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许多朋友在尝试入坑古典音乐时,都曾为古典音乐作品常常出现的冗长标题所困扰。例如,我们随便看到一个例子:

一些古典音乐入门爱好者在看到上述的这一部作品标题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阿尔坎应该认识(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不认识,在这里墙裂安利!),但是“神秘代码”33又是指什么呢?“一个幸福的家庭”是这部曲子的副标题吗?为什么神秘代码后面要接冒号?

倘若某位刚刚入坑的朋友,听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非常好听,于是兴高采烈地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包子,想要回家欣赏。可是,一打开CD包子,找到想要听的作品音轨时,他心态崩了:

钢琴曲的结尾怎么弹_钢琴曲结尾怎么编_钢琴曲结尾配哪几个音

Emil Gilels.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哇!月光奏鸣曲在哪里啊???害,还好我英语不错嗷,一看就是CD5。Op.27?啊,这是一样的吧。1&2?那又是啥?不管了,神秘代码都是27,那应该就是同一首曲子,都是月光奏鸣曲吧。嚯嚯嚯,安排上!”

结果一播放——嗯???怎么不是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唱片公司骗人?是不是买到假碟了?害,现在这些人真的太恶心了,连曲子都乱刻,气死 了嗷。然后,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就跑去吃灰了(绝望)。

当我向朋友们安利古典音乐的时候,他们常有人和我抱怨看不懂题目。我一直想要写一篇简明扼要的纲领性小文来向他们把古典音乐的命名系统的大致套路讲明白,于是就诞生了以下这篇小文。这篇文章将仅仅是一篇较为大致的纲领性文章,随后我打算针对不同的作曲家的不同作品编号命名系统写一些相对细致的小文,希望这些拙作能帮到大家在古典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先从做好“标题党”开始吧!

【1】“六部体”的标题:最常见的作品命名套路

“读懂神秘代码是成为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老司机的充要条件。”

——鲁迅

虽说古典音乐作品的命名可以千奇百怪,并没有什么必定要遵守的规矩,但是其仍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约定俗成的规律。掌握了这些基础的规律,古典爱乐者们基本就可以完全读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标题。

我并非专业人士,因此我们跳过厚重的理论部分,直接从例子出发上手进行分析: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大家都非常熟悉——《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是贝多芬于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该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约一小时。作曲家在最后一个乐章中大量运用了声乐元素,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其旋律朗朗上口,在全世界脍炙人口。

回归正题,我们来看看这部作品的命名结构。我自己将一部古典音乐作品最常见的命名系统称之为“六部体”——这六部分别为“作曲家的大名”、“体裁”、“作品序号”、“调性”、“作品集编号”和“标题”。这当然并非是专业的称谓,只是我个人的无端联想。我写在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大佬们将命名系统更专业的名称补充上来。以上我给出的贝九的例子,就是一个极佳的套用“六部体”的范例(下面是我的手写配图,字很渣,请见谅):

钢琴曲结尾怎么编_钢琴曲的结尾怎么弹_钢琴曲结尾配哪几个音

首先是作曲家大名,这个部分当然不用我多说,是谁写的曲子就上谁的名。例如,舒伯特就上“Schubert”,拉赫玛尼诺夫就上“Rachmaninoff”,阿尔坎就上“Alkan”。

随后是体裁。在这部作品的语境下,其命名指向交响曲,那么对应的体裁就自然是交响曲,即“Symphony”。对于古典音乐初烧而言,体裁是掌握命名系统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古典音乐中有非常非常多的体裁,例如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小品、练习曲、前奏曲、波兰舞曲、组曲、夜曲、小夜曲、交响诗等等。为了快速掌握一些常见的体裁,我们有必要记忆一些常见的体裁的创作特色和对应单词。体裁的具体特点在这里且先略过不表(因为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关于对应单词我在这里可以谈一谈。虽说古典音乐体裁众多,但是绝大多数古典音乐作品都属于最常见的那几个体裁。我认为,最有必要认识的体裁有五个:

记住了以上五个单词与它们对应体裁的基本特点,我相信您就可以看懂绝大多数作品命名中的体裁部分了。各种特例和前缀太过复杂,我们在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我应该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具体补充上来,大家也可以先行自行了解。

接下来是作品序号。作品序号本质上是作曲家的作品创作顺序,因此其数字大小是按照作曲家开坑同一体裁下新作的前后顺序来编排的。因此,“Symphony No.9”在此处指的就是第九交响曲,说明了这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九首交响曲。这个部分非常好理解。

再之后是调性。调性由两个小部分组成,即一个大写字母+ Major/Minor。调性的具体知识那又更复杂了,我们在这里也不过多谈论。我们在这里需要掌握的有三点:

(1)前面的大写字母将是ABCDEFG中的任意一个字母。倘若你发现了H, 这就tm非常离谱。

(2)“Major”在此处指大调,而“ Minor”指小调。

(3)“Flat”指降调,“Sharp”指升调。在这部作品中没有这俩出镜,但是在很多其他作品里他们出现地非常频繁。

例子:Beethoven: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55 'Eroica'

