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期中复习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期末复习

其他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教学大纲 |相关下载|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器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 副教授

第七讲民族管弦乐

—《喜洋洋》、《花好月圆》

一、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中国管弦乐,无论从乐队形式,还是音乐风格,均已成为世界艺术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就其数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族器乐乐器法和配器法。乐器法和配器法是音乐创作中、特别是乐队作品的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该理论为作曲家提供有关乐器性能、表现能力、演奏技巧、音色音域、以及声部编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作曲家在创作中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这些乐器的潜能。中国传统音乐在乐调理论和律学理论上是很丰富的,但在乐队的配器法上却无一套完整的理论,特别是在支声、复调和和声上并无相应的理论,致使在创作中无理论根据,以至有些早期作品,在乐队的配器上往往不能给人理想的效果。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的音乐家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按照西方交响乐队编制所组成的中国民族乐队形成以后,创作中应用西方音乐理论便成为了必走的路程。然而,中国民族乐器在演奏方法和音响上与西方乐器有不同的特点,研究出一套适合于中国乐器的乐器法和配器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音乐家们不断地在此方面总结经验,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一套理论。胡灯跳所著《民族管弦乐法》一书即是该理论的代表。

第二、至今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以前,民族器乐作曲主要是民族器乐的演奏家们自行的,专业的作曲家们很少顾及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随着民族乐器在型制上的完善和表现性能上的提高,中国乐器同样可为作曲家们提供表现乐思的手段。许多作曲家利用民族乐器进行自己的创作,而且,作为中国的作曲家,他们同样对自己民族的音乐有着特殊的喜爱,并理解自己所肩负的为促进民族音乐发展所应尽的职责。所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曾参与民族管弦乐曲的创作。由于这些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使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挖掘乐器潜能、提高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上专业作曲家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许多优秀作品也出自于他们之手。在这些作曲家之中,有的一生从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刘文金、彭修文、秦鹏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曲家。

第三、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些曲目的出现经过了由改编到创作的过程。早期,音乐家们主要是根据已有的一些优秀曲目进行改编。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改编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柳尧章等人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聂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也属于这类的改编乐曲。建国以后,由于演出的需要,这类改编曲出现的就更多了。许多优秀的器乐独奏曲、各地方乐种中的合奏曲、以及外国的优秀通俗的乐曲被改编成了这种新型乐队的合奏曲。如上海民族乐团根据苏南吹打乐曲改编的《将军令》、李民雄根据浙东锣鼓改编的《闹元宵》、刘文金根据冼星海的管弦乐《中国狂想曲》改编的《下山虎》、朱践耳根据自己的电影作品改编的《翻身的日子》,王铭根据琵琶曲改编的《霸王卸甲》等。其中,著名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改编的数首乐曲成为了优秀的版本,全国流行。如他根据刘铁山、茅沅的管弦乐改编的《瑶族舞曲》、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步步高》、根据任光和聂耳的作品重新配器的《彩云追月》、根据黄贻钧的同名管弦乐改编的《花好月圆》、根据琵琶曲改编的《月儿高》、根据京剧样板戏唱段改编的《乱云飞》、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除此之外,他还改编了多首外国音乐作品。其中有的是根据欧洲古典音乐作品改编而成的。如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还有的是根据各国流行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如罗马尼亚的《霍拉舞曲》、《美丽的梭罗河》、《达姆,达姆》和日本的《伐木歌》等。民族音乐家秦鹏章也曾在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改编的版本《春江花月夜》独具特色。另外,他的《十面埋伏》、《金蛇狂舞》、《春节组曲》(根据李焕之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瑶族舞曲》等改编曲也是民族器乐曲中的精品。

