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我更倾向于问为什么古典吉他这么小众。

历史上来看,琉特琴和巴洛克鲁特琴在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晚期(15-18世纪上半叶)是十分兴盛的,原因是便于携带,并且顺应了当时意法英等国家流行的歌曲伴奏,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尚松,牧歌,琉特琴歌曲等。此外它还是通奏低音的重要乐器。此时的独奏作品相比伴奏作品在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至少今天挖掘就来的独奏作品不多)。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管弦乐队编制的丰富,交响曲逐步形成;钢琴也逐步出现了贴近现代钢琴的pianoforte;弦乐四重奏形成,且音量更大;通奏低音被取代;更重要的是观众品味的改变等等客观原因使拨弦乐器开始落寞,音量小,音域窄的特点成为硬伤。此时出现的罗曼吉他成为了贵族的娱乐,所以索尔同志曾写过不少献给白富美小姐姐的小乐曲。到了19世纪,不得不说,古典吉他(托雷斯吉他)的出现又让吉他小火了一把~除了泰雷加等擅长表现吉他歌唱性和音色变化的作品外,还有梅尔兹,曼弘等真正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加上后来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和巴里奥斯,泰代斯科等等~不过这还得感谢柳贝特那一代人,特别是塞戈维亚,他的贡献懂的都懂。问题出在20世纪,这时有罗德里戈,布劳威尔等,但是尴尬的是,作曲界开始玩表现主义无调性,各国的民族音乐充分发展,加上二战后英美流行音乐的快速扩张以及对日本的影响,电子音乐逐步流行,新音色层出不穷,人们把以前流行的音乐冠以艺术音乐,束之高阁。古典吉他缺少了时代性作曲家和顶尖的作曲家(勋伯格,梅西安,施托克豪森,巴托克等大佬们)交流合作,美国的电影音乐,音乐剧音乐等又忽略了古典吉他,所以其实到今天在欧美,古典吉他也是小众的。

在中国呢~改革开放以前的事就不聊了…还是懂的都懂。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还得是因为来自港台的歌曲,后来的大陆校园民谣等等,那阵大院或街道的“队伍”用弹吉他pk,赢了的有种“今晚全场赵公子买单”的感觉。中国近代古典吉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这批赵公子们起步的。当然还有时代性人物,北边的陈志,李志伟,南边的吴子彪,闵元提等老先生功不可没。但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60后到80后这两代人,大部分都觉得吉他就是弹唱,古典吉他则少有问津。

21世纪了~信息时代了,乐谱视频满天飞,古典吉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可是~上手难,要求多,具备真正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还不完善,社会性活动,政府性奖励都没怎么跟上,央视13频道下午的新闻提一句古典吉他让圈内人疯狂转发好几年,怎比得上钢琴,小提,二胡,古筝那些“大专业”。

但是,我相信,春天就要来了!古典吉他本就不是为大音乐厅而生的,她本就是三五好友聚会或安静下来自己沉淀时候的好乐器。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那么我相信在这个人们都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的年代,除了抖音微信外,总会有一大批人愿意做一些安静的事,那么我相信,那些爱看书,喝茶,冥想的80.90.00后,会越来越关注古典吉他。至于如何让他们关注,那就要看现在的吉他老师们的智慧了!

拙见,欢迎讨论,拒绝杠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