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初中一直混到大学的圆号手,见过不少指挥,看过杰出的指挥10分钟把一个乐队调教的很好,也见过学校的213老师逞能结果出乌龙。所以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指挥非常重要,这是肯定的。但是,其重要性得从要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般认为指挥的来源为两个工作的复合体,第一个是宫廷乐团为了保持演奏的整齐所以演化出了首席小提琴手拿琴弓指挥剩下的伙伴们这一形式。第二个是作曲家经常向助手或者乐队负责人解释作曲者的意图——“这里的渐慢是灵魂所在”“这里一定要激动一点否则没味道”等等。。。在一段时间的积淀后指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员编制出现在了舞台上。

首先,排练时,指挥的作用之一是理解作曲者的意图。看过乐谱的人都知道经常有渐慢渐强等等各种记号,然而慢有多慢?强有多强?一个人演奏可以凭自己的感觉来,但是动辄60人的乐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肯定会乱。这时候就靠指挥了,指挥先说说该怎么办然后大家演奏时就看指挥打拍子来得到统一化的标示,这样就能保证整齐了。

实际上,看一个人是不是指挥大师,很大程度上看的就是指挥这一点上的才能。由于记谱法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古典乐曲是有所谓完全规范的演奏法的。不同的指挥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有很多很多,而在这方面对一个人的音乐才能要求是最高的。很多细节足以让一首曲子听起来和别人演奏的大不一样。比如德九第四乐章,一般人指挥的结果一般是这里圆号圆润的声音占主导地位。而卡拉扬却要求圆号在这里发出更强的金属音色,使之更接近长号的音色。一听就比别的版本气势磅礴多了。

此外,乐队在排练时的监管者就是指挥,有人开小差?有人乱打拍子?有人吹错了音?有的人拿不下那一段?这都是指挥要操劳的问题。杨松斯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故事就是他在指挥70人规模的双管编制大乐队时能揪出一个人的错音。这可是几十条音轨啊!

曾经我们临时拼了个乐团去参加某位师姐的毕业演出。曲目是一个我们大部分人排了半年的加勒比海盗。原来的指挥也是个学长,大家一起努力了半年也算是搞定了这个曲子。但是那天晚上指挥请来了他的哥们——现湖南省交的指挥,结果10分钟,我们就突破了半年的成果。那次堪称我们乐团史上最燃加勒比。这就是指挥在排练的作用。

演出时,乐队则更要注意这些速度突变的地方。指挥在这里就相当于个25人团团长。渐快,渐慢,长休止这种地方一定要看指挥,否则就会乱,一乱就玩完。更别提很多地方某个声部的加入必须要看指挥,指挥手不落你就不能进。

退一万步真在哪个地方玩砸了这时候感紧得要看指挥,指挥也会极力让乐团稳定下来。要是没指挥,错一步就是雪崩效应越来越乱最后成了滑稽剧。

我们第一次专场的,本来也是之前那位学长做指挥排练的,准备了足足一年,大家都很默契。但演出时是团委老师上。。。瑶族舞曲那里有个地方是全体渐慢休止。。。然后再重新进入。我们都知道团委老师是什么水平。。。而且一年的准备也足够默契,所以几乎没人看指挥,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被挤到小号位置的学长还保持着一贯的音乐素养——一切行动看指挥!结果,那个地方,老师和以前一样打慢了半拍。。。大提这时候早就进去演奏了,本该一起进去的学长还在等着老师落手。。。幸好台下观众鉴赏水平不是很高,否则我们就是个笑话了。

回到之前的问题,演出时,一般水平的乐队在普通时候看谱子,关键地方看指挥。更专业或者更重要的演出会要求全员背谱。

也有一些乐队通过辛勤的练习磨合可以做到完全不看指挥(如果学长不看老师的话那次是个完美的瑶族舞曲啊!!!)但是这个对指挥第二个作用的忽视是建立在对第一层排练上付出加倍努力的基础上的!所以,也许大家在台上看着好像指挥只是摆架子,谁又知道指挥和他的团队在台下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呢?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