创作乐曲是民族器乐曲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类创作乐曲中,也经过了一个由简单的小型乐曲,到复杂的大型乐曲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小型乐曲,往往具有一定的地方风格,乐曲优美、动听,但结构简单,往往是借用民间音乐曲调进行的再创作。在这类作品中,最流行的有任光和聂耳的《彩云追月》、刘明源的《喜洋洋》、马光陆的《新春乐》、顾冠仁的《京调》、臧东升等人的《迎亲人》、等。在大型的乐曲中包括了管弦乐合奏和协奏两种类型。这类乐曲往往乐队编制较大,乐曲结构较复杂。六、七十年代创作出的这种类型的乐曲有刘守义、杨继武的《欢庆胜利》(唢呐协奏曲)、董洪德、赵行如的《旭日东升》(管弦乐)、马圣龙、顾冠仁的《东海渔歌》(管弦乐)、彭修文、蔡惠泉的的《丰收锣鼓》(管弦乐)、李民雄的《夺丰收》(管弦乐)、赵行如等人的《水库凯歌》(管弦乐)、葛礼道、尹开先的《社庆》(管弦乐)、吴祖强等人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琵琶协奏曲)、张晓峰的《琵琶行》(琵琶协奏曲)、徐景新等人的《大江东去》(古琴与乐队)、《山河行》(民族管弦乐)、等等。八十年代创作的这类作品结构更加复杂,大多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代表着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水平。如刘文金的《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陈钢的《杨贵妃》(古筝协奏曲)、何占豪的《孔雀东南飞》(箜篌协奏曲)、《伊犁河畔》(管弦乐)、张晓峰、朱晓谷的《新婚别》(二胡叙事曲)、南维德等人的《走西口》(笛子协奏曲)、顾冠仁的《花木兰》(琵琶协奏曲)、李焕之的《汨罗江幻想曲》(古筝与民族乐队)、朱舟、俞抒、高为杰的《蜀宫夜宴》(管弦乐),阎惠昌的《水之声》(管弦乐),饶余燕的《骊上吟》(管弦乐),等等。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批年轻的作曲家。他们受到了西方当代音乐思潮的影响,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上应用当代新的作曲技术,创作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听众较少,但却体现了一种时代的潮流,特别是怎样用当代的作曲技术来创作民族器乐作品做了有意的尝试。这类作品有: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谭盾的《西北组曲》、瞿小松的《神曲》(为民族吹管乐而作)、郭文景的《滇西土风》、唐建平的《厚土》、《民族管弦乐幻想曲:天人》,等等。

二、两首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喜洋洋》和《花好月圆》

1、《喜洋洋》

(1)《喜洋洋》的作曲家

《喜洋洋》是民族音乐家刘明沅先生在1958年创作的一首乐曲。刘明沅,天津人,生于1931年,卒于1996。我国著名的板胡演奏家。他自幼与父亲学习板胡,1952年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前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录用为板胡演奏员。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器乐比赛金奖。1982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担任器乐系副主任。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刘明沅先生创作并亲自演奏了多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喜洋洋》、《幸福年》、《牧民归来》、《河南小曲》、《秦腔牌子曲》、《大起板》,等。他出访过数十个国家,演奏和传播中国音乐。他还在板胡的乐器改革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研制出了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使板胡具有了多音区的功能。他意识到了中国乐器中缺乏中音乐器之不足,为此,他努力挖掘中胡的作用,不但自己演奏中胡,还为中胡创作乐曲(如中胡曲《草原上》),为中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喜洋洋》的音乐分析

《喜洋洋》全曲共分三段,是作曲家借用了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原则而创作的,使乐曲结构形成了单三部曲式的特点。第一部分A段为跳跃性的快板乐章。共含四个乐句,每个乐句为四小节。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只在第四小节上有所变化);第三乐句的后半部分与第四乐句在旋律上是联为一体的,第三、四乐句是对第一、二乐句的一个总结和综合。

在乐队的编配上,作者应用了两个笛子的三度重叠及反复时在演奏上的加花处理,

如原型为:

变体为:

改编后使轻快活波的特点更为突出,增加了欢乐的情绪。

第二部分B段是一个抒情的乐章。全曲共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中应用了切分节奏,落音为徵;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没有出现切分音,但落音与第一乐句相一致,有对第一乐句承接的意味;第三乐句中出现了清角音,而且是出现在句尾处,造成了不稳定的感觉;第四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的前两小节,最后落在宫音上,具有明显的合的意味。所以,四个乐句间的关系为起、承、转、合。并在旋律音调和情绪上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谱例:《喜洋洋》的B段

