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晚期创作,他把它献给了年轻时的好友——大提琴家弗兰肖梅。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首普通的题献之作,曲中却暗藏着肖邦最为灰暗的心境。乐曲写于1846-47年间,这时的他结束了最后一段恋情。他离开乔治桑已近一年光景,但显然还没从回忆中走出来。十年的爱情不算短暂,但留给肖邦却是太多的感伤。在乐曲问世之前他写下了一首船歌,那悠悠的浪漫中荡漾着如幻温情和淡淡苦涩,而在大提琴奏鸣曲中他更加迷乱和颓荒。首乐章的哀叹漫长无序,谐谑曲纠结着残断碎影和难以自拔的思念;慢板是暮色中的诀别;终曲看似振奋,实际上却是烦愤的宣泄。肖邦大概是把诺昂庄园最后一段日子中矛盾四起的记忆泼洒在了这个乐章之中。音乐首次使钢琴处于陪衬位置,复杂的心声则全由大提琴独自倾吐。当面对这部奏鸣曲时,批评家们不是在技术上做着专业的剖析,就是以“献给朋友弗兰肖梅”这毫无意义的一句话结束了对它的点评。他们没有认真从感情上正视肖邦,他们和他的的心灵擦肩而过,却仍以“他不适合创作严谨形式的音乐”来坚定自己固有的看法。肖邦可会那样勉强自己,在找到了最游刃的创作方式后还硬要去写什麽奏鸣曲?当他要表现优雅时,他用夜曲和圆舞曲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他要显现光芒时,他以叙事曲、波兰舞曲赢得人们的激赏;可当他要表达最私密的情伤时,却往往藉着不擅长驾驭的音乐形式来流露内在的心声——两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二隐藏着他失去婚姻的悲抑,第三则流露出对父亲的哀悼。这些作品只是打上了“奏鸣曲”的标签,实际抒发的情感根本就与这种体裁的传统意义背道而驰。大提琴奏鸣曲亦然,但没有更多人认为这是肖邦用心血凝铸的曲作。事实证明:接受熟悉的肖邦只了解到他的一面,但在有些看似不重要的作品中,却深藏着他最内在的心语。这些音乐不一定最深刻,却一定最真实。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