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两首歌的评价最好得分开来谈,不能强行比较,因为根本就不是同一首歌。

从声乐技术上讲我们这种凡人连国家队的车尾灯都看不到,不过从赏析的角度谈谈听后感还是可以的。正如你虽然看不到莎士比亚的车尾灯,但也能谈论《哈姆雷特》一样。

一、

吴碧霞老师的版本不能把腾格尔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踢出去单谈《九儿》,既然已经做了融合,它就是一首新歌叫《九儿,你大胆的往前走》。

吴碧霞和腾格尔两位老师现场展现了教科书级的唱功,一下子给当晚的决赛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除了最后用美声唱高音咬字不清影响情感传达之外,技术上基本无可挑剔。

题外话: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问题,早在上世纪的“土洋之争”中就已经指出,算是此种唱法自带的缺陷。由于近年来主流学院派民族唱法美声化愈发严重,有人甚至戏称美声可以直接取代学院派民族唱法,声乐界出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可看作是“土洋之争”在本世纪的一个延续。

从融合的角度讲,两首歌的风格有点不搭,一首粗犷豪迈,一首悲壮凄凉,拼接起来会有点跳脱。

光从题目《九儿,你大胆的往前走》上看,是侧重于表现鼓舞人心的感觉,但呈现的效果却是在悲喜之间摇摆跳跃。歌曲前半部分先唱一段《妹妹》,再接《九儿》。这一段学院派民族唱法的《九儿》是我全歌比较喜欢的部分。

加入《小刀会序曲》之后,从悲壮突变成了喜庆,花腔加重了喜庆之感,此处情绪上的割裂特别明显。最后又转为《九儿》的悲壮,高潮部分音调是真高,但咬字含糊,音质单薄,美声舶来品在表达这类民族元素歌曲时还是有隔阂。而且吴碧霞老师唱错词了,高粱“红”来红满天……有点可爱哈。

总之,这歌在声乐技术上很厉害,吴碧霞炫了高音花腔,表现甚至比腾格尔更亮眼。但总觉得华美婉转的音色里缺少烟火味,没有那么直抵人心,唱《夜莺》那样的歌倒是非常适合和动听。而且把不同风格的歌曲拼接在一起,三次的情绪转换浓缩在短短一首歌里,难免有些杂乱。

我想吴碧霞独唱一曲《九儿》,重新编曲配乐,效果应该比这首好。

二、

在此先说一个问题:《九儿》是不是一首民歌?

按照现在对于民歌的定义,它显然不是一首民歌,而是一首融合民族、通俗元素的新创作歌曲,也可以称其为“新民歌”,这个概念请自行了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通结合,倒是非常适合谭晶这个民通派的代表人物。

谭晶这版的《九儿》,最大的亮点是声情并茂,情感层层叠进,四句歌词每一遍都唱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毫无繁复之感。编曲和配乐上看得出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将原曲的两分多钟扩充为四分多钟,将民族和通俗两种元素有机融合,并且突出了唢呐这一民族乐器。

歌曲前面将四句歌词重复了四遍,第一、二遍低吟慢唱,铺垫情感,以啊字过渡,小高潮后回落。第三、四遍情感加强,奏乐渐渐激昂,然后用高长音掀起大高潮。此时唢呐的加入犹如神来之笔,渲染出的悲壮感催人泪下。两句真混升#G5且高声压的“高粱熟来红满天”,将儿女情长、国仇家恨种种情绪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唱得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爆发过后,再以呢喃般的“九儿我送你去远方”结尾,结构完整,余味悠长。

谭晶对这首歌琢磨得很透彻,将技术与情感完美结合,是民通派教科书级的演唱。另外,唢呐作为乐器里的流氓,可喜可悲,穿透力强,没有哪种乐器比唢呐更适合这首歌了。陈力宝老师吹奏唢呐表现出了极强的张力、感染力,并且编排非常恰当,人声与唢呐相互衬托,一起将歌曲推向了高潮,称得上是“神助攻”。

PS:有人拿修音说事,本来不想回复此类言论,后来觉得还是说明一下比较好。首先,两首歌曲拼接是否合适,跟修音没有半毛关系,只跟歌曲本身的风格、内容有关。其次,对于这些歌唱家级别的人,拿修音说事根本是在侮辱她们。未修音版往往比修音版效果更好,因为她们在节奏、音准、气息上面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修音修弱了共鸣,让声音失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