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协奏曲母亲》,取材于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采用苏北、鲁南一带民间音乐为素材,以传统的多段体曲式结构吸收西洋奏鸣曲式特点,连缀成为单一乐章的大型二胡协奏曲。乐曲旋律起伏跌岩,赞颂母亲们对子女的伟大情爱,表现了母亲们慈祥、善良、勤劳、坚韧的形像,更阐扬出母亲们为子女完全无私、无我的高尚献身精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一片真切情感,在往复的弓弦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赞美和思念、感恩之情。。

由张殿英作曲、刘继红首演的二胡协奏曲《母亲》,完全是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器乐和演奏方法,既没有流行化,也没有西洋化,因而更把中国伟大母亲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胡协奏曲《母亲》,是作曲家张殿英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歌颂中国千千万万位母亲们的一部作品,l987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录音播出。。

【张殿英 简介】

张殿英,国家一级作曲、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1992年,国务院授予他“在文化艺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张殿英于1939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市,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民乐作曲,1964年春转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5年,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73年调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乐工作室,从事新闻纪录电影音乐创作。1978年,调到中国电影乐团创作室,从事专业作曲。

张殿英先生在三十多年的专业作曲岁月里,创作了《华山自古一条路》、《坦赞铁路》、《新来的女售货员》、《战歌没有消逝》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音乐。还创作了二百余首声乐、器乐曲。

【刘继红 简介】

刘继红,她师从张锐、刘明源。为电影乐团首席二胡,她技术娴熟全面,手法细腻,刚柔相济。

刘继红,女,出生于南京市,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北京二胡协会海外理事。

6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张锐先生和著名胡琴演奏家刘明源先生以及江南丝竹名家陈永禄先生。1978年,考入中国电影乐团(原新影乐团)。1982年,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一等奖。从1983年起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工作的十年中,参加了百余部电影和电视剧音乐录音,其中有《少林寺》、《海霞情思》(此片获第一届百花奖优秀音乐奖)、电视剧《西游记》等,百余部影片中有数十部任独奏。1987年,进国立东京艺术大学进修;后考入东京音乐大学,师从作曲家伊福部昭先生。

【附录A:二胡 简介】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胡又名"胡琴",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奔腾激昂的《赛马》和《战马奔腾》等曲,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与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等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展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一代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附录B:游子吟】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

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附录C:协奏曲 简介】

协奏曲,指由一个独奏者(奏小提琴、钢琴等)和一个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大型器乐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

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