好听的二胡独奏曲和通俗歌曲_好听通俗二胡曲歌曲有哪些_好听的二胡曲通俗歌曲

在配器上,该段旋律可以用不同乐器作为主奏,轮流进行,每件乐器可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用此方法使音乐得以变化,而木鱼则以规整的节奏衬托曲调,乐曲优美动听。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整个乐曲的结构图示为:

《喜洋洋》的曲式结构图示:

好听的二胡独奏曲和通俗歌曲_好听的二胡曲通俗歌曲_好听通俗二胡曲歌曲有哪些

2、《花好月圆》

(1)《花好月圆》的作曲家

《花好月圆》原曲是由黄贻钧创作的一首同名管弦乐曲。后经彭修文改编成为了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黄贻钧,指挥家,1915年出生于苏州。从小学习中外乐器及中国戏曲的演唱,后师从黄自学习作曲。1937年入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号、大提琴和中提琴演奏。1941年毕业。之后,与德国音乐家弗兰克尔(W.Frankel)学习作曲和指挥。从1938年开始,至1950年,他在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中任小号和圆号演奏员;从1950年开始,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1956年任该团团长;1979年又任该团首席指挥;1985年任该团名誉团长。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第三、第四届的常务理事和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他还出访过许多国家,并指挥过许多国家的交响乐团,其中包括芬兰的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西柏林爱乐乐团,等。除了演奏和指挥外,他还作有一些作品。如电影《鸡毛信》和话剧《关汉卿》的配乐。而他的管弦乐曲《花好月圆》已成为了最流行的乐曲之一。

彭修文,指挥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湖北武汉人,生于1931年。他从小学习民族器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949年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次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1952年调到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任指挥和作曲,1981年任香港中乐团客座指挥,1983年任广播艺术团民乐团团长。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他曾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成为了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他在指挥和训练中国民族乐队上独具匠心,并率团到许多国家访问演出。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乐团。无论在演奏技巧上、音响平衡上、表现的准确性上都有较高的水准,是我国最高水平的民族乐团之一,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曾获金质奖章。

(2)《花好月圆》音乐分析

《花好月圆》轻盈、欢快,通俗易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乐首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便以热烈的快板展示了一种节日的气氛。在这具有引子性质的四小节之后,乐曲进入了A段的主题陈述。该主题柔和、轻盈。长度只有八小节,分四个乐句(两小节一个乐句)。结构非常规整,用笛子音色主奏,最后停在徵音上。第九至第十六小节是前八小节的高八度的变化重复,演奏中用了高胡和二胡音色,最后停在了宫音上。

B段是一个更加活波欢快并赋予跳跃性的主题。它先用扬琴和秦琴音色,弹拨乐器的特性给予音乐以很强的动力感。

谱例:

好听的二胡独奏曲和通俗歌曲_好听的二胡曲通俗歌曲_好听通俗二胡曲歌曲有哪些

四小节之后,该主题移到了笛子、二胡和高胡音色上做变化重复。最后停在了宫音上,强调了乐句间角音与宫音的对比。紧接着,音乐中出现了一个切分的“降b”,这是一个过度音,乐曲由此转入了下属调(由G调转入了C调,仍以G调记谱)。这时,出现了八小节的用低音乐器演奏的旋律。该旋律跳跃感很强,具有舞蹈性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百花丛中尽情欢舞的场面。

谱例:

B段结束后反复到A段做重复演奏。

再现部分是对A段旋律做加花变奏,全部变成十六分音符,并加快速度,使音乐往前推进。最后,用了两个小节的短小乐句,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谱例6《花好月圆》结构图示:

好听的二胡独奏曲和通俗歌曲_好听通俗二胡曲歌曲有哪些_好听的二胡曲通俗歌曲

注释:

1、有关中国古代乐器,参考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乐社的情况,参看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本课要领:讲解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以及两首最流行的乐曲的创作背景、结构特征和艺术特性等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