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门严谨高冷的科学;音乐,一门典雅唯美的艺术。当变幻莫测的数学与撩人心弦的音乐相遇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十二年级的费同学痴迷数学又疯狂热爱音乐,他有很多原创音乐,其中令他最满意的一首是《斐波特兰之歌》,创作灵感竟是源于数列

痴迷数学又疯狂热爱音乐的大男孩

据了解,小学时的费同学热衷于各种原创数学趣味游戏,数学这颗奇妙的种子成功在他幼小朦胧的心里发芽。到了中学,在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有了更多时间随心所欲地探索数学世界的妙趣,费同学参加过各种数学竞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最喜欢研究数学的定义定理,从不觉得学习定义定理枯燥并乐在其中。

钢琴曲夜的钢琴曲_钢琴曲夜曲_夜的钢琴曲4

音乐对于费同学来说更像是他的“老铁”。音乐激发了他的创造力,让他成为一个感情丰厚的人。朋友们称他为“氛围法师”,他能用最恰当的音乐为当下的氛围推波助澜。

每天午休结束后,正是他这个“叫醒大师”的例行秀时间。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费同学会用一首《夜的钢琴曲》或者久石让的《Summer》等舒缓轻巧的协奏曲,唤醒同学们困顿的神经;再接一首搞笑的《黑人抬棺》(Astronomia)、英语版《好汉歌》(Warrior song)等略疯癫的歌曲,彻底焕发大家的精气神儿,让大家在愉快饱满的情绪下开始下午的学习。

音乐是艺术,但在他看来音乐是情绪需求,他总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呼应每一种情绪的音乐,这并不是玄妙的读心术,而是他和音乐的默契所在,用音乐创造出美妙的生活旋律,于细微处创造幸福。

数学和音乐的碰撞 费式创作法别出心裁

费同学从九年级开始尝试用数学方法进行钢琴作曲,他研究了音乐和数学的同构关系。起初他用一些比较“数学”的方法来进行作曲,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小成果。众所周知,我们的“dol rei mi fa so la si”可以分别用“1 2 3 4 5 6 7”来表示,超过7的数字如何表示呢?那就把它除以个7然后取余数,在数学上有个专业的表达方式就是mod 7。费同学研究出了三种作曲方式。

钢琴曲夜的钢琴曲_夜的钢琴曲4_钢琴曲夜曲

费式创作法一:处处数字法

说到“幸运数字”,大家应该不陌生。他经常会收集家人和好友的幸运数字,然后将它们按照顺序记录下来,收集到二三十个数字后开始创作之旅,首先确定曲子的拍子,然后把前面四到八个数字当作主和弦,接下来便用排列组合大法把剩下的幸运数字排起来,之后就是找感觉听感觉,最终确定曲子大框架、主歌副歌的构成以及过渡段,几个作品就这样成功问世了,当然还可以用各种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尝试,故称“处处数字法”。

费式创作法二:数列法

说到数字,我们会想到排序,看见排序又会联想到规律。对于痴迷于数学的费同学,各种知名数列早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烙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卡特兰数列、Prufer数列、帕多瓦数列等快速上线,他会在Excel表格上疯狂的用公式推算,最后成功将各种数学具象的智慧结晶抽象化,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他最满意的作品《斐波特兰之歌》。

“这首作品的主歌是由斐波那契数列的前面几项重复而得,而副歌便是用卡特兰数列的前面几项加上一些切分和装饰音而得,C段则是一段欢快的旋律,这首曲子表达出数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死板、固定、呆滞,它也有它有趣、活泼的一面。”费同学介绍。

费式创作法三:倍数

什么叫做倍数法呢?依旧是在数字上动手脚,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小星星”来说,“1 1 5 5 6 6 5 / 4 4 3 3 2 2 1 /”的旋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将它所有的数字都翻三倍的话,一首好听的爵士风作品就悄然诞生啦。“倍数法的意思就是说,将一首音乐的简谱所有音符都翻个一定的倍数,然后稍微变动升降、节奏、速度后,一首新的曲子就出来了。”

钢琴曲夜的钢琴曲_夜的钢琴曲4_钢琴曲夜曲

对于未来,费同学表示想创造出一款“完美”的音乐APP,通过算法算出属于每个用户自身的音乐风格,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节奏控、动感、高雅旋律或是高燃高炸亦或是清新放松,让用户们清楚知道自己的风格,这对他们今后的听歌之旅会有极大的帮助。”最后根据算法生成用户们自己的专属歌单,用歌曲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用歌曲回忆美好或是憧憬未来,让歌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平凡却又最知心的老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