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少远

“郯马五大调”是活跃在以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为中心,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到鲁北广饶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调。因为集中流行于郯城镇、马头镇一带,所以当地人又叫它“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五大调的旋律委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受到当地人的普遍喜爱。

130首曲谱下的文艺精粹

马头镇地处鲁南苏北交界地带,西临沂河、沭河、白马河,可通运河,曾凭舟楫之利通商南北,名噪苏杭,是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民间艺术,这给五大调扎根马头镇一带提供了富饶的文化土壤。

关于五大调在马头镇的起源,说法不一。郯城县高峰头镇清末逸士王宗贤生前曾撰文云:“大凡腔调,昆、乱、皮、簧、梆、柳、小曲,皆有发源之地。淮调之歌,源出于淮安府,移植北方。据我所知,已二百余载。”由此推测,五大调的形成与马头镇作为直通运河的水陆码头有直接关系。

掐指算来,五大调从产生到现在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五大调由一个为少数人专享的“贵族艺术”变成一个商贸古镇的大众艺术,为广大居民所喜闻乐见。仔细听,五大调有宫廷曲调成分,也有南方水乡的清丽委婉,又揉合了古郯大地的民风民情、方言特点,是民众化了的宫廷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艺术馆曾多次派专家来郯城镇、马头镇搜集整理“郯马五大调”。现在保存下来的共有5个曲牌130首曲谱,其中《满江红》22首、《淮调》72首、《玲玲调》11首、《大寄生草》21首、《大调》4首。纵观这些曲调在马头镇形成过程,完全可以考察民间文化的传播融和规律。艺人刘朝坤说:“5个曲牌,记录的都是大伙儿身边的人、事、情,加以提炼后乡土曲艺味儿十足。”

五大调通常由一个人演唱,配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制碟、碗、筷、酒盅,击打出节拍伴奏。碟碗筷盅击打伴奏属马头镇独创,此外,演唱时还可以配以三弦、二胡、竹笛等乐器。实际中,根据参与演唱人员数量,伴奏乐器可有增减,可一人独唱,也可多人齐唱。

小院里驿动的清歌碎曲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作为水陆码头的马头镇,商贸发达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生活好了,就想找点乐子。”建设街艺人杨新儒说,演唱五大调便成了大伙闲时哼唱娱乐的首选。“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这一时期的马头镇一带,演唱五大调达到鼎盛,人人会唱,户户烙音。兴致至极,大伙儿演唱到鸡鸣才兴尽而归。镇上谁家婚丧嫁娶、开堂会,都要请人来演唱五大调,以示对新人的祝福或是对逝者的哀思。

“风萧萧,云轻云淡,芳草茵茵。马陵山上景呀色秀,呐哎,呐哟,哎哎哟,水蓝蓝呀……”70岁的杨新儒演唱着曲调,手里舞动着击打的碟筷,哼调伴着碟筷击打的清音,余音袅袅。杨新儒传唱五大调足有60年,这期间,五大调几经兴衰,目前,镇上传唱的五大调仅剩下16首曲谱,为了让这门民间文艺得以传承,杨新儒创立了马头镇第一个五大调戏曲班——郯马五大调传承班,延续着五大调在马头镇历史的记忆。

“碟、碗、筷、盅,只需任选2样都能击打伴奏。”说话间,只见杨新儒顺手拿起碟筷,一曲《鹿乳奉亲传千秋》伴着清脆的击打声,别具风味在心头。老杨说,别看就这几个简单道具,很难学。右手拇指和食指掐着碟子中心,把筷子放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用无名指翘起筷子的另一端,左手拇指和中指捏着另一支筷子呈竖直状,顺势朝下按节奏击打碟子边缘。

5个曲牌各有几首曲谱,每首曲谱各曲音使用碟碗筷盅的打法各不相同。学唱五大调容易,难就难在马头人自创的碟碗筷盅这些个道具击打伴奏的方法。

东胜街艺人石玉如说:“小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青花瓷,道具击打声音清脆响亮。”青花瓷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瓷体上罩了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独特的烧制工艺使得青花瓷击打起来声音清脆明快。现在,青花瓷器贵了,老百姓没那闲钱买青花瓷,而普通瓷器击打起来,声音沉闷顿挫。年逾七旬的石玉如强调,必须得拿捏好瓷器击打的部位和力度,才能换得那份效果。

“马头镇传唱的16首曲谱,顺势打下来,两只手到底需要翘动多少个动作我也不清楚,起码在1300个以上。”对老艺人们来说,击打法已成了手指行为惯性,到了哪个曲调,手指自然顺势击打。

郯马风情重现精神愿景

刘朝坤自豪地说:“1957年,《满江红·四盼》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向全国人民播放。”

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郯城县文化部门专门组织成立了保护小组,召集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会、鼓励开展五大调演唱保护活动。2007年,文化部门摸清了“郯马五大调”的家底,将有关资料归类整理建档,请中老年合唱团和中老年艺术团的人们学唱五大调。2008年,《郯马五大调》精选本出版,并成立了“郯马五大调”研究中心。2009年,重点培训了一批会唱五大调的骨干,出版五大调演唱光盘。同时,以广场演唱会、曲艺晚会、民歌汇演的形式,组织五大调演唱活动。

2009年4月,杨新儒创立了五大调戏曲班——郯马五大调传承班。自传承班成立至今,每周,杨新儒和徒弟们定期在马头镇文化中心集合,教唱五大调。每次,传承班在文化中心集合演唱时,镇上不少看热闹学唱的人也跟着围聚过来。唱的人全神贯注,听的人津津有味,当年户户哼曲的热闹现如今再次得以重现,带着一段经历去唱,文艺断层的忧郁面孔再次露出了绚烂的微笑。目前,传承班成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老有所乐,乐的时候把文化传递下去,岂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新儒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老艺人们相信,花开花谢自然法则,五大调传唱的这300多年历史,兴衰无常,没有什么值得感叹,重要的是你得护住花的种子,乡土根里得有足够肥沃的养分,如此一来,不愁再现花好月圆时。(车少远/摄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