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写了贝多芬op111略感欣慰,我也想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第一次接触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是来自波里尼在DG的录音,那时候听古典的时间还不长,但却立刻被晚期奏鸣曲所散发的瑰丽奇妙的色彩所吸引,尤其是最后一首op111,只有两个乐章,第二乐章的演奏长度几乎是第一乐章的两倍。第一乐章是充满戏剧性的,音响效果甚至是粗砺且富于野性的。而全曲的重心则放到了末乐章,开头的主题是极为简洁和朴素的,接下来是五段变奏。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创新,与贝多芬晚期其他作品类似,似乎任意的增加乐章或者减少乐章,或是刻意模糊乐章之间的界限成为乐圣惯用的手法,而能清晰感受到的是所有这些创新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作品结构上的变革,所有的打破常规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晚年贝多芬脑中奔涌的乐思。在进化这一点上贝多芬被称作乐圣当之无愧,晚期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是如此的让人感到难以琢磨,时而高贵,时而戏谑,更多时候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情感爆发,而op111也是如此,某些段落音响是如此的独特,我们仿佛通过音乐能依稀触碰到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关于所有人共同命运的最后答案。最后是长长的挽歌,每次听第二乐章总觉得其中流露了太多的不舍,但是到最后还是轻轻的放手了。

这种级别的曲子,不能用好不好听去衡量,也不需要虚情假意的人附庸风雅地赞美,就算过一千年,它还是会让后来的人惊叹不已,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们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希望,证明了人类的思想才智能够抵达到多么广阔深远的境界。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