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钢琴音乐的发展,好像是一个孩童的成长?

婴儿的时候要事无巨细的一一照料,生活里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被安排好的。到了学龄,要培养他懂得世间的秩序,获得生活的基本能力。然后有一天,他长大了,个子比妈妈还高了,他的自我在觉醒,想要突破限制的念头逐渐形成——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拥有更自由的空间。他的内心或许还有了懵懂的情感,也许这情感并没有指向某个具体的人,那仅是个理想中的方向。于是就有了深深的向往与淡淡的哀伤。可虽然哀伤,却隐约明白,就是因为那遥不可及、不能实现,所以才会更加向往,哀伤也就变得珍贵而美好!

欧洲社会进入到19世纪上叶时,就仿佛一个少年有了对自我意识与情感的体悟一样,启蒙主义思想和狂飙运动的影响已经让人深刻意识到了自由的重要。开放的思潮引领下,人们的思想得以进化,开始从向往理性与秩序的自律时代,走向了正视现实、尊重自我真实情感的自我强调的时代。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崇尚教义与复调化的表达,服务于宗教及皇权;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崇尚理性与秩序,服务于音乐赞助人;而浪漫主义时期,光看“浪漫”这两个字,就能想象到这时的音乐家崇尚的是个性与自由,他们已经是自由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是服务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虽然他们中有些人因自由而贫穷,却丝毫不影响其音乐的作品质量及艺术价值。

如果说过去的作曲家如同群舞演员一样,穿着统一的服装,做着统一设计的动作,营造出贵族需要的效果。那么如今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则是舞台上的主角,追光灯打向他,他就是整个演出的中心,舞台上的一切由他来决定。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醒目的独一无二的形象与个性表演。于是,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各具风格、在音乐的花园里盛开得烂漫芬芳:

有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许多作品犹如作曲家用音乐书写自传),也有意犹未尽的彷徨思量(爱恋、失去与怀念是艺术歌曲的永恒主题);

有意味明确的形象描述(标题音乐为作品配上了文字说明,听一部作品好像在读一本小说),也有透过雨天玻璃看夜景时的朦胧虚幻(晚期浪漫主义的创作尝试,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给人的听觉印象);

有对陈规的大胆颠覆,也有对超越现实的无尽幻想……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里,奏鸣曲不再一角独大,许多风格各异的体裁层出不穷。乐思大胆自由的幻想曲、狂想曲,带有即兴色彩的即兴曲、随想曲,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带有极强文学色彩的叙事曲、无词歌……这些体裁篇幅多数比较短小,有些曲目甚至演奏起来只有几十秒钟(如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的小曲),突出表现某些特定的情绪或景象,强调个性与趣味性。

钢琴,从他诞生以来,就具备了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模仿能力:

当他演奏海顿、贝多芬的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中听到交响乐的效果;

当他为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伴奏时,我们可以听到风中的树叶婆娑、鱼尾在水中翻腾出水花;

当他演奏莫扎特、门德尔松的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觉得那旋律就像歌剧般动人悠扬……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其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量、丰富细腻的指触和表现力,如此之多的作曲家为它写出了数量浩渺的曲谱,也是主要的原因。然而,这远远不够。直到两个人的出现,成就了钢琴艺术的巅峰。

在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指尖,钢琴发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当他的作品响起时,不会联想到其他的什么乐器,我们听到的就是钢琴本身,它是如此妥帖如此完美,那不是交响的轰鸣、不是人声的歌唱、那就是钢琴在诉说、在冥想。肖邦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只为钢琴作曲的音乐家,他仿佛就是为了钢琴而降生的天使,他已远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审美与想象力,营造出充满诗意的钢琴音乐。他不像前辈那样从歌剧选段中移植旋律,而是完全原创,其旋律如诗如歌,优美柔顺,其中的大量装饰音与旋律的变奏相融合,堪称绝妙之笔。他将对民族的深情融化在《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之中,不需要借用已有的民族曲调,仍然是原创的旋律,却是正宗的民族风格。不错,民族的气质与性格已经融入肖邦的血液,他的音乐就代表了他的民族。而其在和声领域的大胆突破增加了音色与明暗色调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钢琴可以变幻出千万种音色的可能性。

听肖邦的作品,会爱上钢琴,爱上肖邦,那是一个高贵、善感、孤独而又细腻的诗人,他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空相望,尘世的烟火熏染不到他纤毫,他作品中的精致与深刻、含蓄与超脱却沁入人心最深最静之处,唤起听者最浪漫的情怀;他作品中的暗流涌动与旋风呼号则让我们看到他绝不是浪漫主义时期某些过于唯美伤情、无病呻吟、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病人,他有着高贵的自尊与顽强的意志,他的音乐与他的民族同在。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李斯特,作为肖邦的挚友,这个常和肖邦将即兴四手联弹当游戏来玩儿的匈牙利骄傲的美男子,则是位可以对钢琴施咒语的魔法师,钢琴在这位超级钢琴家手中,变成了小孩子的玩具,任何高难度的炫技与华丽激情的演奏对李斯特来说都是那么的轻松。他的钢琴音乐中虽有略显哗众取宠的炫技作品,但是更多的是具有深厚文学与绘画内涵的精品,和有着火热激情与自由狂想的浪漫之音。

终于,“乐器之王”,在浪漫主义这个彰显自我的年代,经知音之手得以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乐器之王”有了毋庸置疑的艺术地位,这“王位”实至名归。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