类似EVT训练的歌手,在他这里才能被称为剧场歌手,SLS和其他体系出来的都是旁门左道。

这话换成别人说出来是要杀头的,所以我也只能笑着点头。而且他还强调

“He must belt,but not only belt.”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好的剧场男歌手是一定要能Belt的,但同时技术必须全面。整个华语乐坛够得上这个标准的歌手极其稀少(我甚至无法马上想出三个人),而陈奕迅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陈奕迅的确在英国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他也承认过自己曾经唱过tenor。我还找到了两个有些奇怪的视频:

【「搬运」当陈奕迅清唱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哔哩哔哩】 b23.tv/1y26Id7

【【4K60FPS】陈奕迅&杨千嬅《Ich Liebe Dich+缠绵游戏》“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哔哩哔哩】 b23.tv/NkKKDTJ

依照普罗大众对“歌神”的一贯高要求,陈奕迅的第一个唱段很难达到合格的水准。但很奇怪的是,作为“tenor”出身的陈奕迅,声音似乎并不是那么tenor。我后来了解到,早在八九十年代很多欧美年轻人们便不愿意接受传统的Bel Canto教学了,他们更想像Tim Curry那样(事实上《洛基恐怖秀》也是先锋舞台剧的代表作,甚至已经成为了百老汇的固定年货,其中不同演员的唱法差别之大就算是《同一首歌》也不见得比得过),在舞台上或者银幕前唱一些更流行化的东西,这也是泛化声乐教学(即不再注重训练某种唱法或形式,而是提供通用的训练方法,例如SLS)兴起的社会性条件。结合陈奕迅来自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香港这个事件基础,他很可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那一批追求流行品味的业余剧院先锋歌手之一,这也是我将其唱法定义为“先锋百老汇”的出发点。

这批被我定义为“先锋歌手”的剧场弄潮儿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演唱流行化,表达戏剧化,能唱很多非母语的上古唱段(因为时代原因,会被迫学唱)。当时我还查过资料,发现竟然有记载Michael Bolton也曾一时技痒翻唱了很多上古唱段,资料里还对他的几个升A高音大加赞赏,让我十分好奇到底是那一张唱片,可惜并没有立刻找到,成为了一个遗憾。

我还找到了陈奕迅的一个翻唱:

【超好听!陈奕迅-《七友》/改编自梁汉文的七友。超好听的改编。-哔哩哔哩】 b23.tv/LSJGB4T

这个翻唱就非常符合《She used to be mine》(《女招待》著名唱段)那种情感强烈的现代流行音乐剧风格,对陈奕迅这种用哭腔都十分谨慎的歌手来说,放弃一贯的叙事式表达而故意放大情绪还是不多见。看了下评论区,发现竟然是广播剧。

8090年代就拿过证书,上过舞台,唱过tenor,陈奕迅可以算是国内的老OG了。

夜深了,我想说的可能也就这么多了。这算是我突然回归知乎后送给还在关注我的朋友们的一个礼物。由于很多事件都发生在很久之前,且都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在回忆,其中可能包含一些错误信息,欢迎指正。

至于我得出得一些结论,还是那句话,这是我基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判断,不存在正不正确权不权威,只存在有没有意思有没有趣味。大多数问我“谁和谁唱功更好”这样问题的朋友,他们想得到的并不是真理或者条规,而只是华仔自私的判断,所以请不要把我当成考研大纲或者发改委,毕竟我说的话不会影响油粮价格。

以上。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