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刚好这这三个乐器都学过。这三种乐器的学习曲线不同,风格也不同,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喜好。

年少时学的笛子,那时候虽然也听过箫,但觉得箫声过于平淡,沉醉于其笛膜震动带来的灵动鲜明音色,在合奏中永远是最耀眼的明珠,无愧民乐之魂。这几个乐器里,笛子应该是最容易上手的,拿上就能出声,稍微熟悉一下指法就能吹出简单的曲子;但也是技巧最多,最难精通的,越学到后面越难,需要气、唇、舌、指灵活配合,到后期难到哭。学到后来,觉得笛曲中炫技的成分太多,反而失掉了曲子本身的美感,或许是我学艺不精吧,觉得后面的曲子太过强调技巧,反而失掉了韵味,就像一副精美的刺绣,每一个细节都很精致,但是组合到一起反而太过繁复。笛子的感觉像极了初入社会的少年,棱角分明,光芒耀眼,走到哪里都占据C位。音乐风格上,笛曲相对另外两个乐器要接地气的多,以民间音乐为主,代表曲目《姑苏行》、《春到湘江》、《扬鞭催马运粮忙》、《鹧鸪飞》等,欣赏门槛低,老少咸宜。

随着年岁渐长,渐渐地不再喜欢过于明艳轻快的笛子,喜欢上了更加沉稳内敛的声音。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场琴箫合奏音乐会,惊为天人,但当时的注意力都在箫上,沉醉于箫声的古朴韵味。箫上手相对困难一点,需要一番努力才能吹响,但在后续进阶的技巧上相对笛子要少的多,没有繁复的技巧,更注重气息的控制,更讲求韵味。箫声温润如玉,大巧不工,在气息的细微变化中表达情绪。初看它并不耀眼,甚至有些平淡,但细看才发现其丰富的韵味。音乐风格上,作为少数几个能和古琴合奏的乐器,箫曲更接近文人音乐,代表曲目《凤凰台上忆吹箫》、《忆故人》、《碧涧流泉》、《苏武牧羊》等,充满了书卷气息,很多都是古琴曲演变而来,没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很难理解。箫的感觉,就像一箫一剑走江湖的箫剑,充满侠气,内涵丰富,随心而为,不讨好。当然,从欣赏难度上,箫曲既有与古琴结合的阳春白雪,又有由笛曲移植的民乐曲目,且音乐连续,即使不能完全理解曲艺,至少也能听出幽婉动听如泣如诉之感。

而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之魂,要阳春白雪的多。古琴入门比笛箫难的多,左右手指法多,技巧虽然没有后期的笛子多,但细节也不少。从开始学习,到能弹出简单的曲子,至少半年。而且左手的按按弦过弦相当伤手,需要慢慢磨出茧子,限制了每天的练习时间。但是后期进阶的技巧要比笛子简单一些,也没有笛子那么变态的手速要求。但古琴难在对曲子的欣赏和理解。古琴曲大多没有明显的节奏和旋律,意境悠远,指法变化多端,相对于每个音对应指法固定的笛箫来说,记谱困难得多,而且学会的曲子很容易忘。。。音乐风格上,古琴曲绝对曲高和寡,极为高冷,代表曲目《流水》、《高山》、《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酒狂》、《渔樵问答》、《凤求凰》、《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等,历史悠久,每一首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又不像别的乐器旋律性那么强,没有一定的人文修养真的欣赏不来。其他乐器都是想方设法增大音量让更多人听到,而古琴是在上面通过种种工艺减小音量,本身音量就极小(甚至低于说话声),且古琴最大的特色在于按音的韵味(左手按住琴弦在琴弦振动过程中移动左手位置改变音色),这种音色的细微变化,只有在及其安静的情况下才能觉察。因此,有古琴悦己的说法。学古琴之后每逢遇到别人说“弹一个听听”,感觉就像妙玉遇上了刘姥姥,只想弹给懂的人听,对于只喜欢废宅快乐水的普罗大众,何必浪费了好茶好水,反正连什么茶都分不出来的人,又怎能体会梅花雪、雨水、井水的差别呢... 学习古琴,技术技巧只是冰山一角,难的是其背后承载的整个古代文人精神。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