贝多芬:降E大调交响曲第三号,作品55‘英雄’

大调和小调的基本特性大家可以自行了解,这些属于乐理知识,所以我们在此不过多讨论。回到上述给的案例中去,我们可以发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D小调。

后面的是作品集编号,即Op。“Op”的全称是“Opus”,这是一个拉丁语的词汇,其意思为“work”,即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韦氏词典中对Opus的定义:

a musical composition or set of compositions usually numbered in the order of its issue — abbr. op

由此可知,Opus可以指代单个作品的创作编号,也可以指代一个作品集的创作编号。

这个创作编号也是根据作品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举个例子,回到开头引文中给的月光奏鸣曲的例子中去:

月光奏鸣曲实际上是Sonata op.27 no.2。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Opus指代包含多部作品的作品集的创作编号时的情况。Op.27(贝多芬的作品集27号)包含了两首钢琴奏鸣曲,即No.1与No.2,在这其中No.2才是月光奏鸣曲,而No.1虽然与月光奏鸣曲共享同一个作品集,但却并非同一首曲子,因此在作品集内部的不同作品还需要作品序号来区分。

这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规律:作品集编号是高于作品序号的。不同的作品序号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作品集编号下,因为一个作品集中可以包含多部古典音乐作品。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过去,作曲家的作品常常是有既定顾客的,是要售卖的。有时候,作曲家会采取「套餐」的销售模式。他的作品可能会采取“第二杯半价”、“捆绑售卖”的经营模式,因为作曲家觉得这几套作品捆在一起出售才是一套完整、合格的商品,于是他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编号为27,其中包含了两部钢琴奏鸣曲。把作品想象为食品就很好理解了——例如,奏鸣曲1是双层鳕鱼堡,奏鸣曲2是大薯条,奏鸣曲1和2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份麦当当晚间超值套餐。在这里,晚间超值套餐指代的就是作品集,而鳕鱼堡和薯条说的就是单独的作品。对于贝多芬而言,这就是他的第27部作品集:两首钢琴奏鸣曲。

最后的一个部分是标题。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常常带有标题,这些标题有些是由作曲家本人加上的,有些则是由后人加上的,并不代表作曲家的本意。“月光”奏鸣曲的标题就是“Moonlight”,这并非是贝多芬本人加上的标题,而是后人的附会之作。有时人们也会直接用标题来称呼作品名,如「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就常常被直接称为「田园交响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不是每一部古典音乐作品都有标题的!如果你看到一部作品没有标题,请不要惊慌!她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

有朋友可能会说,「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是多么冗长啊!直接叫田园交响曲不是非常简明好记吗?确实,有个小标题常常让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没有标题的作品我们同样也可以简明扼要的把他们记住。一个常见的方法是构建简称——作曲家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加作品序号,长长的作品名就被缩成了两个字。例如,「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就可以被称之为“贝六”,这样就非常方便好记了。

当然,这种记法也有些弊端。一般来说,这种简称记法都用于指代交响曲,但是也有些例外。例如,当乐友们说到“拉二”,他们往往说得不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更不是“拉美西斯二世”,而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比他的第二交响曲更加脍炙人口,因此人们叫得顺口,也就形成了这个不成文的惯例。对于刚刚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而言,老司机随口而出的简称常常会让他们有“上错车”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当然也有解决方案,那就是在以上简称的基础上加上体裁的简称。例如,当您要提起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时,您只需要说“拉二交”就可以避免其他爱乐者将其错误理解为拉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将以上的几点熟练掌握,你就可以轻松地使用“六部法”来解读一部古典音乐作品的命名辣!

【2】“二部体”的标题:常见的乐章命名套路

乐章(movement)是古典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存在。在大量的协奏曲、奏鸣曲和交响曲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同时拥有多个乐章。一般来说,作品会有三个乐章,且第二乐章常见为柔和悠长的慢板,第一和第三乐章常见为气势雄壮或生机勃勃的快板或急板。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些稍微常见些的案例,而并非是必然规律。有的作曲家(譬如马勒、布索尼等人)会喜欢在自己的交响曲或钢琴协奏曲中写上五个乐章,而有的作曲家也会把慢板乐章安排在不是第二乐章的位置(甚至根本不写慢板乐章)。大家对作品见得多之后,此类情况自然见怪不怪。

我自己将乐章的命名套路称之为“二部体”,因为一个乐章的命名一般来说仅由两个部分构成:数字、(意大利语的)乐章描述。数字毋需多言,其描述的就是乐章的顺序(往往用罗马数字表示),第二乐章就是“II”。意大利语的乐章描述限定了作品的演奏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大致走向,令演奏者与爱乐者们得以清楚地了解到作曲家想要让这部作品被展现出大致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下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II. Molto Vivace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IV. Presto, Allegro Assai

