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首先,不管什么曲目,最核心的是完成度。空谈自己弹哪首(很牛的曲目)不足以说明问题,毕竟是驴是马牵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所以千万不要在曲目选择上抱有侥幸心理。很多考学或者比赛的孩子就进入了这个误区,以为自己弹一首超难的曲子足以“震撼”到评委老师——有经验的老师,弹成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从这孩子上台到弹前面几个音就知道这孩子的实际水平。最终这样的孩子选了一首超过自身能力的曲目最后弹成车祸现场……又说远了,在此再强调一下千万不要沉迷于乐曲的难度而忽视你自身的完成度——毕竟这是两码事,不能划等号。

有此可推知,一首优美精炼的钢琴小品,如果用心设计多方推敲,也能锤炼成一首保留曲目。毕竟好听才是重要的,磕磕巴巴、忽快忽慢、错音频出……这种hold不住的大曲子,还是先关上门自己多琢磨琢磨。如果举郎朗的例子也许大家更释然,他也弹《致爱丽丝》呀,他也弹《欢乐的牧童》呀(这首曲子真的,朗朗总算给我“洗耳朵”了,太多学生弹的经典曲目,反而容易“被毁”,因为弹得好的太少了……),但是他弹出来的是不是很不一样?还举一个例子,世界级的金牌教练但昭义老师,培养过李云迪、陈萨等世界级的钢琴家,他也说过,弹好一首精美的小品(他当时举例的曲目是入门级别的),也能在音乐沙龙里出彩,正好引出我下面要讲的一点——

合适与否的问题。比如在某些特定场合针对特定人群,更适合用什么样的乐曲来表现——而不是强行“抢戏”。之前朋友的孩子来我家玩,才两岁不到的小男孩,弹优美欢快的曲目还挺开心,然后鬼使神差地,我换了一首从低音区开始的,很厚重低沉压抑引子的曲子……还没等我弹完这个和弦,小男孩哇地哭了起来……所以,有时候还得考虑受众,毕竟题主要让受众觉得“不是死练琴而是玩儿音乐”的嘛。

最后说到“玩儿音乐”突然想到音乐风格的话题。之前我说的都是古典音乐的范畴。如果真能把爵士钢琴学透,把流行音乐和声套路和织体弄透彻,并且能在手上实践,那肯定也是“会玩儿音乐”——当然也存在完成度的问题,有些人误把爵士弹成一抽一抽的小附点节奏就以为是爵士以为是swing了,真的反而很搞笑滑稽……

所以还是踏踏实实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保留曲目,再在此基础上往更高级别精进。

当然能听出一二的不多,大多听个热闹,

但万一碰到能听出一二的人呢?岂不是糗大了,

所以不要抱侥幸心理。

所以不是什么曲子让大家觉得会玩儿音乐,不是What的问题,核心是How(怎么弹)的问题,其次是 who & where 受众和场合的问题。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