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农

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它的本意是“规律”,或者说它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一种音乐体裁,而非某首特定的曲目。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于一个声调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个声部,直到最后一个小节,最后一个音符与和弦融合在一起,奇妙不失悠扬,感情流露自然而灵动,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你随着它的旋律步步深入,领略、感受整个故事。这种“轮唱”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民间音乐,15世纪最早出现完整的卡农曲。

卡农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素以浪漫、华丽、装饰性强、夸张著称,这在卡农身上得以明显体现。整体上,卡农欢快、活泼、极富变化性,其浪漫优雅的情调、奇妙的“追赶”旋律的安排都能为人带来一场听觉的盛宴。

在西方古典音乐赏析课上听过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和卡拉扬版本的卡农,这两个版本都广为流传,甚至在许多影史作品中也能听到。比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凡夫俗子》和另一部《我的野蛮女友》中都有以卡农为配乐的桥段,这让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卡农,爱上卡农。

2赏析《D大调卡农》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一首了吧,原著后面应该紧接着的是吉格舞曲,但是我了解不深,故不在此赘述。帕赫贝尔是著名的德国管风琴演奏家,一生创作了不少曲目,在管风琴和键盘音乐创作方面造诣较高。这首卡农,是其在忍受着失去爱妻和儿子的巨大痛苦之下创作的。演奏《D大调卡农》,需要三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此外网上也有不少版本加入了管风琴作为低音。当然,除此之外,现在钢琴主奏、吉他主奏的卡农版本也广为流传,其旋律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于《D大调卡农》。

一般以大提琴为启奏,当大提琴悠扬、沉缓的声音传入耳廓,便会引起人的无限遐想,是宁静?是低吟?是甜蜜?是哭诉?是狂欢前的预兆?还是无力再悲泣的哀鸣?这一切悬念随着第一小提琴旋律的加入逐渐揭开。第一把小提琴的加入,旋律便开始变得舒缓、柔和、令人陶醉;第二把及第三小提琴分别也间隔八拍两小节加入后,旋律立即变得饱满了起来,旋律开始相互追逐与纠缠,此起彼伏,给前奏注入了欢快、跳脱的元素。而本身其节奏上的先后差又使得整首曲子具有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情,但是总体是优美动听、宁静祥和的。

首次出现的声部叫做“起句”,即“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即“应句”,是指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这看似简单的前后重复实际上是整首曲子的精髓所在,当三把小提琴依次进入主奏部分时,便能感受到这种精妙设计所蕴含的强大能量。每一轮重复的主奏旋律演奏,由于小提琴的加入,曲子更加饱满立体,每一轮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似乎时上一轮的延续,但好像又有新的什么东西在敲击着自己的心灵,全然没有单调乏味的感受。

其后便进入了几位经典的、稍显急促、旋律极富演奏性的主奏曲段。虽然旋律仍然是循环往复,但是情感已然不同,明显可以感受到由于较快节奏所带来的欢快、欣喜的感情,行云流水,畅快琳琳,完全不同于第一段的缓慢、典雅。

当主奏的旋律结束,又进入到较为舒缓的第三段曲段,这时这首曲子又像是整个儿换了种曲风与情调,那柔和、绵长、悠远的旋律又给予人无限遐想、产生心灵共鸣。在气势上,第三曲段由弱到强,由宁静悠扬到高昂略显激动。

整体来看,大提琴作为低音伴奏,是曲子的基线。其音色浑厚沉重,内部包含深沉复杂、难以言说的感情,如泣如诉。三把小提琴作为演奏的主要部分,又另外勾勒出了三条线,贯彻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这三条线前后有节奏上的固定时间差,但是又能相互交织融汇,碰撞出精妙绝伦的音乐火花。从第一曲段追逐、问答的平静柔和、有少数波澜起伏,到第二曲段酣畅淋漓地表达,再到第三段的昂扬,情感强度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作曲者复杂的内心被表达出来。作者作此曲时是承受者巨大的悲痛的,但是不论是第二曲段还是第三曲段大体上都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勇敢向前看的感受,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叹服。

我一直认为,对每个人而言,都存在独特的音乐能够击破内心情感的堤坝,找到与内心最柔软处的共鸣。卡农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音乐,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被乐曲所蕴含的强大能力所折服,被神秘的力量所吸引,所感动,所震撼,仿佛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懂你的心灵知己,它在向你诉说,或是安慰,或是劝诫,它是你最心底感情的外化表达与倾诉,仿佛是与自己面对面,不再孤单,伤感的负面情绪也会有所缓解;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能与自己产生强有力心灵共鸣的音乐往往也可以引起自己往日的记忆重现,稍微夸张地说,情感到达高潮时,数年前的彷徨、失落也可以亲身体会得到。下面我想讲一讲我和卡农的故事,卡农是如何陪伴我度过一些人生中重要的岁月。

