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二胡爱好者中,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在曲目的选择上,喜欢拉歌曲而不喜欢拉独奏曲,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最火的二胡曲_经典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

网络时代,尤其是教授孟晓旭二胡视频的火爆,她以优美的二胡歌曲演奏赢得了众多中老年人的喜爱,用二胡拉歌曲,更成为一种时尚,二胡独奏曲,在中老年二胡爱好者中大有被冷落之势。

二胡,作为一种民族乐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它的生命在民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二胡曲目的选择上,民众的取向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

或许专家和专业二胡人士不以为然,认为二胡的演奏,毕竟应以独奏曲的演奏为主,因为独奏曲,才能体现二胡的真正水准,而歌曲,是小吃,不是正餐。

最火的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_经典二胡曲

这种认知,从理沦上讲,是正确的,因为二胡独奏曲,是对二胡水准、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各种技巧的应用、作品的情感理解和表现力,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二胡的真实水准,的确是通过独奏曲才能体现出来。

我国的二胡爱好者,其数量,保守的数字也应以数千万计。在这一庞大的群体中,娇娇者毕竟占少数,属于凤毛麟角。占绝大多数的,皆为普通二胡爱好者。在这绝大多数的群体中,中老年二胡爱好者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比例。而喜欢拉歌曲,不喜欢拉独奏曲者,多数就出在这个群体中。对于这一庞大群体的这一兴趣选择,我们应理解尊重才是。

在公园里,我曾亲耳聆听过几位老人关于用二胡拉歌曲还是独奏的争论,争论的核心点是:一方认为,喜欢拉歌曲,是一种兴趣爱好,能满足自娱自乐的目的足矣;另一方则认为,喜欢拉歌曲,是低层次的表现,而只有能拉独奏曲,才是高层次的体现。

对于这个问题,双方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但最终的结果,是谁也不服,争论无果而终。

这个争论的话题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是一种兴趣的选择,实际上,则是一种二胡实践目的性的辨识。

客观的说,争论的双方,理由都很充分,各个论点也都有充分的合理,所不同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经典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_最火的二胡曲

许多中老年人之所以喜欢拉歌曲,最根本的原因是:

′熟悉旋律,熟悉歌词,表达上方便。

特别是熟悉歌词这点,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歌词是情感最直观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爱与憎,歌词中都说得明明白白,无须再费心理解,只须借助二胡做出与乐曲相应的表现就行了。

但独奏曲则不然,它的情感表达须借助特定的音乐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而音乐语言与生活语言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音乐语言是以旋律、节奏、强弱对比等主要手段。因此,没有歌词作为情感参照的二胡独奏曲,在作品的理解和正确表达上,难度上显然是增加了。许多中老年人不喜欢拉独奏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里,须要强调一点,许多中老年人不喜欢独奏曲,也有偏见的一面。事实上,有许多二胡独奏曲都是以歌曲为蓝本,进行改编和创作的,乐曲的情感,总体是还是以原歌曲为基础的,总的情感基调还是没有改变的,这类二胡曲,对于喜欢拉歌曲的人而言,学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经典二胡曲_最火的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

例如《洪湖主题随想曲》,这首曲子就是闵惠芬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里面的一个主要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改编而成的。乐曲在结构上,并没有脱离此曲的框架,只是部分增加了一些音乐情节,只要熟悉这个唱段,总体上理解作品和表达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学拉这首乐曲,既满足了拉歌曲的兴趣爱好,又尝试了拉独奏曲的独特体验。

不过,这首独奏曲用的是A调(41弦),这一用弦,许多中老年二胡爱好者会感到陌生,刚开始会感到不大习惯这个用弦,但只要用心,很容易适应的。再一点是曲中增加了快弓部分,这一快弓部分完全脱离了原歌,在理解和表现上增加了一些难度。

还有,由曾家庆先生作曲的《赶集》这首曲子,也是根据安徽民歌《王三姐赶集》而改编的,主旋律都是这首歌曲旋律的再现,加花与拓展部分也是以原歌曲的旋律大体风格相近,理解和表现的难度不是很大,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最火的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_经典二胡曲

由于大众比较喜欢用二胡拉歌曲,为了迎合大众的这一偏爱,许多热心的音乐工作者将一些大众喜爱的流行歌曲改编成为二胡曲,在弓法和指法上都作了修订,为大众学拉歌曲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这些经过弓指法修订的歌曲,事实上已成为独奏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原则上,也可把这些歌曲视为独奏曲。对于这观点,有些人可能不认同,但我坚持认为,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因为二胡的基础在民间,大众的意愿,只能顺应,不能呛着。

经典二胡曲_很热门的二胡曲_最火的二胡曲

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要相互攻讦。喜欢拉歌曲也好,喜欢拉独奏曲也罢,都是兴趣与爱好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多层次共存,更能体现整个二胡世界的丰富多彩。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