以第二乐章为例,“II”代表了第二乐章;而“Molto Vivace”则是一个意大利语词组,意思是“Very Lively”,即活力十足、生机勃勃的。这象征着第二乐章必须以生机十足、充满激情的情绪和表现方式去演奏。

有时候,乐章的“二部体”命名系统还会加上一个小部分:乐章的具体曲式。举个例子,我们有时候在贝九的CD小册子里可以看到,贝九的第二乐章属于“Scherzo”,即谐谑曲。谐谑曲就是第二乐章的具体曲式。因此,当我们看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时,我们就可以解读出以下内容:

第二乐章:活泼的急板(谐谑曲式)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将一部作品的乐章命名部分完全掌握。不过,乐章描述和具体曲式往往是由意大利语写成,流利掌握意大利语的朋友毕竟还是少数。因此,为了方便,我建议有兴趣的爱乐者们手头可以常备一本音乐词典随时查找不懂的词汇,这样会对您在欣赏音乐中增长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一本《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或是《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将会是您的好帮手。

【3】一些特殊的例子

不符合“六部体”和“二部体”的规则的古典音乐作品也大有“曲”在,以上提供的只是一些大致的规律,并不能对一切作品适用。

例如,无调性的作品没有调性,因此六部体中的调性部分自然不能成立。有些小品集中作品并非是多乐章的,因此“二部体”也没有必要存在。此外,在浪漫主义时期,有一些作品没有作品编号、作品集番号,只有作曲家本人提供的标题。当爱乐者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标题时,只需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它们虽说不完全符合上述的两大规则,但是多半在某些部分上是符合的。一些例子如下:

Debussy: Clair de Lune (from Suite Bergamasque)

Alkan: Grande Sonate 'Les Quatre Ages', Op. 33

Schoenberg: Verklärte Nacht, Op. 4

【4】实战演练

看完了上面的内容,相信新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们已经可以开始分析并看懂一部作品的命名系统了。我们来做几个实战演练吧!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以下几个案例的曲名翻译发在评论区里,当然要是有简单的分析过程就更好辣。随后答案 会发到评论区里置顶。

(1)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2)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466:III. Rondo (Allegro assai)

(3)Rachmaninov: Prelude Op. 23 No. 5 in G minor

(4)Ravel: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I. Allegro moderato - Très doux

(5)Mahler: Symphony No. 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5】Bonus: 我们为什么需要命名系统?

可能会有朋友认为古典音乐复杂多变的命名系统对我们普通爱好者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其实不然。一套成体系化的命名系统可以帮助爱乐者最有效、精准地找到想要的作品。例如,一位爱好者想要找“月光钢琴曲”——他可能指的是德彪西的月光,也可能是贝多芬的月光。当他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源时,他很有可能上错车。假如他想要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却听了德彪西的月光,甚至还为之沉醉。那么,在未来当他与朋友吹水自己的音乐挚爱时,无意中哼出的旋律可能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场景。试想一下,假如他学会用符合命名系统的名称去查找曲子,“请帮我查找贝多芬的作品集27的月光奏鸣曲”,是不是比没头没脑地去查“月光钢琴曲”要更清楚、专业、不易犯错呢?

事先知道编号,就能锁定对应的作品是一个十分便利的处理模式。古典音乐爱好者们常常出国淘优质的CD、SACD或黑胶之类的古典唱片,倘若都是英文唱片还好,只可惜有许多高质量的唱片是德语、法语、日语或一些其他的语言的,不要说里面的小册子了,就连唱片背后的音轨和对应曲目只怕都是要看不懂。这时,一个成熟的命名系统就发挥了其巨大作用!就拿一张我以前在日本买的唱片为例:

钢琴曲的结尾怎么弹_钢琴曲结尾怎么编_钢琴曲结尾配哪几个音

渣画质,请见谅。

首先是封面,我们可以知道这张盘里包含了莫扎特的38-41号交响曲和“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但是,当我们翻到背面时,我们就会感慨幸好这张砖不仅有日语描述,作品集编号和英文描述更是一应俱全,要不然阅读起来就会非常麻烦。

钢琴曲结尾怎么编_钢琴曲的结尾怎么弹_钢琴曲结尾配哪几个音

下面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看到这张图时,肯定是要抓瞎了!但是,有了刻在DNA里的BWV编号进行辅助,我们不仅可以迅速锁定这张专辑里作品的作曲家(J.S.Bach),还可以迅速找到对应的作品(巴赫大无BWV1008、1009)。如果你非常熟悉作品编号,那么即使对日语一窍不通,专辑内容也是一看便知,非常方便。

钢琴曲结尾配哪几个音_钢琴曲的结尾怎么弹_钢琴曲结尾怎么编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祝大家能从我的拙文里得到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和收获。祝朋友们在古典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享受有“乐”的生活!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