3杂七杂八

其实我第一次听到卡农完整旋律,是在小学。那时,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报名了一所艺术学校的电吉他班,主要学习现代流行乐队或者摇滚乐队的吉他演奏。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老师演奏出了经过改编的吉他摇滚版《卡农》(旋律仍然是《D大调卡农》的旋律,印象中是台湾一位吉他手改编的,但未做详细考证),便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那也是我第一次有了对音乐产生莫名感动、莫名心酸或震撼的感觉。从那天回家后,我便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卡农的资料和演奏视频,也了解到了这首曲目是属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范畴,心理萌生了对音乐热爱的根源。

初中的时候,所在的艺校选了几位吉他弹得好或是架子鼓敲得好的学生组建了当时我们县城里的第一支少儿摇滚乐队,我担任主音吉他手,虽然水平不高,但是一些技术难度不高的歌曲也是经常排练的,艺校的老师为了锻炼我们也经常带着我们去各个小广场演出,以此锻炼我们(当时甚至还去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儿摇滚大赛,不过成绩不出彩)。那时的我们几个小孩子对于摇滚的热爱是很浓的,我一直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达到像老师那样,可以自如地弹奏卡农,陶醉在吉他与摇滚的世界里,这种想法也是不断督促我练琴的动力。现在想来,那真的是一段有色彩、有声音、有感情、有温度的岁月,闲暇时间与乐队的小伙伴在一起排练,享受音乐,期间卡农也一直给予我力量与勇气。

还有就是是我初中到高中比较迷茫的一段时期的心路。那是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我被父母告知我被转学了,今后要去别的城市上学。这意味着我要跟我的乐队告别,跟我尚在路上未完成的“音乐目标”告别(住校也没有地方放吉他,故整一学期也摸不到吉他一次)。事实证明,后来脱离吉他的生活也使我感到落寞,再加上换了新环境的不适应和青春期的焦虑,经常感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就这么无缘无故地被改变了,原先自由自在学习生活、假期就跟小伙伴一起玩音乐的日子就这么突然离我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一直督促我的要争取考好学校之类的期待。

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想起几年前自己因为卡农而萌生对摇滚的追求与热爱的经历,自己在失眠或者心里委屈的时候也经常重听卡农,试图找回从前的自己。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因此感受到,如何定义音乐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很大程度山取决于这个当事人自身的状态。那段日子我反复听卡农,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以前听出来的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勇敢面对,而是感受到一个极度痛苦者的内心自我安慰和对从前美好时光的回忆。即它本身是面对痛苦的,但是它想用乐曲的形式记述从前的日子在他心底所留下的美好与纯真。也正因为如此,越听卡农,我越是会想起从前那段快乐幸福的日子,心里也就越落寞和消极。

后记

但是阴霾的日子总会过去,青春期的心理确实是脆弱的。大概是高考完以后,对那段迷茫的岁月的记忆就逐渐淡化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光也不仅仅是着眼于如何留住那种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日子了。

但是每每回想起来,也都会觉得,谁的青春不迷茫呢。正是因为有过挫折和创伤,才能有成长和思考。我也挺感激卡农,因为它带给了我非常珍贵的一段记忆和感情,或多或少地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些许影响。卡农实际上在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喜爱”了,就像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不管自己现状如何,悲伤或孤独,想起这位老朋友,总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在西方古典音乐赏析课上了解到卡农以及巴洛克时期艺术特征等许多新知识,也算是一次重温吧。当时课上听到老师口中说出“卡农”两个字,和课上看了两个演奏视频,思绪忽然又翩跹万千,于是写点东西。

4参考文献石晓平.永恒的经典——卡农(Canon)曲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103-104.仝卜尹. 约翰·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T 337)艺术特色及流变传播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0.王索尼.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赏析[J].北方音乐,2013(06):83.

baike.baidu.com/item/%E5%8D%A1%E5%86%9C/574520?fr=aladdin 2020/12/28访问。 baike.baidu.com/item/%E7%BA%A6%E7%BF%B0%C2%B7%E5%B7%B4%E5%93%88%E8%B4%9D%E5%B0%94/11010724?fromtitle=%E5%B8%95%E8%B5%AB%E8%B4%9D%E5%B0%94&fromid=4387117&fr=aladdin 2020/12/2访问。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