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钢琴简谱_夜的钢琴曲钢琴谱_夜钢琴谱完整版

耳朵开始灌满“恭喜恭喜你”了吧?

——是。

熟悉吗?

——太熟悉了!

知道是什么时候的歌吗?

——好久了,至少十几年吧。

谁写的?

——香港的?台湾的?……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太熟悉了吧?这些天已经让耳朵无处可逃吧?这就是歌曲《恭喜恭喜》。跟几位朋友询问它有多老,答案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就已经是咬着牙,觉得自己胆够肥的了。但,其实这首歌作曲于上世纪更久远的40年代!询问十个人估计十个人都不会猜对。你也没有猜对吧?别作弊!

《恭喜恭喜》是上海一位名叫陈歌辛的作曲家,最早发行于上世纪1945,庆祝抗战胜利的欢歌。这首歌在网络上的背景资料极少极少,只是最简单的“原唱者姚莉”、“作曲家陈歌辛”,跟这首歌串在一起特别红的名字是邓丽君和卓依婷。

不知道《恭喜恭喜》原来是爷爷辈的,听到陈歌辛,估计更是一片空白。谁呀?《恭喜恭喜》如今每逢过年,比春晚来得早,比春晚去得晚,说是中国人过年又一“标配”,也是丝毫不夸张。如此歌曲的作曲者,实在很有必要来涨下知识。

陈歌辛,原名陈昌寿,出生于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其祖父为印度人,祖母是杭州人。陈歌辛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曾短暂跟随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其后在上海一些中学教授音乐,并创作歌曲。除了《恭喜恭喜》,还有其他代表作,串联起来后更是吓人一跳:

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蔷薇处处开》/《春花秋月何时了》/《花样的年华》……

这些名曲,背后是姚莉、周璇、李香兰等一干当年的名歌后。

但是,关于陈歌辛的资料,网络上也是非常单薄,相关图书也可以说是空白,只有他的儿子陈钢为其写的一本传记《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

曾经跟一些人讨论过上海究竟有没有自身的文化,有没有独特的“魂”?一些外国友人认为上海还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貌似,上海只是被外国拼成了一个奇特的大拼盘。但,当你串联起所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它们的特色其实是如此明显,它们的生命力又是如此顽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不一样。也许,正是诸多国家在上海留下的各种拼盘,滋养了非常独特的上海的“魂”——

《玫瑰玫瑰我爱你》,被翻译成《Rose, Rose, I love you》,歌坛名宿弗兰克.莱恩将这首歌推上了美国音乐排行榜前列。据陈钢记载,《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中国第一首被翻译成英文在全球传唱的歌。作曲家梁铭越教授曾经对他说,《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中国歌曲。

陈钢介绍,父亲陈歌辛,从没有进过音乐学府深造,更没有像不少介绍所说去意大利留过学:

“他是个特立独行者,完全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自己的音乐殿堂和文化书斋。从小,他就喜欢吹笛子,拉二胡(还用它为自己的歌曲伴奏录音),还能即兴演奏钢琴;之后又随当时旅沪的外国音乐家弗兰克、施洛斯和丢庞等学习作曲与声乐。”

陈钢先生自己也是一名作曲家,他认为父亲陈歌辛将众多的文化元素有素融合,形成并且保持了自身作品的个性与原创性,很好地抓住了中国元素的“气韵”——

“先生的作品,包括两条主要脉络的相反相成的互动。一条是前面所说的‘流行的’,即随着‘现代都市文明’产生的‘新’、‘快’、‘强’、‘进’型的脉络,一条则是传统的,诗意地‘真’、‘纯’、‘深’、‘逸’的延伸。”

“先生生前曾对妻子说:没有Classic的底子,‘流行’又怎么能持久呢?这Classic,指的是经典的、传统的。对于西方音乐的传统要素,先生是有全面掌握的。”

他认为,父亲一众歌曲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成熟,并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记号。陈钢在书中表述:“海派文化指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上海所产生的‘现代化的’、‘多元的’文化形态。”“它不是洋腔洋调的殖民文化,也不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民文化,而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

陈歌辛,成名于英姿少年,但人生却仍然坎坷。他被日本宪兵抓走过。1957年,被钉上了“右派“的十字架,在劳改期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死于饥饿。死后方获得平反。

至今,关于他个人的政治色彩,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别人说陈歌辛是天才,但是他摇头说,“那叫努力!“”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和上海为作曲家们讲授配器时,那本为分析而用的莫索尔格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的钢琴谱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注解和笔记。“

“他是一个浪漫的放歌者——因为他的歌声传遍天涯海角;可他又是个孤独的游吟诗人——当年,他的祖先就是装在一只“漂流瓶“中,从印度远渡重洋,漂流到中国来的;而他自己,也像一只”漂流瓶“,漂泊四方,浪迹一生。”

“他爱春,可春给他的是冬。

他爱花,可花给他的是梦。

他爱人,可人给他的是……”

文/丘眉(资深媒体人)

(文中未注明的所引用的内容,皆引自陈钢《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

“头号地标”,一家认真的先锋人文艺术新媒体,倡导新旅行新风尚。欢迎分享,如要转载,请加小微shhxixi获取授权。

欢迎犀利投稿,邮箱地址touhaotougao@sina.com,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